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富军  何玉 《河北学刊》2005,25(4):184-187
陈独秀对国共合作始终抱有怀疑与排斥态度,虽然加入国民党,但对国民党的批评未曾停止.这些批评引起了孙中山及其他一些国民党员对陈独秀本人的强烈抵制,也一度造成两党关系紧张.加之1923年下半年,积极促进国共合作的马林被调回苏俄,魏金斯基来华对马林的政策"纠偏".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陈独秀没有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2.
1920年前后,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了退潮的现象,由苏俄指导下的共产国际开始把注意力从西方转向东方。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在共产国际的“二大”上,列宁提出并制定了民族殖民地的革命理论和策略,要在远东寻找同盟者,建立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以与西方相抗衡。维经斯基与马林来华,都负有这个使命。当时苏俄认为中国可以合作的人物是吴佩孚,不是孙中山。维经斯基来中国,无意中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始终被视为国民党的附庸。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共产国际在东方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在华寻找政治同盟。南方实力派陈炯明资深的革命经历、对新生苏俄的赞美和尊崇、反帝爱国的政治态度曾一度使他成为苏俄、共产国际选择的联合对象。然而事实证明陈炯明并非莫斯科式的革命者,"六一六"事件发生后,陈氏对莫斯科和中共的态度也急转直下,苏俄、共产国际结束了联合陈炯明的尝试,从而转向与孙中山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苏俄在20世纪初在中国寻找盟友的历程异常曲折,从吴佩孚、陈炯明到孙中山都进行过接触。越飞使华对苏俄寻找盟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伴随苏俄在蒙古、中东路的利益得到维护,也找到了孙中山作为其统战对象。  相似文献   

5.
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访晤了孙中山,得出了应该实行国共合作的结论。他去北京向苏俄第一个驻中国使团团长巴意凯斯汇报工作后,便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对此完全赞成。  相似文献   

6.
<正> 1923年2月下旬,孙中山在经历了陈炯明的叛变之后,带着刻骨铭心的教训,也满怀着复兴革命事业的希望,由上海经香港,重返广东民主斗争的战场.3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在广州正式成立,孙中山复位大元帅.这是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孙中山三临广州主政,确实不同以往.他在总结两次护法运动的教训基础上,公开放弃了护法的旗帜,并且在苏俄代表以及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开始放弃了对外国列强的幻想,初步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迈出了他晚年最有意义的一步.广州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的斗争,正是发生在孙中山思想的这种激烈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商团事件发生后 ,莫斯科通过在国际上发动“不许干涉中国”运动 ,鲍罗廷及中共通过具体实施“楔子”战术并在广东“引入”阶级斗争 ,成功地促使孙中山及国民党“向左转” ,最终镇压了广东商团 ,从而使商团事件成为中国大变局之枢纽。莫斯科力图转变世界革命战略并在远东引发革命新风暴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革命激进思潮 ,对事件本身及其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廖仲恺为与越飞举行会谈,曾于1922年秋和1923年春两次访问日本,1922年秋的会谈因越飞未能赴日而落空。1923年春双方在东京和热海围绕着《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第一条的细节进行一个多月的谈判。这次友好会谈,无论是对孙中山的广州革命政权,还是对苏联政府而言,都显得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周利生 《江汉论坛》2007,1(4):89-93
1924年中苏谈判,双方签署《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俄恢复正常外交关系.时为国民党政治顾问的鲍罗廷在其中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说服孙中山放弃全国性政府纲领,以利于加拉罕在北京谈判的顺利进行;通过南北两股反直力量孙中山、张作霖向北京政府施压,加速了谈判的进程;协定签署后,促使国民党接受既成事实,削减了来自南方革命阵营的责难.当然,鲍罗廷肩负输出革命的任务,上述所作所为令鲍罗廷身临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0.
路孝忱 (1 881 -1 93 2 ) ,字丹甫 ,陕西长安人 ,曾先后担任过孙中山主政的广州中华民国总统府参军、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军、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关于其被任命为大本营参军的时间 ,大陆出版的《孙中山全集》和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都标注为 1 92 3年 3月 1日 ,其底本均为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晚年的文化取向是什么?同以往相比,他这时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有了根本性变化,或者说是已从着力学习西方文化转向回归中国传统了呢?本文拟就《三民主义》演讲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分析.《三民主义》演讲是1924年1至8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所作的系列演讲.这个系列演讲全面阐述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正> 距今76年前,即1917年7月17日,在当年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广东,翻腾起再次震撼全国政坛的革命激浪.这天下午4时,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乘坐一艘军舰抵达广州黄埔,呼吁当时统治广东的桂系当局履行拥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诺言,欢迎海军舰队来粤,在粤召集国会,组织政府,讨伐独裁专制的北洋军阀.8月初,宣布参加护法讨逆的民国海军第一舰队的10艘军舰先后进泊粤海省河.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因此掀起持续六年多的护法运动.  相似文献   

