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傅朗 《东南学术》2006,(1):161-168
从对文献记载的直接史料和间接旁证的综合分析中可知,构成明初福建沿海海防体系的十一个卫都有自己的造船厂.由这些造船厂构建,以福州三卫所属船厂为核心的明初福建造船业,成为为郑和舟师提供船只的物质基础.郑和舟师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福船,而这些福船的大多数应当是福建沿海官办造船厂建造的.郑和舟师的出洋宝船就是福建建造的福船.福建不仅以其沿海造船业为郑和舟师建造、修理船只,还为出洋前的郑和舟师提供临时调剂船只的船源.从与郑和同时,亦同为宦官,在洪熙至宣德年间曾四次出使琉球的柴山所立碑文中,称自己乘坐由皇帝敕建的册封舟为"宝船"的记载看,"宝船"并非郑和舟师船只的专称,而是当时皇帝派往海外使臣乘坐船只的共名.所谓"郑和宝船"就是册封舟.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当时最伟大的海上远征。从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看,郑和下西洋所引发的问题远多于能够令人满意的答案。笔者将郑和下西洋与明成祖的威慑外交结合,认为《明史》所说的“耀兵异域”是保障朝贡贸易和郑和下西洋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郑和下西洋是含有威慑手段的外交出使,军事威慑、朝贡贸易、文化交流共同构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3.
1405年7月11日,一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远洋船队在郑和率领下,从今天江苏省太仓县刘河镇(当时称刘家港)出发,出现在东海海面,开始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外交之旅,一路向南、向西航行,途经现在的越南、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直抵印度的卡利卡特。在随后的28年里,郑和统率舟师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今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印度等国的沿海地区,最远处到达现在的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海上力量盛极一时。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郑和的时代早已远去,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航运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12月版第152页)说:明代航海家郑和“名字叫三宝(亦作三保)。”柳丛在《郑和与三不老胡同》一文(《北京晚报》1981年3月30日)说:郑和“小名叫三保(或三宝)。”三宝、三保,音相同,在史籍上曾出现些互混的情况。但郑和之名是三宝,还是三保,或两说并存呢? 三宝,《辞源》:“佛家语,以佛法僧为三宝,佛说法而僧保守之,得永以济度世人,故皆为宝也。”郑和出生于一个“回教巨族”的家庭,祖父、父亲都是虔诚的回教徒,曾“行险涉远”,到天方觐见教主,并被尊称为“哈只”(见袁嘉谷《卧雪堂文集》卷九《昆阳马氏哈只碑跋》)。在这样的一个“回教巨族”的家庭中,不太可能给郑和取个佛家语的“三宝”作为名字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航西洋590周年,为纪念这一“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10月15日—17日,南京郑和研究会与郑和航海研究基金会在南京共同主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5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纪念大会暨研讨会开幕式的人士近300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学者、中国交通部、海军、江苏省及南京市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代表均出席了大会。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与美、英、文  相似文献   

6.
<正> 郑和下西洋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盛事,多年来即已成为国内外史坛上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郑和是否到过日本?似未引起应有的注意。本文试作初步探讨,借以取得批评和指正。凡是读过《明史·郑和传》的,都会从中知悉:(一)明成祖遣使郑和出海的目的,是“疑惠帝亡海外,欲纵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二)郑和出海的范围,限于“通使西洋”;(三)郑和出使西洋始自永乐三年六月,终迄宣德五年六月,凡计“历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是“为明初盛事云”(《明史》卷三百四)。然而,对照《明史·  相似文献   

7.
以学术史的眼光审视郑和下西洋盛事 ,当代郑和研究学者普遍认为 ,真正称得上对郑和及其史迹作较完整的研究 ,当为近代之事。“1 90 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对于传统史学具有突破性的意义”① ,“首先揭开了近世郑和研究的序幕”② ,乃近代中国人科学研究郑和的开山之作。 1 90 4年具有标志性意义。但是 ,这一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且几无异词的“1 90 4年说”却是错误的。最近笔者查阅发现 ,刊载梁启超文章的那期《新民丛报》是 1 90 5年 ,而非1 90 4年。尽管只相差 1年 ,但准确弄清楚…  相似文献   

8.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寻找惠帝踪迹说”、“联印抗蒙说”、“发展对外贸易说”等多种,所持各有其理,亦各有偏颇之处。从其活动范围和时间间隔看,应该根据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将其目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即巩固帝位;后期的目的发展为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  相似文献   

9.
2005年7月4~6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办公室主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南京与太仓市举行,有27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到会,其规模之大与学术讨论之热烈,堪称空前。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主编的《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亦同时出版,论文集中收入精选论文146篇,计119.4万字,集中反映了海内外郑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关于郑和下西洋目的、航程、终止原因及历史意义的热烈探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航程、终…  相似文献   

