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忏悔文,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涓生与子君的爱情亦非世俗男女之情,子君对涓生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空虚中新生的希望,他们的爱情承载了五四青年们寻求新生活的理想。理想的破灭使主人公感悟"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而生活的意义依然需要寻求,需要在理想与现实,空虚与真实之间挣扎前行。  相似文献   

2.
斯蒂芬妮?梅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魔幻小说《暮光之城》系列的作者,作品主要讲述了女高中生贝拉和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描述了贝拉和爱德华从相识、相知到相守以及为了守住真爱而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在爱情和命运的召唤下,贝拉如愿成为吸血鬼,与自己的爱人一起走向永生不死的命运。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却因为主人公特殊的身份——人和吸血鬼而变得复杂。本文将用爱情三元论来解析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说明他们之间的爱情是超越了人"鬼"界限的完美爱情。  相似文献   

3.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最后也最为费解的一部长篇小说,集中体现了他多年来对社会人生的思索.作品中裘德、淑等主要人物的人生既是错位的,又是困惑的.他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灵魂与肉体的斗争,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则造成爱情与婚姻的错位,爱情与婚姻的错位又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循环运动,既展示了作品人物的情感世界、宗教生活和现实状况,也表现了作者在婚姻、宗教和生存等人生问题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爱情作品的动人魅力究竟何在?我认为,其动人魅力在于:真切地描写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爱情与黑暗冷酷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反映,形成了艺术结局的几种内容:团圆的、悲剧的和悲剧中蕴含作者思想感情矛盾的。而无论何种结局,都是创作主体复杂激烈的心灵活动的外射,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渲泄和理性判断的矛盾统一,是作家心灵中情与理不断交织、矛盾,甚至搏斗的结果。它不仅是对爱情与现实冲突的描绘,而且是作家心灵世界激烈活动的真切表露。读以团圆为结局的唐传奇爱情作品,我们便会强烈地体验到作者心中涌现出的情感波涛,看到色彩缤纷的形象图画。柳毅的人格美不只在于他的正义勇敢,更在于他最终能爱其所爱,在爱情世界中找到理想的位置,这表明爱情在作者心灵世界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作者所讴歌的不是功名富贵,而是  相似文献   

5.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由于生长在一个被疾病和死亡的阴影笼罩的家庭,他的心中一直充满对死的恐惧,同时他还被孤独感压迫着。内心极度苦闷的他渴望通过女性和爱情来获得抚慰,但结果发现女性非但不能抚慰男性反而常常伤害他们,摧残他们。在大量的作品里,蒙克表现了死亡、孤独对自己的压迫以及自己对死亡和孤独的抗拒。他还在作品里表现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和伤害以及自己想拒绝诱惑而不能的复杂情感。蒙克作品里所表现的这些灵肉搏斗不但反映了他个人心灵的苦难,也反映了人类灵魂深处永恒的苦难、永恒的战争。  相似文献   

6.
根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于192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描绘了一个女人执着而凄美的一生.故事以陌生女人临终的遗信为引子,用追忆的方式诉说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从少女时代的她开始,一生中两次和他相遇,肌肤相亲.她两次选择离开.临终之时,她用信的形式将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告诉了他.电视剧以主人公完全占有"视点权"的女性"霸权"叙事,叠加一种"死到临头"死也要死个明白"的大义凛然,对自己的生命与爱情进行了一厢情愿的意义阐释.剧本启用自叙传的形式,让故事的主人公兼作叙述人,使其获得幻想秩序中的话语主体身份.这种话语主体的身份使主人公一切自己的心灵律动自由表达,微妙而细腻地展示了自己遭遇爱情后羞怯、惊慌、欢悦、激动、期待、渴望、焦虑与忧伤的复杂灵动的心灵之海的全新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7.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中,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分别运用"死"与"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剧中的爱情主题。在如此迥异的表现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中西方对于生死的不同观点———"乐生"与"乐死";而以"两希传统"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儒家占主导的中国文化背景正是中西生死观差异的来源。此外,两部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分别赋予了这两部作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反封建"的独特现实意义。也正是因为这种植根于不同文化的迥异的生死观念及其折射出的历史现实,成就了两部作品抒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深刻。  相似文献   

