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永良 《南都学坛》2001,21(1):34-38
多愁善感,以泪洗面,这是林黛玉给人的突出印象,因而决定她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哀怨的。但是丰满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应具有很多不同的侧面。林黛玉的性格中同样也有天真活泼、幽默诙谐的一面,《红楼梦》地表现了她那少女的浪漫、青春的欢笑,从而使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真实,更可爱。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以自然、平实的风格揭示了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传统的冲突 ,同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与故乡的复杂感情关系 ,小说充满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矛盾 ,语言平白略显琐碎 ,作品基调低沉并带有贾平凹一贯追求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3.
雀形目黄鹂科的黄鹂(Oriolos chinensis diffusus)是一种形色美观、鸣声悦耳的小鸟。它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尔雅·释鸟》说:“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陆玑《诗草木虫鱼疏》说:“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鹙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常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 (见《尔雅》邢《疏》及《毛诗正义·葛覃》孔《疏》所引)  相似文献   

4.
《诗经》在编订或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简现象。通过对《小雅·皇皇者华》的思想主旨、描写内容、句法结构、人物身份及感情基调的细致考察,发现该诗的第一章是一首章次残缺的征夫厌战怀乡的诗,后四章则是一首完整的颂扬诸侯朝周之事的诗,两者有着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它们是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因简次错乱而误合成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5.
五代时花蕊夫人《宫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真实再现了五代成都宫苑的建筑布局、楼台水榭、四时节序,以及宫廷典章、节庆民俗、宫女生态、审美时尚等社会文化。花蕊夫人《宫词》意蕴丰厚,呈现出雅丽清新的艺术审美品格和活泼健康的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6.
山东淄博市刚刚拍摄了一部5集电视专题片《历史拥抱今天》,专门探讨齐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专题片介绍说,古代的齐人不仅重视生产,而且还重视管理。一次齐王问大臣们:“为什么官府的手工作坊制造的弓弩质量不高、射得不远?”大臣答道:“因为官府养的  相似文献   

7.
《醉翁亭记》韵味浓郁,千古传颂。很多论者都以其基调为“乐”,如“‘乐’是文眼”,“乐以忘忧”,“写各种乐,都为衬托太守之乐”,等等。我以为其基调是“忧”,曾就作者、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构思等方面撰文探讨(《忧深思远,悲愁感愤—《醉翁亭记》基调辨析》、《盐城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这里再从与《醉》文关系至切的诗、歌、泉、琴等方面作佐证剖析。首先《醉》文与《醉》诗的基调同源于忧怨流泉。庆历六年,欧阳公于《醉翁亭记》文成之后,又写了一首诗。  相似文献   

8.
张颖  胡珊珊  刘妍 《新天地》2011,(7):34-34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以喜剧性为基调的作品。故事围绕男女主人公曲折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各种不同的婚姻关系,其中很多场景都描写了强烈的感情和喜剧性的喜悦。简·奥斯丁素来善于刻画人物,该书最吸引读者之处就在于对人物极其生动的描绘——尤其是通过个性鲜明和措辞巧妙的对话而进行的描绘。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史记》的创作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故此古今学者以"发愤著书"为《史记》定论,并把"李陵之祸"作为"发愤著书"的缘起,甚至有学者把《史记》的成功归结为"李陵之祸"。但从"发愤著书"说提出的时间、《史记》前后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不同来看,这种观点又有不妥之处。《史记》的创作具有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女神》以雄浑豪放为基调,这一点为评论界所公认。不过,以往的一些评论文章在具体剖析《女神》的诗风时大多着眼于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立论。比如有的论者指出:由于《女神》充满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饱和着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炽热而深厚的感情“发为雄声”,自然便形成了其风格的雄放。这种见解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却也有需要补充之处。众所周知,作品的风格,乃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中体现出来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因而一部作品风格的形成,既有其内容上的因素,相应的也有其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