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这本书意在提示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赵涵漠 《东西南北》2014,(10):32-35
每做一条大一点儿的新闻,卓伟先生都会在微博上写一首诗,他热切地拿过记者的笔记本,”我给你写一下,你做报道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下。”  相似文献   

3.
破事儿     
《东西南北》2014,(7):80-80
博士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做游戏,他的表掉在地上,一个学生见了,俯下身去捡。这时博士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动作,只见他腿一抬,已经骑在了那个学生的背上,学生们都愣了,博士微笑着告诉大家:“我只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大家,人生的诱惑很多,你不弯腰,  相似文献   

4.
关于鲁迅诗《自题小像》,长期以来争论很大,但有些问题仍未解决。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对这首诗以至对鲁迅早期思想的了解。近年来我们在探研这首诗时,对几个问题有了一些新见,愿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关于诗的题目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鲁迅这首诗原先没有题目,题目是接受赠诗的许寿裳后来加上去的。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看的,现在看来此说来必妥当。凡鲁迅赠人诗,诗后大抵都有文字,赠许寿裳的“惯于长夜过春时……”、“曾惊秋肃临天下……”等诗是如此;在《呐喊》扉页上题诗赠日本友人山县初男时也是如此,并明确写明“自题十年前旧作……”。…  相似文献   

5.
学贯中西的钱金重书先生在其学术名著《谈艺录》中论及蒋湘南(字子潇)“极推定庵之文而不及其诗”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落子潇虽极力讳言其诗学龚自珍,其实他有不少诗是从其前辈或同辈诗人如袁子才、蒋心余、龚定庵的诗集中“作贼”似地“偷”来的,而蒋子潇得扯定庵诗尤甚。钱先生举出蒋之《春晖阁诗钞》卷六《偶成》三首,通过与龚诗《秋心》三首之一和之三、浓坐》二首之一的对照,清楚地指明蒋窃龚诗之迹。姑举一例即可说明问题:久堕诗魂不可招,未粘性海复生潮。气寒半夜防身剑,声满中原乞食萧。但得意时杯在手,不如人处级垂腰。群…  相似文献   

6.
<正>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是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的最后两句,也是毛泽东劝慰柳亚子最着力的两句,也正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可是因为对“观鱼”一词是什么意义,没弄清楚,于是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就说得不够明确。有的单从字面上解为观赏游鱼,那就是劝柳先  相似文献   

7.
《社会》1996,(4)
“负债生活”是美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在中国,“负债”往往被看作是经营不景气、经济不宽裕的表现,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中国人只要能够过得去,尽量不负债,长期以来中国流传着一句老话:“无债一身轻。”美国人的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只有穷人才不借债。有能力的人都是敢于借债,能够借债的。目前,这种观念在美国已很普遍。美国人的孩子一旦上大学,许多家庭就不再负担他们的生活费用。有些父母替孩子交学费,但食宿费要由孩子们自己设法解决。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绝大部分美国学生独立意识都比较强,他们不愿意由父毋负担生活费,…  相似文献   

8.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9.
黄健 《浙江学刊》2001,(6):182-183
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在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进行研究时指出 ,“史传”和“诗骚”是中国小说叙事思想的两个传统。这一研究表明 ,尽管中国的叙事文学理论没有西方那样发达 ,但也并非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 ,以为没有经历过欧洲“神话”与“史诗”时代 ,中国的叙事文学就被长期占据中心位置的诗与散文一类的抒情文学所替代 ,而实际情况则是如同贾越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中国的叙事文学别有一番经历”。当年曾感叹“在中国 ,小说是向来不算是文学的” ,只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闲书”的鲁迅先生 ,不也是在对中国小说进行认真的学术发掘、…  相似文献   

