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一直受到苏联学者的重视,特别进入80年代,对这一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简要介绍。一、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本质苏联学者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用事物内部矛盾的原理来探讨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问题。第一,研究社会发展动力和源泉的出发点。苏联学者认为,社会原因范畴是分析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范畴的出发点。因果性最一般的特点是它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多样性。其本质在于它有起源的、派生的、主动的性质,它是作为物质的自我运动现象出现的。在于因果性  相似文献   

2.
动力和源泉问题在事物发展最一般规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成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确地认识和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我们在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推动事物发展的时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回顾我们的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当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时候,革命和建设就发展得顺利和迅速;当我们  相似文献   

3.
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动力。社会发展也不例外。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就整体而言,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历史活动,这种活动的成果凝聚在世代相继的生产力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不同制度的社会里,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不同的手段,如在阶级社会里解放生产力要进行社会革命,但也有一些共同作法,如改变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发展科学技术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事物发展动力问题,向来争论很多。近几年来,不少人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而不是矛盾的斗争性。或者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动力,有的甚至认为同一性在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中起主要的动力作用。这些观点反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教科书中,至今仍有争论,我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矛盾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和建国后社会建设内容、发展阶段和经验进行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建设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和苏联的社会建设实践。因划分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学者们对社会建设的内容和经验展开了多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这个原理是十分正确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着重阐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直接动力”、“伟大动力”等等。这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也是它的动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正确理解生产方式与阶级斗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内关于苏联解体诸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成绩斐然。学者们主要围绕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重要因素、直接原因展开研究,研究范围从以前偏重经济和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到民族主义、社会、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并出现从全球化理论以及从三个代表思想反思苏联解体的新视角。对这些研究做一系统的梳理,无疑有利于对苏联解体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从其内涵上来看,它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和发挥作用的主体是什么以及如何促进这种动力的发展。三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动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四、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革命变化、质的改造为了替完善和加速苏联社会的发展扫清道路,创造最好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党和国家的新领导十分坚定、勇敢和尖锐地提出了关于改革的必要性问题,以便一方面为一切真正社会主义事物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清除一切阻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原因的十种观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总结自1991年苏联解体1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探讨的经历和现状,概述了十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介绍了其主要论据及存在问题。说明对苏联解体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反思是逐步深化的,并期望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12.
法社会学问题相对地说是法学的一个新的学科,法社会学研究的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法学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为了深入地认识法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经常地从事法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民主化和深化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的任务来看,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动力观.从其内涵上来看,它主要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和发挥作用的主体是什么以及如何促进这种动力的发展.三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动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价值的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整个环境、经济、社会趋向于协调和谐发展,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知识成为财富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即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理论界有些同志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对立和斗争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差异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我们认为,对立与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对立与斗争是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斗争不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基本属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各方面的问题。在苏联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中,是由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如下: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个性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的社会调节;集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气氛问题;社会主义竞赛的社会心理问题;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社会心理学史,苏联社会心理学史,国外社会心理学现状。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按照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的矛盾普遍性原理,社会制度本身也应包含着矛盾。本文试图对制度矛盾作一初探,并将其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这一拙见能否确立,恳求专家、学者指教。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这一范畴,如果从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则可以展现为社会制度本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和实践李坚马克思从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之基本形式就是社会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在我们党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当年毛泽东作为揭...  相似文献   

19.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城乡、地区及行业间出现了大量的社会不公的情况,这引起了国人担忧,在理论界也引起了广泛的探讨。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公正主要指社会制度的公正,因此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及监督机制来解决公正问题。笔者认为,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公正社会,不仅需要一套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更需要培养与其相适应的个体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对此,历来有不同的提法和争论。例如,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本动力,近几年来又提出了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至今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其实,这些提法并非都是绝对相互排斥的,但又都没有把问题说到底。我们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有一个以一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因,而是社会发展诸因素中最深层次的客观动因。本文仅就这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