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启发 《国际人才交流》2006,(4):I0003-I0003
2006年3月17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教授在清华大学举行了《“十一五”规划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主题演讲,此次活动是“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活动的一部分。该活动由国家外国专家局、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主办,得到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的赞助。“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是一项针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励志教育的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有机会聆听大师教诲,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在演讲中,斯蒂格利茨教授称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既体现综合性,又突出重点,他对其中的一些话题作了评论,并…  相似文献   

2.
五月的南京,春意盎然,鲜花怒放,嘉宾云集。作为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一名志愿者,我有幸成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孟德(RobertA·Mundell)、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亨利·陶伯(Henry Taube)教授的陪同翻译,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在短短的3天接触中,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巨人在严谨外表下所显露出来的风趣、幽默和慈祥。同时,我与孟德、陶伯两位教授的友谊与日俱增,成了忘年交。主席台上5月20日上午,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隆重举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才交流》2010,(11):16-16
10月21日下午,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林诚教授(Makoto Kobayashi)应邀来到清华大学,出席"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活动。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雷风云副司长前往清华大学对小林诚教授应邀来华访问,讲学表示欢迎,向他介绍了国家外专局发起和举办的“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校园行”系列活动情况。宾主双方还就高层次科学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4.
2005年4月25日,以生命、健康、和谐为主题的2005中国大连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邀请了5位诺贝尔获奖者:阿夫拉姆·赫什科博士(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德·穆拉德博士(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罗伯特·胡贝尔博士(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戴森霍尔博士(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哈特姆特·米歇尔博士(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学者前来参加,为活动周增添了一层耀眼的光彩。活动周期间,5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专家学者举行了33场精彩专题论坛,与大连市的大专院校…  相似文献   

5.
《国际人才交流》2013,(10):11-11
2013年诺贝尔奖北京论坛于9月10日举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等人分别做了货币及汇率政策,新材料、新能源与人类发展等方面的报告。罗伯特·蒙代尔为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在论坛上表示,虽然中国GDPIN长率从过去的9%降到现在的7%,但在未来的1920年,中国经济还会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6.
2004年11月,在赛门铁克公司赢得“马可·波罗奖”的颁奖典礼上,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叱咤世界网络安全领域的“教父”——约翰·汤普森,赛门铁克的首席执行官。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为汤普森颁奖,以感谢赛门铁克在促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捐助国际人才交流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谈及获奖感受,汤普森表示:“我很荣幸能与我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财政部部长约翰·斯诺一同名列获奖团队。此次获奖也给了赛门铁克一个机会,向中国领导表示我们对中国贡献的承诺,以及我们对促进中美双方的对话和沟通所做出的努力。”“马可·波罗奖”的设立,是为了表彰为中美人才交流计划做出重大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在过去10年里,已有30多名卓越的国际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被授予该奖。  相似文献   

7.
2月5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专程从英国飞北京,前来参加李克强总理与外国专家的座谈会。作为座谈会第一个发言专家,他被安排坐在总理旁边,还在后来共进晚餐时与总理相邻而坐继续进行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才交流》2004,(4):20-23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43年2月9日出生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一个叫做加里的小城。年轻时,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到1999年期间,斯蒂格利茨曾先后担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顾问和主席,以及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以丰硕的学术成果在经济学这样一个群星荟萃、大师辈出的领域里,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在经济学家当中,有自信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经济学》的并不多,斯蒂格利茨写了这样一本《经济学》,他的《经济学》被很多人称为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著作。2001年10月,斯蒂格利茨与另外两名美国经济学家一起,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辞中称他们的学术成果“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当他来到上海的时候,水均益对他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2017年初,正值北京的严冬,友谊宾馆的"外国专家建言会"现场却因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 恩格尔(Robert F. Engle)的到来而气氛热烈. 恩格尔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现为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他发明的ARCH模型(自回归条件异方差)为描述金融时序数据波动的多变性提供了一种简洁有力的分析方法,这种模型已成为研究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分析人士用来评估价格和风险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恩格尔也因此被授予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似文献   

