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试论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3.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5.
浅谈现阶段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认为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和条件,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提出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发展新型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新方向。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壮大新型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一、中国进入新型县域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化的深层内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动因进行探寻是十分必要的。“文化”与“知识”在界定上的分野是探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动因的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许多内在的动力因素,其中农村文化的缺乏从而导致农民文化思想素质不高是现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的人与文化共建。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从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所提出的新对策、新目标、新方法和新要求。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尝试,一年来的工作实践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就此谈点认识。一、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中的现实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社会实践活动。面对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提出的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战略。这一战略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广大农村社会和谐的建设,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正是“三农”问题的破解。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框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壮举。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的南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结合南通实际,按照“民富、村美、风气好”的要求,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亿万农民是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大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法治建设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法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定位出发,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在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文章重点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目前一个重大的发展决策,而"新村庄"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首要路径,因此已经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新村庄建设"不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更不能仅仅看作是"村容村貌"的改造,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适合人居为宗旨,并要在"村庄"自有特色的基础上,以城镇的生产生活水平为指向,走一条"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也即"新村庄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地整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农地整理是在农村区域内,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在分析农地整理内涵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了推进我国农地整理的一系列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法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化解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由于受到经济基础薄弱、法律意识淡薄等种种因素影响,严重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期能为改善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状况提供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入手,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在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基础上,从法制角度提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紧密联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促进新农村特色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建设是利用农村的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的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的稳定繁荣和谐。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战略意义、发展对策进行有益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原有的农村法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失范现象,并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的生发.农村法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承载力、文化发展力和文化张力为理论基础,对农村法文化进行重构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凸显出重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政策取向,实证分析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特别加以关注的诸如农民增收途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农村文化建设落后、文化产业不发达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现状入手,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产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以农村文化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惠农工程,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自主性是其两面。应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以江西省葛镇的新农村建设状况为例,实证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自主性的关系,从中得出启示: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此消彼长,不能同时消失。并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政府持续重视新农村建设,但阶段重点不一样;提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素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如此,提高乡村社会自主性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长久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