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具有明显的非居民化的居住特征,表现在居住场所集中于城市边缘,居住地更换频繁,居住质量差和居民身份认同感缺乏。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健康和大城市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和谐,有必要采取措施,宏观调控城市的人口规模,适当建造流动人口公寓,制定流动人口的居住标准,增强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认同,增进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居住融合。  相似文献   

2.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低效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流动人口管理是我国城市尤其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以北京市为例,尽管政府采取了证件管理等方式,但收效甚微,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仍处在管理的真空地带。从流动人口需求入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实施城市流动人口有效管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与其它大城市流动人口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全国几个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情况与武汉市流动人口的比较分析,找出各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共同点及各自特点,充分借鉴其它城市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为武汉市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的共同现象。这种新的人口动态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城市系统的改造注入了动力,也给经济体制改革大势下城乡关系的发展展现了一种可能的格局。因此,对人口流动现象和流动人口本身的研究就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此,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4月对北京市的流动人口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本文是这次调查的简要报告。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年东部十省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文章采用序次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了东部不同规模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东部不同规模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倒 U 型关系。影响不同规模城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影响超大城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远远多于Ⅰ型小城市,住房性质成为经济因素中影响不同规模城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最为突出且普遍的因素,而社会因素对于不同规模城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要大于经济因素。最后,提供了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期伊始,中国城乡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跨区域迁移流动的现象。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数以亿计。目前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流动,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流人人口均已达数百万。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不断聚集和迅速增长,既对加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众多尖锐矛盾和复杂问题,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之相应,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外来人口"现象的分析,也成为目前中国人口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学术界近期对…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在大城市人口发展方面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大大超过了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对于大城市因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剧增和社会经济后果怎样评价、今后的对策如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对昆明市区1985年的人口迁移变化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本文仅就我国大城市现阶段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杨东亮  郑鸽  任治超 《人口研究》2022,46(1):113-128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多值Logit模型,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经济特征三个维度,探究青年流动人才选择流入Ⅱ型大城市、Ⅰ型大城市、特大超大城市影响因素差异。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非农户籍青年流动人才大城市偏好明显,小家庭模式增加特大超大城市选择概率;流动年限越长、流动距离越远,流入城市规模越大,基于经济原因流动,特大超大城市选择概率下降;雇员倾向规模更大城市,雇主倾向规模更小城市,职业、单位正规性越好,社会声望越高,越倾向特大超大城市,就业收入、居住支出随城市规模扩大,影响由负转正。为提高城市人才引进效率,规范城市人才引进秩序,建议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扩大社会资源覆盖范围;减少公共服务使用限制,保障随迁人员福利;充分发挥城市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多维体系;突出城市行业特色,完善城市行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相继在各大城市大量涌现并聚集,引起人们认真考虑这一社会现象并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如上海、广州、武汉、郑州、天津等大城市都在近年里举行过对流动人口的大规模调查活动。北京市第一次流动人口综合调查始于1985年。1988年,又专门对在京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举行专项调查。另外,全国各大城市从1986年起建立了流动人口日常统计制度,统计对象和统计范围都比原有的内容大大扩展,成为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社区化管理──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上海为例,以对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特征分析和类型划分为基础,阐述其管理意义,并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并试图建立起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建国以后中国各级规模城市的增长状况和新设置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本文探讨了近50年来中国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在现阶段对大城市的发展进行控制给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既不符合大城市超前发展的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也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和80年代以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中国的大城市需要而且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对大城市的成长进行压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能奏效的,只能进行合理的调控和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应当是兼顾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效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实现城市集体化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应当从追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扩张转变为以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人口适度集中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一、背景 21世纪的中国是"流动"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达2.6亿,比2000年增加了1.1亿人,不仅流动数量大,而且流动频繁,流向复杂多变。从性别构成看,随着城市基建用工数量的收缩,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用工数量的扩张,女性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流动人口中男女两性比例将趋于均等。伴随着后工业化特征的加强,甚至在大城市出现了女性流动人口数量超过男性流动人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商品经济关系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量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农村人口不断地迁入城市,并从暂时性迁移向永久性迁移过渡。为了对我国大城市的经济性流动人口进行探索,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于1988年  相似文献   

15.
韩文丽 《西北人口》2005,(3):36-38,41
成都作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对流动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而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外来流动人口在西部的主要聚集地。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外来人口给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显著的影响,并对如何城市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余虹 《西北人口》2004,(4):22-24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引导和管理是许多大城市面临的问题。而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一个空白,本文主要讨论了当前加强外来流动人口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此心安处是吾乡--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身份认同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使用线性回归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方法,分析当前制度区隔与结构排斥下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地区差异,文章发现,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现状较为复杂,呈现认同意愿“内部有别”与认同结果“人地一致”的特点,即“居留意愿”较低的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入籍意愿”较高,“融入于地”状况较好的城市中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同样较高。从区域分割视角来看,除“入籍意愿”较高外,东部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状况不容乐观。同时,受流动跨越行政距离的影响,省内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内部优势”,其身份认同状况优于跨省而来的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8.
侯力 《人口学刊》2022,(6):88-101
获得更高的教育回报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城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向较大规模城市流动过程中实现了个体收益的增长。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教育对城城流动人口收入增长的影响,探讨其城市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以及2013-2018年教育回报率的时序变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教育对流动人口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无论是只包含明瑟方程核心变量,还是引入不同特征的控制变量,个体的教育回报率均是显著正向的;第二,特大及以上规模城市中教育对城城流动人口收入增长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第三,2013-2017年城城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呈上升态势,2018年略有下降;第四,城市规模越大,个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越会增加流动人口进入具有较高门槛且工资相对高的职业的概率,同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成为雇员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基于此,文章认为要尽快消除限制大城市发展和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障碍,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人口等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全国范阴内人、财、物的流动日趋扩大。流动人口,这一十分活跃而复杂的群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广大城市、农村膨胀起来,对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这一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走出一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路子,本文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北京、上海、广州作为我国华北、华东、华南三地区的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较高的生活水平、特殊的城市职能及悠久的历史等,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大多遵循着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小城镇向大城市的流动模式,因此,在这里选用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近1/9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作为参照物,基本上能反映出我国流动人口的概貌、特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商品大流通带来人口大流动。流动人口的浪潮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