10.
一、一种语言第一眼望去.他是一个男人中的男人。46岁的吉尔·轩尼诗.有着运动员的身材.碧眼拣发,举止优雅适度。他讲流利的英语.一种金属般的声音使这种语言重放异彩。只要你见过他,即使在许多年后,你依然会从千百万人中把他认出来。我采访吉尔,那是5月31日,北京中国大酒店。吉尔·轩尼诗此行,专程来中国颁发]995年“轩尼诗创意与成就奖”。这个奖在中国已颁发过两届,它的得主分别是电影导演谢晋、作曲家杜鸣心。本届奖得主是曾留学法国的画家吴冠中。请问吉尔先生,我问他.吴冠中先生曾经留学法国,那么明年轩尼诗奖的得主是…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25日,辽宁省大连市的科学舞台,第一次有5名诺贝尔获奖者同时亮相,参加当天开幕的“2005中国·大连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此前,诺贝尔奖得主们去了大连市第八中学,与近700名高中生进行两个多小时的真诚对话。约翰·戴森霍尔博士用轻松、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学生们面对面地探讨有关人生、科学等话题,赢得了学生们一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12.
印度著名学者、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2月14日在《印度教徒报》发表文章指出,在教育、基本医疗和预期寿命等众多领域,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还很多。  相似文献   

13.
2007年7月,第四次参加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24位中国博士生回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简称"中德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陈乐生也得到一个好消息:由于年轻的中国学生在德国表现突出,大会主办方希望中国将参会人数由每年25名增加为30名,明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会(每两年一次,通常在林岛大会后举行),中国也增加名额,从原来的每年3人参会增加为10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最能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100项科技成果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的。据统计,一般一个国家立国30年后就会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国建国近60年,国内却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预言,至少还需要20年中国才可能出诺  相似文献   

15.
世界顶尖人才交流的一大盛事,以“生命科学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的“2005上海诺奖大师论坛”日前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论坛上,中外专家同台进行了精彩的演讲。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工学院教授阿夫拉姆·赫什科博士就“蛋白质降解解的的泛泛素素系系统统及及其其在在细细胞胞循循环环控控制制中中的的一一些些作作用用”,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穆拉德博士就“氧化氮和环GMP的发现及其在药物发展中的应用用”,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HowardHuges医学心教授约翰·戴森霍弗博士就“…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软件大王,却不知道他对中国文化也情有独钟,更不知道比尔·盖茨对中国文化喜爱的原因是受了其母亲咪咪·盖茨(Mimi·Gates)的长期影响和熏陶,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迷,而且几乎大半生都与中国文化打着交道。留学中国遭遇刻骨铭心的一件事 咪咪·盖茨早年工作于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多伦多博物馆里有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她在天天与这些中国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中国文物。她甚至还发表过好几篇有关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方面的论文,在工作间隙还特地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了一年中文…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因其在"经济政策的兼容性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位来过中国多次的诺奖大师,对成都的印象最为深刻."我喜欢成都的辣火锅、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变脸艺术." 谈起在中国的见闻,芬恩·基德兰德十分"接地气",而谈及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政策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他的大师风采显露无遗.  相似文献   

18.
王海龙 《人才瞭望》2003,(12):22-23
“我们俩在同一架飞机上,飞机即将失事,你看谁担任通用电气的总裁?”———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琼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雷吉·琼斯担任总裁的第二年(1974年),当时他只有57岁,离65岁的退休年龄还很远,但他已开始着手选育接班人的工作。企业家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决策,而决策莫过于选择继任人的决策。琼斯也像所有企业家决策一样,先作图表。他先画了一个很大的长方形表格。表格是由8条竖线和6条横线组成。8个竖线的顶端有7个格,写上1974年至1980年的7个年份;6个横线的左侧是准备写上5个总裁候选人名字的。这个表格的标题应该是…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才交流》2013,(11):66-66
2011年11月4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盛装开幕,本届大会适逢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大会创办第十届,是—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大会。深圳论坛全球精英荟萃,新锐思想迭出。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国际化推动人才的发展和流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达到了西欧德国的经济水平。这其中关键是人才的流动,人才其实也是一种资本,随着其他领域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于相龙年第一个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有幸采访7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土、哲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协会会长——季塔连科·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大部分青春年华是在中国度过的他毕生的事业与中国的革命事业息息相关。他的情感他的追求他的成就他的贡献都与东方那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分不开。那种溶于。心血嵌入骨髓的浓浓中国情谊,使他把中国看作是他本人和他的国家的永远伙伴并使他自己成为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近四十年他为传播中国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