10.
戴叔伦诗杂考熊飞唐戴叔伦诗,《全唐诗》收录了两卷共二百八十一题二百九十九首又两首诗的五个零句。这近三百首诗,窜伪情况极为严重。此种情况,明胡震亨便已注意到,胡氏《唐音统签》将戴叔伦作品分为三类:一是见于唐人选集、宋人选集及明初高《唐诗品汇》诸编“确然...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一大”结束日期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党的“一大”文献资料以及各当事人的回忆作的分析比较,发现近年来公认的“一大”结束日期尚有疑点。据胡华和萧效钦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史料》、邵维正的《一大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两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所提供的史料与考证,“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23日,7月30日第六次会议因法国巡捕干扰而中断,次日即7月31日在嘉兴南湖结束“一大”。对此,我笔访王会悟同志,请她谈谈“一大”最后一次会议——“南湖续会”的日期与情况。她复函肯定,“南湖续会”是在上海会址因密探闯入,会议中断,“隔了两日”,而不是第二天举行的。这就是说,“一大”结束日期不是7月31日,而是8月2日。我认为,王会悟此说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写了不少记梦的诗。诗人离不开诗,做诗也成为梦中事。《梦中作》一诗的序云:“甲子十月二日夜,鸡初鸣,梦宴客大楼上,山河奇丽,东南隅有古关尤壮。酒半乐阕,索笔赋诗,终篇而觉,不遗一言。遂录之,亦不复加窜定也。”象这样在梦中“索笔赋诗”的情景,是屡屡出现的。有时甚至诗友满座,“表里江山亦乐哉,华缨满座敌邹枚”,大家轮番歌吟,兴会无穷。  相似文献   

13.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大家要我写点纪念他的文章。记得一九五四年,我初来浙师院时,在一次学习会上,我曾说过我认识鲁迅先生。后来在“文革”中遭到某些人的讥讪说:“你也配认识鲁迅!”从此,我再也不敢谈鲁迅,也不敢承认认识鲁迅。我想现在是不必怕了,可说几句了。但因为事隔多年,有些事只能记个大概,要写成文便又模糊起来了。但无论如何,我要说一说,也算一点纪念。我在北京时,正是青年们对鲁迅先生誉望日增之时。我当时是搞古典文学的,但对《新青年》、《语丝》极有爱好,因而也非常尊敬他。我也听过他几堂课。当时北京各大学的课堂多半是开放的,不论是谁都可以入座听讲,我就是这样认识了许多一时名家的。当时北大、师大中文、历史各系的名教授,大部分是余杭章太炎先生的学生或旧相  相似文献   

14.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15.
在周艾文、于听两同志合编的《郁达夫诗词抄》的第十二页里,有郁达夫先生的“论诗诗”七首,总题目是《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洋例,成诗八首录七》,分别评论了古代七位诗家的诗。他们是:李义山(商隐)、温飞卿(庭筠)、杜樊川(牧)、陆  相似文献   

16.
丁增江措 《生存》2020,(13):0013-0014
根据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更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理想大学、做自己喜欢的事、高薪工作、健 康、家庭、出国留学、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请从中可以选择两三个主要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议论文。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自是史学大家,其博闻强记、淹贯群书,已不待言,但亦有千中失一之处。顷读吴光先生整理之《黄宗羲南雷杂著稿真迹》,见有误记宋史事二处,现一并拈出。《陈定生先生墓志铭》云:“韩(?)胄立《庆历党人碑》,而刘后溪遂以庆历党人之名名游监簿之墓”。庆历为北宋仁宗年号,韩(?)胄为南宋时人。且庆历党人无被立碑,韩曾兴庆元党禁。此处误记时代。《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云:“文山属铭于邓元荐,以元荐同仕行朝也。”明嘉靖间张元谕编  相似文献   

18.
宋朝陆游《书叹》有诗云:“人生如春茧,作茧自缚裹。”是说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做的事,不利于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唐代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丹中示会弟五十韵》也有诗云“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荣。”说的都是自己要约束自己的道理。唐太宗李世民曾感言:“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失。”即是说人生非常短暂,没必要为追名逐利,大伤脑筋。改革开放以来,综观一些党政干部和著名企业家,因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的教训,都提醒我们,为政者敢于作茧自缚好。首先是由为政者的特殊地位和重大责任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一首宣传政见的讽谕诗——读李绅《悯农》诗其一徐玉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的这首《悯农》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歌前三句极力渲染丰收,结句一落千丈,令人惊心动魄。对此诗,人们见解不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绝...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早有定评.近年来,散见报刊的评介文章,虽然意在称扬朱先生散文的美,却似乎有点不得要领。他的散文虽被誉为现代“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却不是专供闲人雅士把玩的“小摆设”,不属于“轻软纤小”的那一路。它不但是先生思想、人格和审美追求的生动体现,而且是我国古典的、现代的雅文化和俗文化会通、融合的产物。这使它具有丰盈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神韵,舍此谈论朱先生散文的美,可就应了“雅的俗得紧”的这句老话。下面仅从朱自清的人生追求、美学理想和艺术实践三个方面,略陈管见。“颂其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