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才能适应时代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发挥新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闻领域对于新闻姓新还是姓“需”.新闻媒体的主体任务是“宣传”还是“传播”.影响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是“软新闻”还是“硬新闻”的问题,通过对新闻本体的思辨.得出新闻姓“需”.新闻媒体的主体任务是宣传,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是“软新闻”的结论.提出无论在新闻理论还是在新闻实践中都应特别重视新闻受众的需要性和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任务.重视“软新闸”对新闻价值的关键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的新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实施,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含义仍概括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符合法治国家的理念与标准。遵循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应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含义确定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制,是在党领导下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和守法三者的有机统一。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党的领导、民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等都是,但党的领导是其中最关键性的因素。实践证明,坚持了党的领导,法制建设就走向前进;离开了党的领导,法制建设就停滞或倒退。本文论述党的领导和法制建设的内容,即党的领导与立法、执法、守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中国立法体制在朝着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多次迈进,形成了一个由国家立法权、行政法规立法权、地方性法规立法权、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立法权、授权立法权所构成的,一个较以前的立法体制有重大发展的新的立法体制。与经济体制方面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已受到普遍瞩目相呼应,解决立法体制方面的集权与分权问题终于也提上中国法制建设的日程。一、纷然杂陈的论说与传统方法和理论的变革现行中国立法体制是怎样的立法体制,法学界迄今莫衷一是:有“一级立法体制说”,有“两级立法体制说”,有“多级或多层次立法体制说”,还有其他论说。论爭涉及到众多问题,其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问题是:是否只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才能立法?制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是我们新闻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他关于新闻宣传思想的内容、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等,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宣传工作仍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提出要创立新法制、严格守法执法、完善法律监督,开创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先河,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列宁关于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制监督的论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列宁法制思想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创造性实践。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法治50年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法治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 194 9年 10月至195 7年 5月 ,为创立时期。在此期间 ,新中国的立法、司法、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都有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左倾思想及法律虚无主义的因素。 195 7年“反右”开始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是曲折发展时期。法制建设的消极表现是 :党的“政策”取代国家法律 ,法制建设停滞不前 ,法律理论与现实矛盾。1966年至 1976年 ,是中国法制遭到全面破坏时期。 1976年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 2 0年 ,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 ,国家立法工作获得突破性发展 ,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亦成绩斐  相似文献   

9.
民族法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民族法制建设中仍然存在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和有"法"难依等问题.因此,必须加紧制定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加快民族立法的步伐和采取加强执法、完善监督机制的各种措施,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作好民族工作;才能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也指出:“我们必须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必须贯串于改革的全过程。”法制建设的核心就是将国家的各项基本活动包括教育活动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就是实现管理法制化。在七届人大和七届政协会议上,教育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突出问题,代表们纷纷提出:“要提高教师待遇”,“要增加教育经费”等等一系列问题,并认为:立法是整个法制建设的基础,加强教育立法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最根本的前提和途径。教育依法管理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教育立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论地方立法独立性王圣诵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人们十分重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立法。关于地方立法的地位,学术界一般认为,地方立法的从属性和执行性是其基本方面,地方立法所形成的规范性文件也因此被称之为“地方性法规”。本文认为,地方立法具有独立性,地方立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论述、阐释了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贡献及其所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教育立法更为薄弱,教育事业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之中。过去,国家也曾制定了若干关于高等教育的条例和规章,但它们多是为了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行政措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立法,更没有形成较完备的高教立法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改革逐步展开,教育立法开始受到重视。1985年5月2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工作。”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4.
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中用“危害国家安全罪”取代了原《刑法》中的“反革命罪”.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我国的刑事立法工作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这一更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看,都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一、严格刑法学理论和符合国际惯例的需要所谓“反革命”,是指与革命政权对立,进行破坏活动,企图推翻革命政权的活动.从“反革命”一词的含义不难看出,它不仅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概念,而且又是有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不可分割。没有全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建设搞不成,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也搞不成。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必须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必  相似文献   

16.
(1)回顾我国语言文字的法制建设,包括国家语言立法解决的主要问题、体现的语言政策、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框架、语言文字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等情况;地方语言文字立法的特点、着重解决的问题及执法监督的情况。(2)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修订、制定语言文字方面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少数民族语言立法以及制定外文使用方面的管理规定等有关语言文字立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3)对今后的语言文字法制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善于利用新闻的快速反应造成舆论攻势,以动摇、瓦解对方,动员、鼓舞己方,团结、说服友方,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他也认为新闻的快慢要视时机而定,该压的就压,“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他还认为新闻报道必须“服从党的当前政策”,如果涉及有关机密或于全局不利,再好的新闻就只能割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新闻出版思想被确定下来,实践证明,其主要论点和基本内容是正确的,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抛弃了过去“左”的政策,提供了较宽松的环境,但仍坚持了“稳定压倒一切”。后来江泽民提出的“弘扬主旋律”,并以此作为“新闻”、“旧闻”和“不闻”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依法妥善处理新闻侵权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必须从立法上对新闻侵权法律规范予以完善。本文根据我国新闻侵权法律规范的立法现状,分析了其不足之处,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并就其关键点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目前的立法现状,提出了传媒应对新闻侵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政策初期在提出利用市场、货币商品时,列宁强调新的经济关系必须以法制形式固定下采。新经济政策是一次制度创新行为,加强击制建设则属于法制供给行为,从此目的出发,列宁提出了极其丰富的加强法制建设思想。苏堆埃政权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是防止偏离新经济政策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是为控制地方主义滥用新经济政策、贪污行贿等失序、失范、失控现象提供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重庆大学西部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研究中心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自成立以来,遵循“面向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展开原创性学术研究和科学性立法分析,为国家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性贡献”的总体目标,在学科发展定位、科研队伍建设、对外学术交流和科研手段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研究中心设有“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法”、“环境资源法制基础理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三个研究方向,紧紧围绕西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资源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