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更深入和多元化的局面,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回归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和原初问题,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并以此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时代的学术趋向和社会发展。在这个领域,张盾教授的新著《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作出了坚实的努力。首先,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解读总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问题意识。该书作者将马克思经典学说的"总问题"勘定为:如何在一种科学理论的意义上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地位的批判性理解(第十八章)。针对国内学界关于马  相似文献   

2.
俞晓霞 《理论界》2011,(11):99-100
人性和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理论家,E.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主要通过阐释和深发马克思的1844年巴黎手稿来表述自己对于人性和异化问题的看法,启迪后人思考人类的出路与未来。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2011,(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李文堂撰文《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有三个,即Mensch(人)、Person(人、个人)与Individuum(个体),其历史文化内涵有重大差别。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本的中文翻译对个体与个人、个性与人格这两组概念不加区分,除了Individu-um一词外,基  相似文献   

4.
在 2 0世纪 60年代 ,弗罗姆最早明确指认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他以青年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依据 ,将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诠释为人本主义。本文集中讨论了他对马克思哲学中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定位 ,并对其基本理论意向提出了批评性评论。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及其手稿是马克思留于后世最为宝贵的理论资源。国内学者围绕《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条独具特色的进路:第一条进路是借助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口号,遵循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和模式来研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相关理论,并形成了历史现象学、生产关系现象学、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和资本现象学四种现象学的解读模式。第二条进路是文本学解释。这一解读模式主要围绕文献还原与版本考证、文本研究与概念梳理、思想阐释与理论建构并展开。第三条进路是历史化的解读。这一诠释路向抓住了“现代社会”这一关键,并对其展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继而科学剖析了它的内部结构、运行机理和历史趋向。纵观相关研究的成果与问题,当代《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习者要立足经典文本、对接现实问题、展望未来路向,以增强学术研究的理论自觉,在此基础上,不断开辟《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有三种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弗洛姆人本主义:一是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人的处境,二是弗洛姆独特的个人经历,三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三者共同形成了弗洛姆人本主义的思想根基与理论风格,弗洛姆人本主义由此构成人本主义发展链条中颇具特色的一环。它以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为基本模式,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处境,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新的和谐。本文试图解读弗洛姆人本主义的理论意义,揭示其理论局限,对其理论得失做出评价。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对弗洛姆入本主义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的人权事业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在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关于人权问题的论争中,人权的正当性才获得了证成.学者们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来完成这一论证.《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论析人权概念的著作,中国学者们对人权概念的认识极大地受到该文的影响.然而,马克思在此文本中对人权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批判.中国学者们直面这一理论难题,进行了巧妙的概念转换,有意地对文本进行了建构性的解读,从而论证了人权概念在马克思主义道统中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大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关于如何理解和建构唯物史观学术界争鸣一直很激烈,这一问题牵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解读。因此,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以再现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唯物史观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巴黎手稿》的研究史上,卢卡奇曾提出过一个黑格尔将对象化等于异化,而马克思则严格区分了两者;黑格尔肯定了异化,而马克思则否定了异化的命题。但是,如果仅就《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部分而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而对《第三手稿》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而言又是错误的。卢卡奇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没能看到马克思对异化概念所做的狭义和广义之区分,没能看到《第一手稿》和《第三手稿》中异化概念的差别。因而,重新解读的意义在于指出卢卡奇命题的适用范围,重新定位早期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作溯因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中引出马克思建立在分层基础上的“本质实在论”(分层本质实在论),并由此出发,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1.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认为实践只是理论批判和客观的理性活动,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实践唯物主义过渡。在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再次对唯物主义实践观进行了探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考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经典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的阐发,伴随着理论研究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逐步走向了清晰与明朗。"实践"范畴一经确立,就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务:“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学者从马克思著作中引用最多和最熟悉的经典名句。然而学者无论在直观表象理解上,还是深度逻辑把握上,对其解释都不曾达成共识,甚至呈现巨大的歧义。批判以往解读方式的两个预设前提,新的解读方式旨在从马克思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诠释其本意。第十一条表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根本转变——从哲学家到共产主义者的身份转变.从哲学(理论)为根基到以现实世界(历史)为根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是否肯定“价值”的普遍概念?进而是否具有哲学价值论思想?虽然这是十多年前我国哲学界发生的一桩学术公案 ,但是由于它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前提 ,因此今天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根据对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文本全面、深入的重新解读 ,应当承认 ,马克思在这份笔记中关于“价值”的普遍概念那句话 ,表述的不是他所要否定的瓦格纳的观点 ,而是马克思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7,(9)
弗洛姆从三个维度对马克思的劳动观进行了具有逻辑建构意义的阐释。通过将人的本质把握为自由自觉的生产性活动、将异化劳动理解为生产性活动的否定以及将社会主义内在意蕴提炼为向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回归,弗洛姆使得马克思的劳动观的逻辑起点、主体内容和理论旨归得以清晰地呈现。但他对马克思的解读也存在一些理论盲点,如强调人本主义逻辑而忽视了历史辩证法的维度、侧重从心理学层面理解异化劳动而忽视了马克思对其的正面评价以及忽略了劳动主体的历史性转换等。本文通过对弗洛姆的洞见和迷误进行剖析,以期促进在当前历史阶段对马克思劳动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关于马克思思想的三场讲座,明确呈现了他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正义论的基本看法.他在这里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概念以及马克思关于自由生产者联合体的理想,其中既包括他对马克思思想之深刻性的明确肯定,以及对马克思关于正当与正义的主张的深入分析,也包括他在评述中提出的对马克思某些观点的不同意见.重思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对马克思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在比较语境中深化对马克思正义论的理解,呈现解决复杂而深刻的公平正义问题时所应持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2006,(4)
欧阳康在《江海学刊》第2006年第1期上撰文《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提出,对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的诸多不同看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也反映了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多面性。正如有学者曾指出的,马克思既是现代性的产儿和信奉者,又是其批判者和叛逆者,也是重建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寄托了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这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把现代化放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考察,将其看…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张一兵认为这是其十年前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性实验,尽管提出了狭义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似自然性和物役性等理论范畴,但尚未突破“实践唯物主义”的体系框架,还存在诸多不足。周嘉昕在考察了《向度》中的狭义唯物主义概念、汤建龙分析了“基础”和“主导”两个概念、蒙木桂重新解读了似自然性概念、夏凡对物役性概念作了辨析之后,认为《向度》的理论探索意在恢复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完整视阈,具有非同寻常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今天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需充实和细化,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内涵问题,恩格斯在其19世纪90年代的系列晚年著述(包括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中,提出了著名的“虚假意识论”和“相互作用论”.这既是对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的“颠倒论”(体现在“照相机比喻”中)的一种继续,又是对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出的“上层建筑论”(即“建筑比喻”)的一种解读.其间的逻辑关系再次证明,这样的解读,绝非在认识论意义上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一种纯粹错误的意识.因此,任何借此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全然理解为一种纯粹否定性的贬义词的做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相似文献   

19.
田丽 《理论界》2014,(12):18-23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坚持这一根本属性不仅决定着我们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也决定着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的理解和态度。而种种对东方社会理论的误解,恰恰根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完整认识。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分析框架重新解读东方社会理论,主要从东方社会的性质和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两个方面展开。这样的解读方式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弗罗姆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诠释 ,其批判性价值张力在于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那里 ,被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否定的异化史观再一次成为马克思面对社会现实的重要逻辑平台。人应该具有的本真创造性生存 ,作为一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 ,成为批判现实的伦理尺度。本文作者明确拒斥了这种倒退式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