13.
共产国际素有苏联政府的"第二外交部"之称,其使华人员往往担负国际援助亚洲尤其是中国革命力量发展和政府在华寻求革命新盟友的双重使命。廖仲恺与路博及马林的交往,有助于对苏俄革命情况及其对华政策的了解,也对其"联俄"思想的形成和在行动上推动孙中山实施"联俄"政策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17年7月,孙中山先生从上海来到广州,筹建护法军政府,同北洋军阀政权南北对峙。军政府从同年9月正式成立起,中经桂系军阀的篡权把持,孙中山被迫离粤,尔后又将桂系逐出广东、重新掌握领导权,直至1921年5月军政府改组为正式政府止,历时约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正>一、是否出席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宋庆龄是否出席了这次大会?一些论著对此之表述,均含混不定。 例如: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的《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第41图说明文谓:“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宋庆龄是仅有的三位女代表之一。”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的《孙逸仙夫人——宋庆龄传略》第25页谓:“1924年1月,孙中山召开了一次特别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庆龄是199个代表之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也是代表(另外还有一位女性代表)。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在政治组织中,或者说在任何组织中,被选任高级职位的中国妇女。宋庆龄被任命为国民党妇女部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的《宋庆龄传》第  相似文献   

16.
从 1 92 8年到 1 938年 ,曾有许多德国军事顾问供职于南京国民政府 ,活跃于中国的主要军工部门及部队。国民政府为什么要招募德国军事顾问 ?德国军事顾问为什么要应聘来华 ?这主要是中、德两国在复杂国际局势面前各自利益需要的结果。(一 )聘请德籍顾问 ,在中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有组织地聘用德籍军事顾问始于清末。清晚期 ,鸦片战火揭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幄幕 ,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了清朝部分统治者 ,为了挽救清政府岌岌可危的统治 ,他们开始从闭关自守的禁锢中走出 ,放眼世界 ,师法西方 ,以求自强。德国则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因…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究竟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至今人们尚未提到的问题.历史事实说明,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曾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斗争,是指袁世凯死后特别是张勋复辟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民主力量对袁世凯的继承者军阀势力所进行的斗争.这场斗争,从1917年7月孙中山正式以“护法”为号召算起,到1923年年底国民党“一大”之前结束,历时达六年多.所谓护法,就是维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这个《临时约法》,充分地吸取了其他先进国家实行民主政  相似文献   

18.
列宁离度评价孙中山,誉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毛泽东同志肯定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的先行者;宋庆龄同志推颂孙中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这些都是十分确切的科学论断。张磊同志在所著《孙中山思想研究》中力图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相似文献   

19.
1921年,出于对苏俄革命的恐惧,康有为提出了"以兵定粤除孙"的主张,拟借助军阀之力,除掉与苏俄联合的孙中山,并设想了从军事上联络旧军阀,政治上利用门生旧吏,消灭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以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方略。康氏的"除孙"仅是一种象征,其实质是要消灭"赤化"。这一主张,最终因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政治主张的不同而未能实现,但却对民国政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前学界对于康有为、吴佩孚关系研究多有误解,对于康有为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力也多有忽视,考察这段历史,对重新审视康、吴关系以及民国历史的诸多细节均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思想贯穿在他所领导的整个民主革命斗争中,并集中体现在1924年冬他北上途中发表的言论中。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事”。孙中山为了“拿共产主义去宣传”毅然抱病北上。11月12日,由广州启程,经香港、上海,取道日本,转天津,12月31日抵达北京。途中,孙中山发表了一系列言论,从11月10日的《北上宣言》至1925年3月31日的遗嘱,共发表了2篇宣言,5篇讲演,9篇谈话,以及1份遗嘱和一些书信、电文。在这些言论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