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同一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应该如何克服认识的障碍,实现主客体的统一,系统地形成科学的观念是意识形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是观念科学的发展,从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拿破仑、马克思赋予其否定意义,阿尔都塞将科学与意识形态绝对对立,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功能来探讨意识形态,反映了人类认识论的深化;意识形态终结之争备受争议,但意识形态斗争远没有终结,意识形态批判将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的现实存在、主体认识之弊,为共产主义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意识形态将真正回归认识论的本质,逐渐趋向科学的认识,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成为真正“观念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语境中,意识形态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即“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剥削阶级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这四种类型,科学把握马克思语境中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对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和主导权是逐层递进的,最高层级的主导权是依靠意识形态自身魅力维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广大无产阶级利益,它所要维护的和实际维护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和阶级社会"虚假"的观念体系有本质区别.维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要强化宣传教育,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让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群众.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一词,源于希腊文ιδξdd′oγos,用以指谓观念、形象、概念或学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19世纪初最先使用这一概念。他在《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把意识形态一词指称一种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法兰克福学派把意识形态作为科学、...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是反映特定的经济形态、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与要求的观念体系。电影本质上不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按照主体的观念对物质世界的重新构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好莱坞电影与美国现实政治常常是一种互文关系,显示出了电影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表明:利益对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而意识形态能动反映并反作用于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益格局、利益观念、利益需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利益变迁推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变化,而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最终聚集为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利益变迁视域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应重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基于利益的思想理论建设、宣传影响建设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其自主性发展遭遇着来自政治、经济场域的力量。虽然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常因其受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受到质疑 ,但问题的关键 ,不在于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 ,而在于转变政治意识形态导向的方式 ,使社会科学从各种权力话语和利益言说中摆脱出来 ,还原为独立、自由、开放的科学。另一方面 ,任由利益趋动的社会科学要实现其合乎科学的自主性发展也是困难的 ,它不能确保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规范性 ,无益于社会科学内部的协调发展 ,也无力引导研究行为的合乎道德性。解决的办法在于要以科学本身的视角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规范社会科学研究 ,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还原科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囿于片面经济决定主义的局限,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既未能实现对已有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也未能有效引导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设传播。有鉴于此,依托于自身的乌托邦哲学,布洛赫创立了双重维度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出意识形态一方面含有与特定经济基础相关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假意识",另一方面也蕴藏着可独立于经济结构存在的、有助社会变革的"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了对意识形态观念较为全面的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制度之争”以及其所代表的两岸之间是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之争的观念在台湾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两蒋时期、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以及2008年以来,台湾当局基本延续了这一思维。但“制度之争”的本质是台湾当局与部分国际势力谋求政治利益的一个筹码,两岸之间存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台湾问题的本质。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化解两岸所谓“制度之争”、完成国家统一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拉布里奥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具体的理论环节上补充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变化规律的理论。他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 批判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论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拉布里奥拉分析社会意识形式是从批判传统的“意识形态”开始的。从法国革命以来,“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二层意思:其一它是解释观念起源的理论;其二它是对基础产生政治影响的思辨观念的系统化的总和。他坚决地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只起应用作用即对改造基础产生政治影响而不是从基础派生出来的思辨体系。他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解释了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它们的  相似文献   

11.
技术作为“应用科学”之观念的历史溯源——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把技术解释为“科学应用”并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的复杂历史演变过程及其演变动因进行了探究。美国关于技术的流行观念形成过程分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把科学应用于“实用技艺”的观念;技术观念演变为“应用科学不过是纯科学的应用”;把科学到技术的过程理解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过程,即“技术程式”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对美国技术史的研究,指出关于技术的流行观念是一个围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为主线,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的社会地位、群体利益等因素参与了技术流行观念的建构。认为关于技术概念的观念是一个社会建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崇尚科学是“五四”的主调之一,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必然受其影响与制约。考察“五四”时期的小说,我们无法遮掩科学的影响与促动。“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科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宣扬科学理性精神;对“五四”小说求真倾向的导引;对“五四”小说的批判意识的影响;对“五四”小说启蒙话语的促动。  相似文献   

13.
经济意识形态是指以经济思想、经济学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达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切身利益的观念体系,为特定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提供直接的辩护。经济学不是纯科学,它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属性。当代最典型的经济意识形态是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低碳经济"等经济概念都是西方垄断资本代言人制造出来的话语,包含意识形态的陷阱,我们应该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阶层基于特定经济社会基础的对利益关系的反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承担着掩盖阶级社会真实关系的职能,因此是“虚幻的”.意识形态走出“幻境”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科学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竞争”观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竞争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应把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区别开来,把“竞争”变换为“竞赛”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社会阶层的持续分化,导致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呈现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显著化的特征,致使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整合工作面临引导力被弱化、凝聚力被消解、包容力被降低等诸多障碍。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群体思想的有效整合,必须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的同向发展理念,培育社会各利益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增强党和人民辨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判断能力,创新以主流意识形态立体网络为载体的整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马克思对“意识”(Bewußtsein)的使用与观点,是从将其视为“需经理解与认识”的一种带有“哲学特定意涵”的对象,转变为将其作为“独立”的、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概念加以阐释。“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反映,在转变为“意识形态”前,它必须先具体化为“观念”,并以两种模式来演变。一种成了代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即广义的、具有中立性质的意识形态;另一种则质变为带有负面意涵的意识形态,这系因人类的异化劳动、阶级建构等因素,使它在具体化为观念的过程中,产生了负面意涵。  相似文献   

18.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三种形态及其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意识形态的整体阐述中,齐泽克区分了三种形态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作为“观念复合体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并一再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幽灵之所在:意识形态如幽灵一般作用于我们,我们力图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非意识形态努力,恰恰是在步入另一种意识形态。齐泽克对意识形态三种形态的描述可看作是他的“意识形态幻象”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9.
从“非意识形态化”理论到“重新意识形态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武库又活跃起来了。“重新意识形态化”这一术语之得到流传,标志着西方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新方向,而且其范围相当模糊。以“新意识形态”角色自居的,既有产生较晚的理论,也有业已为人所知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变种(首先是“超工业主义”、“后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20.
“西方列宁学”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来源、列宁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列宁意识形态理论自身的逻辑关系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普适性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非科学的观点,并据此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展开批判.回应与批判“西方列宁学”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责难,捍卫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对深入理解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批判形形色色非科学意识形态理论,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理性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