10.
据考证,我国古代大航海家郑和在七次(一说八次)下西洋时,曾到过新加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从郑和下西洋的一张航海图《武备志·郑和航海图》中,清楚地记载着郑和的舰队经过新加坡开往马六甲的行程,其中写到“淡马锡”。这个“淡马锡”就是新加坡的古名。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是从福建起航,向南洋进发,驻扎在马六甲。当时的马六甲扼东西交通的咽喉,各国的商贾云集于港口,成为东方贸易的商港。华人也大量移居马六甲。郑和的舰队要到马六甲,毫无疑问必需经过新加坡海峡。当时陪同郑和下西洋的通译员,留下记载的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著的《西洋番国志》及黄省曾著的  相似文献   

11.
张善文 《东南学术》2008,(6):200-205
本文以中国易学史上颇为重要的学术命题"先后天学说"为例,从儒道互动的角度,揭示这一学说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全文先论"先后天学说"源于儒家经典<周易>的<文言传>,以及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密切契合;次述"先后天学说"在发展过程中学术义蕴的衍扩,尤其注意揭示宋代"先后天方位"说所体现的儒道思想融通互动的学术特色;最后阐明"先后天学说"之"体"盖源于<文言传>,其"用"着重展露于宋人的"先后天方位"之说,并指出"先后天学说"的本质,是以超越时空的博大思维理念,考察宇宙、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化生之道,此间穿插着儒家以有为本而有无相生的互补精神,与道家以无为本而无所不为的超脱宗旨.综此三端,得出本文的结论:中国易学史上出现的"先后天学说",是儒道思想互动的至为典型之例.文中评述"道法自然"的哲理取向,揭明宋代学术界潜藏着"儒道互动"的人文精神,比照"先后天方位"互转禅代的哲学内涵等,皆属作者较为精到的学术创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不仅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而且各地区也加大发展科技的力度 ,科技城建设就是一种方式。本文以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二维聚类分析基础上 ,对我国省区科技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并分别从全国和省区两个层次分析了科技的区域集聚现象 ;还对比了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分布状况 ,并分析了其成因 ;在概括区域科技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后 ,就合肥科技城的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展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但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通过总结会展教学与实践工作,我们梳理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特征,指出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努力为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的科学发展进言献计.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美的教育可以起到开发智力、道德感化、人生导向等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运用美的教育,创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人格、追求美的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流派、范式及中国的组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顶层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各国家和地区在客观上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诸多学术流派,可梳理归纳为均衡和非均衡两种战略范式。从实际经历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始终奉行一种发展战略并以一贯之并非明智之举,也鲜有成功的;相反,依照国家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合该阶段的战略往往成效显著。就中国而言,过早放弃非均衡发展战略范式并不明智,尽管这一战略实实在在引发了诸多弊端,在国际均衡发展范式压力下显得与世界发展格局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还在侵蚀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行带来的成果。这意味着,中国不能简单地放弃一种发展战略范式又简单地选择另一种发展战略范式,而是应该选择一组发展战略范式集合,利用这种发展战略范式的组合实现最佳发展战略成效。  相似文献   

16.
自远古时代起,海南岛就一直受到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远古文化的影响,尤其壮侗语和南岛语等在海南岛的相遇,奠定了黎族形成的基础。由此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既体现百越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又体现在海南岛这个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与必然是贯穿戴震哲学体系全部内容的两个范畴。戴氏以自然而然和自由自在规定自然,以"至当不易之则"规定必然,以"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规定自然与必然的关系,进而将物的生长及人的成己均视为一个自然→"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循环发展历程,倡导了一种理与欲、德与福、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活泼充实的、直面生活的伦理。从而恢复了在宋明理学那里遗失的先秦儒学的原初精神。  相似文献   

18.
郭景华 《兰州学刊》2007,(10):181-184
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从2004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三个前所未有”和“四个基本确定”的成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和教师强力推动、学科基础建设和学科支撑的互动、教学改革的合力是成功经验,但还有很多要做:面对课程教学本身、媒体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现实挑战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课程建设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国家严格的督察下,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创新,增强和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以实现该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和"技术"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据诸多学者考证和众多辞书记载,英语和法语中的science(科学)源于拉丁语scientia一词,而science是在14世纪进入英语词汇的,其词义几经进化才达到近代的科学的含义.关于science一词的源流,麦克莫里斯的研究十分详尽,他既介绍了各家的探讨,也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他表明,scientia虽然与等价词episteme(认识)有关,但它具有普适知识的含义,而哲学则把普适知识看做是它的本分.在17世纪科学革命前,科学被视为scientia,即它只是以世界为中心的哲学关注的一部分.在科学革命后,它变成主动的活动,变成科学.哲学的、方法论的和语义学的论据支持早期科学的这种特征,这从亚里士多德延伸到13世纪,此时在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关于科学的独立的观点.在这里,已经可以瞥见scientia意义的变化,直到17世纪这种变化才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