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锦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
维吾尔谚语是维吾尔族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是维吾尔文化的浓缩和精华.通过对收集的6621条谚语的归纳和精选,从中镜射出与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生活区域、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展现出维吾尔族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和区域特征的传统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2.
张勇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5):93-97
将维吾尔谚语作为观察视点,剖析维吾尔传统文化对妇女的价值判断与地位确认。维吾尔传统文化中的妇女观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是维吾尔封建宗法社会和宗教意识的产物,它集中表现为男尊女卑、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宗教礼法。 相似文献
3.
4.
林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39-142
谚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它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许多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谚语中得到反映。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俄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俄语谚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从俄语谚语中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民族的饮食文化、数字文化、动物意象、宗教思想观念,同时俄语谚语还体现出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5.
泰语谚语中有许多动物谚语,这些动物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谚语的民族文化特色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以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作指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谚语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130-134
谚语是一种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是记载着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从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考察维吾尔谚语的语言学特征及民族文化信息,并探讨维吾尔谚语研究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语篇意识形态是作者/发话者在构建语篇时考虑到与读者/受话者关系而采取的立场、态度、指导思想等,具有政治性、时代性、领域性、语篇类型性四大性质.从宏观角度上看,语篇意识形态可从语篇构建步骤和信息分布模式或格律上加以体现,从微观的角度上看,语篇的意识形态可从词汇语法模式上加以体现.研究表明,在民族文化汉译英中语言学可以和翻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贾晓云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25-27
谚语大都形成于民间,反映大众的智慧,包含朴素的哲理.就英语谚语的汉译技巧作了归纳,特别指出了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语言目的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戴丽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5):114-116
动物谚语是日语中重要的语言表达。按照空间层面分,可将其中动物的生活地点分为陆地、天空、海洋。通过对谚语本身及其汉译的考察,不难发现:对于同一意象,日语倾向于以海洋生物为喻体的表达,而汉语则擅以陆地动物为比喻对象.由此可见,孕育于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语言本身也折射和反映着其社会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文学作品中比喻的民族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正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比喻是人类最重要的话语形式之一。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是如此。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民族不同,造成喻体选择也有所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喻体选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不同喻体所体现的独特的维吾尔文化内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比喻的特点,探讨不同文化对比喻构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4)
自古以来,汉族文化对维吾尔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对西域的影响、唐代对回鹘的影响以及元、明、清对畏兀儿的影响均属于此类。解放之后,随着维吾尔与汉族人民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维吾尔人民引进了为数不少的汉语借词。这些借词来自于文学、舞蹈、逻辑学、种族学、解剖学、林业、物理、生理学、法律、考古学、地质学、美术、心理学、哲学、商业、水利学、政治经济学、动物学、宗教、化学、地理、语言、体育、历史、医学、植物学、建筑学、生物学、气象学、数学、印刷术、音乐、军事、戏剧、交通运输、食品、服饰和财产等二十多种学科门类。其中,汉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饮食和服饰等借词较多,这说明这些领域对维吾尔文化的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2.
曾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3):70-73
从文化翻译观出发,探讨汉语习语的英译中对汉语文化的处理,旨在提示在当今文化大融合时期,翻译的主旨是对源语文化的移植,而不是对其文化的归化 相似文献
13.
单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61-64
林语堂先生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先驱,在其诸多译著中又以《浮生六记》最见功力。以该译本为例,探讨了林语堂先生在“东学西进”的翻译探索中如何突破重重困难,通过翻译选择来挑战文化预设,并在“忠实、通顺和美”的原则下灵活应用翻译策略以求得中西文化共鸣的成功经验,对于二十一世纪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诗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章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从化解茶事、忆“苦”思“甜”、意象清晰化、以“俚”译“俚”等方面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茶文化翻译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茶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汉语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气息。在汉译英的实践中,歇后语的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顺应论对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带来了重要启示: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实际上是译者不断进行译语选择的过程,译者应根据歇后语的不同类别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其译文顺应源语和目的语语境的各个方面,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梁汉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645-647
针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汉语量词英译的问题,采用英汉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汉语量词的英译遇到的选择词语和表述方式的问题,描述了汉语量词英译的几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实践证明,这几种汉语量词的英译方法对于英译汉语量词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德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44-148
维吾尔谚语的语义结构灵活、独特,用词炼句巧妙、精当,审美情趣和修辞逻辑独具特色.翻译时,只为保留形式而词当句对地翻译,往往或只能译出谚语的表层义,或囿于译语规范而造成死译.若想译对、译好,就要研究、掌握两种语言在语义结构、表达方式、逻辑思维、修辞特征、形象美感等方面的异同,以"信"为本,兼顾"达、雅",灵活处理形貌,再现原谚词句的深层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群的跨国过程及其分布和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的情形来看,维吾尔族较大规模的迁徙从10世纪末继续到20世纪的60年代,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维吾尔族在国外的分布主要以中亚、西亚、南亚最为集中,约占所有国外维吾尔族人数的80%。国外维吾尔族人在中亚约有54万,西亚约21万,南亚约8万,西方发达国家约10万,总计已近100万。政治、经济和宗教原因是维吾尔族人跨国迁徙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许洪巧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55-157
文章从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及其排除方法两方面入手,指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而东西方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在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正确判断、选择的能力。在翻译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洋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153-156
教材是教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教材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与学的效果。在新疆对维吾尔族汉语教学的地域差异性与复杂性,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承担着为学生提供汉语素材的重要任务,因此对教材的研究非常重要。文章通过对维吾尔族汉语教学目前使用教材在内容、体例、题材、练习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今后教材编写应注重课文内容的选择、练习体系的多样性和词语编排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