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十年国内有关生育性别偏好的研究可从更宏观更系统的层次深入探索,社会性别分析视角可帮助我们分析生育性别偏好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社会性别培训和宣传倡导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男孩的偏好. 相似文献
2.
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中国性别偏好及其产生机制,讨论了性别偏好、性别选择、社会经济发展与现行生育政策等因素对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影响,并对中国政府治理出生性别比例失调成效不明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中国歧视性的性别偏好是制度构建的产物,性别偏好、社会政策供给不足、生育数量限制等使性别偏好提前显露出来,并借助于性别选择提前实现性别偏好成为可能,从而促使了中国出生性别比例的失调。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化、文化传播、观念转变等,使得出生性别比回归自然的社会经济条件已经逐渐具备,中国出生性别比拐点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主要通过对不同经济收入村民、不同文化程度村民和不同年龄村民的微观实证考察的结果,尝试性地概括影响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以及社会性别意识在生育行为和生育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女偏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青年生育观念变迁的最新特征。文章遵循主体性建构的方法论,考察大学生生女偏好的特征与形成机制,彰显了新一代中国人生育实践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女偏好不仅仅是个体私人的感性偏爱,其背后折射出身份认同逻辑、情感价值逻辑、工具理性逻辑的多重形成机制。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化崛起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不再一味追求生育男嗣背后的神圣意义,而是强调生女偏好背后情感价值和生活体验的世俗意义;另一方面,生女偏好依然彰显了性别文化的传统规范。人们既在家庭的框架下思考实践,又使家庭主义成为个体乃至家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生活策略,从而来应对市场化和个体化背景下的生活负担与精神孤独,重构现代进程中家庭生活的再传统化。由此,生女偏好既是私人生活变革中的个性化表达,也是传统生育观念对接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反性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潮汕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潮汕地区生育偏好呈现出从单一的男孩偏好向多元化生育性别偏好变化的趋势,这种转变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需求、文化需求、家庭需求和情感需求。这四种需求互相交织和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自呈现出转化、淡化和延续的趋势,推动生育性别偏好的多元变迁。潮汕地区的生育性别偏好变化具有地域特殊性,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表明性别平等的实现仍然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需要借助强大的外力推动性别观念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以人口学、社会学(家庭方面)、社会心理学(认知方面)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生育主体———农村居民的主观角度,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并辅以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考察和研究了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生育性别意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依研究结论讨论了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表现和变化,以及对生育性别意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4-97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8.
张光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89-94
作为思想史阐释和分析的理论工具,研究范式潜在地规定着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和分析方法。现有研究往往将现代启蒙主义置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性框架之中,并引发了启蒙与救亡对立、信仰与理性对立等理论“并发症”。针对这种二元对立的静态化研究范式所带来的种种缺陷,有必要采取动态的关系考察范式,重构对中国启蒙问题的认知途径与价值评判原则:首先是确立“关系思维”的研究方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着眼于对启蒙主义进行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卢秀敏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3):69-73
在黔西北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村庄中,父权社会制度彰显为男性的土地和房屋继承权,女性财产继承缺位,关于这些缺位的社会记忆一次又一次强化人们生育行为中的男孩偏好。经济、心理、文化的各种因素在农村的生育场域中盘根错节,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0.
崔应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5(4):121-125
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乡村性别关系呈现出动态的时代性变迁,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分别是传统时代的伦理范式,集体化年代的政治范式,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范式。在这三种不同的范式中,性别关系实践与性别关系规范都存在着张力关系。而在这种变迁的历程中,就乡村基层女性的实践形态而非观念形态或制度形态而言,具有性别均衡的显著特征,与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坚持认为的性别不平等及性别压迫结论并不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1.
宣州市467名具备生育二孩条件的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调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随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流入地区变化的特征,以聚类的方式研究了女性流动人口婚姻的宏观地区分类,并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索了影响女性流动人口婚姻现状的地区性变量和流动人口自身变量。 相似文献
12.
于广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41-43
本文采用模糊数学中的“优先关系定序法”,对各投标企业的投标情况及综合实力进行相互比较分析 ,评判它们之间的相对优势 ,筛选出最优的企业中标。 相似文献
13.
刘卫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104-107
系统思维作为反映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内在要求的思维范式,具有自身的基本的特点即系统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和协调有序发展性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的系统思维范式为指导,使我国的和谐社会体现出开放性、人民主体性、整体协调发展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及其发展的有序调控性等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西域民族丧葬习俗的演变及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探讨西域古代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萨满教、祆教、佛教等不同时期,其丧葬习俗中对火、太阳、天、东方等崇拜,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都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对它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为实施新学制,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庆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民国建立后,该学堂改名为川东师范学校.1932年,该校设立乡村师范专修科.次年,专修科迁至沙坪坝磁器口,并先后改名为乡村建设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为培养高素质师范生,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应有正确的教学取向.针对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课程目标单一、缺失,教材内容传统、固定,教学方法单调、落后,教学评价偏颇、失实,师资队伍年轻、多变等,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对策应该是:课程目标要统一,教材内容要实用,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评价要多元,师资队伍要稳定.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调查分析——以上海市普陀区和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兆敏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2):31-36
以上海市普陀区和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spss、excel图形数据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特征、不同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打算和困难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打算永久居住在城市的流动人口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居留时间以及留在城市的准备和困难等方面与非永久居留和尚未有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有显著的差异;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罗海鸥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2-15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介绍了湛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即确立"五力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维立交课程体系,推进"教学研做"互动合一的教学方式,创建教育研究院以统进教育学科建设,完善分层面多样化育人的教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普通与重点师范大学学生成功恐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淑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1):73-75
本文运用投射测验对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382名被试(均为师范专业)的成功恐惧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普通与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成功恐惧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成功恐惧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师范大学学生的成功恐惧水平;师范大学的男生和女生均存在着成功恐惧。男生和女生在成功恐惧水平上不存在豆著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