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从一九八三年五月在长沙的规划会议上开始酝酿筹备,到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郑州召开,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从讨论会上提供的论文和与会者的发言看来,可以说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进展颇快,基础虽然薄弱,但研究者的积极性很高。这门学科之所以引起许多同志的兴趣和重视,我想既不是因为它有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要坚持科学、人才、人文三位一体的原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通才。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保证,人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人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脑两半球的合理开发,因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科学,又不可脱离中国的人文环境;既要以科学作为保证,又要培养出适合中国人文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它不仅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素质、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将国内不同经济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语言的各民族联结成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我国就是以共同的中华文化所联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它与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文化形…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具有我国民族的特色。就是说,这种精神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同时又完全是中国化的,我国民族形式的,是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 怎样建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概括地说,就是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批判继承我国精神文明的珍贵的历史遗产,不断发  相似文献   

5.
人们说,小城镇大政策。就在于,搞好城镇建设,是加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措施。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小城镇建设的道路。对此,本文力图做些探讨。一、加强小城镇建设是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搞好小城镇建设,不仅对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显得迫切,也是我国缩小三大差别的伟大战略部署。一句话,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八十年代文化大讨论开始掀起了“文化热”,国人对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定义文化概念,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何发挥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都是研究的热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鉴于此、迫切需要有一个理论指导.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就能说服人,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指针.然而,对于理论的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仅仅记往几条结论是不够的,而应当运用理论思维能力,从世界观与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好、运用好理论.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深入地认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辩证法,加深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以利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国的文化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是非常正确的。回顾我国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争论史,更能体会到这个讲话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究竟走什么道路呢?建国三十多年的历史教训,照搬照抄外国的模式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党坚持和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实践和反复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在改革和开放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改革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对现存的那些不适合我国国情,不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就不可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近,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改革。”但是一个时期来,国内外有一种误解,似乎我们在政治思想领域中开展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党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是冲着改革来的。尽管党中央和小平同志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改革不变,开放不变,搞活不变。总之,“我们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纲领。它既是一个宏伟的、振奋人心的纲领,又是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纲领,在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宏伟纲领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深刻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如何建设一个与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是一个颇具现实性和紧迫感的问题。大量事实显示,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之一。这个问题能否解决或解决得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最终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与败。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应该是一种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对以往人类优秀文化(包括中国的和西方的)进行融合、转化和发展的产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以下三个原则是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11.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张剑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五大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竭尽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相似文献   

12.
冯玉 《南方论刊》2012,(11):70-71,69
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分析问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一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 ,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 ,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 ,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条件及我国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据、内容、模式和措施等。  相似文献   

15.
李瑞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认真实践和探索的重大课题;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要为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研究和连用创造起好的社会环境;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既是文艺的方向。也是文艺的目的;文艺的教育、认识作用一定要通过审美作用、娱乐作用来实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为了让历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并把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之一。胡耀邦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在坚持四项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环节,调整那些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的环节,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亿万人民当中蕴藏着的无限丰富的创造力就一定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显示出来。”我们要坚决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而有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在全面改革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或儒道互补为主干。几千年历史,经历多少朝代,儒教基本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体系。第二种意见,对传文化以儒教为干的观点表示怀疑。认为中国传文化是否以儒学为主干,这至少在文学领域是值得研究的。第三种意见,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任何一个流派或人物的思想等具体形态,而是指中国文化的整体,及以该整体所包容的一套观念体系或一种基本精神。其时间外延上应该大体限定在“五四”运动以前,其内涵上是指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精神观念。也有人认为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应把文化理解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亦即人的内在精神与其外在表现的统一。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是体与用的关系。文化的传递、延续和发展,文化不是诸如制度、习俗、科学、艺术,甚至文化、典籍之类的死物,而是活泼的、有生命的东西。依据这种文化观,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概括为实践理性,这与以认知理性为根本精神的西方形成了鲜明对照,实践理性重在求善,教人如何做人,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社会学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这个讲话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了。社会学在我国的学科地位已确定。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在补课的基础上,正在走向繁荣;一些高等学校恢复了社会学的课程,有些学校不但建立了社会学系,招收了本科生,而且招了研究生;社会调查遍及全国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论是我们党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市场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今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符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党的文化产业理论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方式、手段不断创新,以及党的先进文化建设能力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这是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之后党中央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作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