8.
《娇红记》是元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本文认为,其超越前代众多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于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细腻描摹与准确把握.小说反映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爱情,他们(尤其是娇娘)要求专一、平等、心意相通,要求爱情的纯粹,为爱而生,也情愿为爱而死--这是小说的感人之处.本文在分析人物时力求深细,在探求悲剧意蕴时力求观照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家庭,认为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顽固势利的家长最终造成了申纯、娇娘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9.
《九歌》中屈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愿望,隐约地寄寓了自己被疏失意的幽怨和悲戚的情感。作品中诗人描绘了一系列威武挺拔的神君形象,一组震撼灵魂的绚丽色彩,一股浓郁劲健的生命意识,展示出华丽绚丽而劲健阳刚的悲壮之美,与屈原一腔忠诚而横遭谗毁、深眷家国而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气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0.
在指导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主张用心去感受生活,寻找真实的自己。艺术比现实纯粹、抽象,心灵这面镜子可以把现实中很多杂质过滤掉。如何用心灵去净化这些杂质,也就是所谓心境与语境。夜阑人静时,心境如烟;黑云夹雨时,心境苍凉。生活、现实的存在刺激"心"而形成感觉、感受、触动,抑或自身的修养及内涵亦可以称之为"心境"。绘画就是一个随心而动,又需要权衡取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你去学习和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传统我们需要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使人类心灵得到拯救。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情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面对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绝望",北村确立了以神性拯救为唯一的终极救赎之径。而鲁迅在现实的土壤上信奉"绝望的抗战"。北村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中国语境中,却很难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安娜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实现爱情理想的土壤,她所爱的人也没有成为她实现爱情理想的翅膀,她所追求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使她选择了以死来完成自己对爱的付出,美被毁灭了,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13.
勒克莱齐奥的新作<乌拉尼亚>,追求一种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理想天然生活.作品中描绘的"坎波斯",并不是理想社会的模板--既不是西方式的乌托邦,也不是中国式的桃花源.作品具有浓浓的禅意,它所揭示的社会理想,是一个消解了分别,将物我推向心灵、推向虚幻的禅境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经济转型、新生代农民问题开始浮现的时期,"底层小说"的作者敏锐地把握了转型期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动态,对于当代的社会现实作出了艺术上的回应.通过"身份认同"和"爱情叙事"两个关键词,来考察"底层小说"所反映的底层人群内心世界的焦虑情绪,以及两栖于城乡之际的生活际遇给他们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而底层作品通过爱情叙事这一策略来缓解主人公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这个名字是一个与战争和勇敢、爱情和暴力、美和死相连的名字.他不但以实际行动树立了自己在公众面前的"爸爸"形象,还以其独树一帜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优雅风度的"硬汉"形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之作品接受史的角度来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效果"实现的过程。老舍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实现,由于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曾出现以政治、道德等非审美效果为中心的状况。这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接受中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从改变读者的审美经验的视界开始,逐步改变读者的整个文化视野与实际生活的视野。在老舍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中,对老舍作品的接受大体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哲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这也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活动以达到"打动读者的感情,震撼他们的心灵,铸造他们的精神"的目的,是文学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育之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加林与金狗是20世纪80年代乡土中国青年农民的典型代表,有知识、有才华、有追求,不想走父辈的老路,渴望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有着一番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的人生经历。他们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懈地奋斗,但现实却让他们与理想失之交臂,只能在城乡权力空间的挤压下进行无奈的抗争。他们的爱情选择也具有时代的特点,"滑行"在功利...  相似文献   

18.
薛涛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展现的心灵世界令人惊叹。虽命运不济,沦入乐籍,并没有改变她的清俊高洁;在战乱的时代能够关注现实、思考时事确为不易;对于爱情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9.
作品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他们"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纳粹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另一更为重要的主旨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这一追求与思索是通过人物莱尼和"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描写而表达的.但其问又流露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迷惘.最后笔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正>在近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一种现象是很引人注目的,那就是哲理化倾向.一批有才气的中青年作家,愈来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作一般化的描绘.他们总是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更深层次,对诸如人生、事业、爱情、理想等重大问题进行哲理的思考,通过精心组织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当前、理想与现实等等辩证关系,大大地扩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给人以深刻隽永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