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谓间之“而”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使用一个“而”字,这样“而”字常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承接连词“则”,或陪从连词“之”.本文仅就这种情况试作探讨. 一使用在假设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的.如: (1)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的连词“则”可表示并列、转折、假设等多种连接关系 ,历来语法书多有论述 ,但有一种特殊用法长期被忽略 ,那就是它能表示一种否定意义的连接 ,相当于“否则”。  相似文献   

3.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假设关系是一个拥有众多下位语义关系的语义框架。日语假设复句有众多的语言形式,各形式之间既有相通的用法也有独立的用法。汉语假设复句虽然也存在众多的语言形式,但各形式之间只有文体上的分工,没有语义上的差异。日语是通过切换语言形式、而汉语则是通过音韵操作来表现假设关系复杂的语义关系。也就是说,假设复句下位语义关系间的微妙差异在两语言中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表现的。再进“一步说,同一连词即使可以出现在不同下位语义关系的汉语假设复句中,该连词的使用动机也是不同的。该文以“如果”为例,通过语音实验证实了上述主张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甚至”一词在古代有连词和副词两种用法。连词“甚至”并非直接由副词“甚至”虚化而来,二者各有其词汇化过程。前者是由同义并列的短语凝固而成,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而形成。与“甚至”用法相似的还有“甚且”、“甚而”。  相似文献   

6.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说的两句话,见于《论语·子张》篇。对于这两句话,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次的注释。这些注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差别。如东汉马融说“仕而优则学”同于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国时何晏作《论语集解》,采用了马融的解释。北宋时邢禹作《论语正义》,又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解释为“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间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南宋时朱熹作《论语集注》,在解释子夏这两句话的时侯,也说:“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明清科举,  相似文献   

7.
连词“而”的用法灵活多变,极为纷繁。它可以连接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接分句。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有並列、顺承、转折、递进、偏正等关系。这是连词“而”的基本用法。此外,由于它和“以、与、如、则、乃”等词古音相近,又常通用。《经传释词》、《词诠》对这些通用的词例有的作过训释,但是没有具体说明训释的语音根据、用法的由来,因而使人感到同一“而”字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凡”和“凡是”的词性问题,认为“凡”既有副词用法,又有连词用法,“凡是”只有连词用法,没有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9.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把其中的“优”字注为优秀、优异、突出一类的意思,这条语录就成为孔丘宣扬“读书做官”的罪状了。其实,这条语录的本意并非如此。 《说文》注:“优,饶也。”“饶,余也。”《康熙字典》注:“优,又有余力也”,并附“仕而优则学”条为例句。《辞源》也同此。《论语正义》引马融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刘宝楠注:“言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余。”根据以上这些注解,我同意杨伯峻先生的翻译:“做官了,有馀力便去学习;学  相似文献   

10.
先秦散文《庄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上古汉语用词的特点,其中的“而”字主要用作连词,亦用作助词和代词。用作连词主要连接词与短语、短语和短语,可表达并列、承接等10种语法意义。其余还有由“而”组成的“而况”“而今”“然而”“俄而”等几个复音词。《庄子》中“而”的一些用法非常特殊,一些用法已经逐渐消失,一些还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1.
汉语假设连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假设连词研究自袁仁林的<虚字说>已经经历了4个世纪的探索,取得了众多成果.综观汉语假设连词的已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重描写而轻解释,对假设连词的界定不明确,对假设连词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不够深入,忽视了假设连词与假设复句的关系等问题.今后可以适当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汉语假设连词的来源及成因进行探讨,推进研究的深入化.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中"怕"分别有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其中副词"怕"的形成是经历了"怕"动词实义的逐渐减弱及其句法功能的扩大.在副词"怕"的基础上,由于本身的语义及所处的句法位置,加之语境的诱因,最终"怕"产生了表假设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3.
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高承华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非常多,是一个丁口兴旺的“家族”。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也不少。它们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可循?中学课本中对一些假设连词的注释是否正确?一些不常用的假设连词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编者未加注释,我们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14.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必不得已而去”中“而”字,高等师范院校协编教材《古代汉语》(下册、17页)的解释是:“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对于这种解释,我持有异议,现提出来,以求教于众。 根据上文可知,子贡是在孔子提出三种治政方法后,以假设语气提问的。即是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是一个假设疑问句。倘若把“而”译作假设连词“如果”,那么,“而”应管全句。事实上,“而”表假设关系,是管不住状语“不得已”的。其次,古汉语中,“而”表假设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  相似文献   

15.
两千年来,历代经学家对“学而优则仕”都极力加以美化;“五四”以来,人们又把这句话当作“读书做官论”而痛加挞伐。笔者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不能自圆其说。 一、“优”字泽作“好”不符合逻辑。 “学而优则仕”最初见于《论语·子张》。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北京大学《论语批注》把“仕”解释为做官,把“优”解释为好。译文是:“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相似文献   

16.
"而"在古汉语中使用比较频繁,在词性方面,一般认为多数情况下可作连词,偶尔也作第二人称代词.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只举了连词"而"的用法和作用,甚至把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的"而"也作为连词来看待.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79年9月版)则将"而"字的释义分为四类,其中第一项为第二人称代词外,其余三项均作连词.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的“and”是一个应用广泛而又灵活的连词,它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并列、对称、承递、转折、目的等多种关系;汉语里,也有一个跟“and”一样应用广泛而灵活,且在许多情况下用法与“and”相似,甚至可以对译的连词“而”。当然英语的“and”和汉语的“而”,还有各自不同的用法。本文主要就它们在语义上的异同,进行比较说明,并对其语义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主谓间"而"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学者对古汉语主谓间的“而”字有多种解释 ,虽都有一定道理 ,但都存在不足。从历史发展看 ,这种“而”原是个复指代词 ,在上古汉语右行结构和复指淡化的作用下 ,逐渐变成单纯的不承载任何意义的连词。由于“主 +而 +谓”可以使用于多种句法位置 ,一部分“而”分化为假设、转折、承接等连词 ,也有一部分仍是单纯连词 ,成为上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虚词“既”在古汉语中用作副词与连词时几种常被忽视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若"类让步连词与假设连词在语义上具有关联性,而且"若"类让步连词的使用年代均不早于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根据语法化相关理论推断"若"类让步连词是由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语法化而来的。语法化过程发生的句法环境是转折假设复句,语义上则经历了从[+假设]、[±转折]、[?让步]到[+假设]、[+转折]、[+让步]的转化。这两类关系密切的连词在表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有否前项,能否表示周遍性意义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