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及国家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视程度的日渐加深,电子政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主要载体,处于电子政务的核心地位,在推动政务公开、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方面发挥着直接、关键且独特的作用。本文将重点结合重庆市环保局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建设现状,初探重庆环境保护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至2005年6月底,"gov.cn"下注册的政府域名已经达到19802个,占CN下注册的域名数的3.2%;WWW下的"gov.cn"类型的网站数量达11753个,政府网站占我国网站总数的1.7%.至2004年底,国务院76个部委及直属单位中有71个拥有部门网站,占93.4%,全国31个省区中除了山东、西藏和宁夏外也都拥有门户网站,93%的地市级政府和69%的县级政府已拥有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建设已从初期的网络建设为主,转向了以需要为中心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并不断深入地影响着政府的观念、职能、组织机构、政务流程和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还处于较低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电子政务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网站是实现电子政务的重要载体,是提高电子政务效能的关键环节。政府网站建设采取集群化发展模式,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增强服务能力。本文以厦门市政府网站群为例,分析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3,(27):14-15
一直以来,天津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政府在线办事和公共服务不断向纵深推进,曾入选"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荣获"品牌栏目奖"。为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天津市去年初对外公布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方案,启动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五个一"工程(见下图),探索政府信息化建设"统建、融合、共享"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自2006年6月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以来,各地电子政务发展开始全面提速,多个省市已推出特色各异的新版政府门户网站,进一步扩大了政府信息公开并增强了电子政务服务功能,这预示着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为主题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浪潮已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6.
在确立了电子政务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电子政务网站评估模型.研究了新型支持向量机算法一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并确定支持向量学习决策模式;对华东地区某些科技网站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电子政务网站评估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电子政务和互联网已成为宁化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实施政府信息化的共同选择,同时也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现代信息新平台。为了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地推进我县政府信息化建设,县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门户网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研。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一条逐步深化的发展之路。最初,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侧重于硬件建设,具体表现为购置或更新计算机设备、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信息网站等。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备,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重视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开发重点侧重于人事信息管理、文书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子政务经过20多年发展得到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县级政府电子政务还是暴露出诸多问题。通过实际考察77个县级市的政府网站,并与佛山等先进优秀政府网站比较,分析了当前我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政府网站的经验及《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做出我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0.
2004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其中用于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投资将超过140亿元。因此,204年也被叫做“电子政务年”。 经过几年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网络平台建设都已完备,在一些垂行业的应用已经初显成效。但长期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跨行业、跨部门的行政公共服务项目较少,并且缺乏实有效的服务,电子政务已经沦为某些IT厂商炒作的概念。 再加上部分政府部门缺乏服务观念、办事效率低,投入巨资的“电子政务工程”变成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大多数政府的网站还只是“摆设”,甚至有些还保留着网站刚建立时的信息,沟通上级和…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将各级政府部门中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汇集上网,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借以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此,自 2000年起,各级人民政府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建设"电子政务"工程.作为本世纪初政府的一项全国性重点工程,其间产生的电子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服务功能评测——以“中国河北”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府门户网站又是电子政务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是网站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本文首先重点对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河北”进行了服务功能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与其他政府门户网站测评结果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做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作了分析和对比,同时提出了自己有关加强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现有的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站的广西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来对广西各市、县政府网站进行了测评。通过与国内先进城市政府网站进行对比,分析广西各市、县政府网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广西政府网站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岚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7):105-107
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和渠道,是电子政务绩效水平的展示窗口.本文比较了不同地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差异,结合影响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经济水平、信息化水平、网民比例等因素,指出我国各地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务透明度进一步增强。电子化政府是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的整合概念。其内涵在于建立一个虚拟政府,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电子化政府对于提高政府回应力、政府政策能力、政府效率,实现开放政府和责任政府,最终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是故,建构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政府再造的新趋势。电子化政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政府服务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整合等。文章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所应采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并且呈现了东中西部阶梯式发展的趋势。对中部地区政府门户网站的研究因其特殊性而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通过以中部地区政府门户网站为立足点,探讨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08,(46):20-21
项目背景与动因青岛电子政务建设领先全国1998年建立的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网站,同年成立的"青岛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将全市政务信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信息孤岛、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这其中涉及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决非成立或撤销一个机构或者单从行政体制层面就能解决的,需要从观念认识、行政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综合加以治理.体系架构,就像是一门通用语言.完善的电子政务总体体系架构可以弱化行政体制矛盾.无论有无国信办,无论哪个机构负责管理电子政务,无论谁批项目建设资金、谁批运维资金,大家都是用共同的标准说话,用共同的尺度衡量,可以减少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等现象.因此,建立一套国家层面的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架构,是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发展所急需的,也是指引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科学决策所必需的.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总体体系架构,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辅助科学投资决策、引导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指导并保障我国电子政务快速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的繁荣背景下,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属性。随后提出五项保护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晓颜  古太 《决策探索》2002,(9):32-33
企业网站大多已变成了"花瓶" 2000年10月9日,朱镕基同志在有关"十五"计划的报告中强调:"新的历史机遇,使我们可以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但时至今日,我国企业仍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网站是"垃圾网站"、"空站"、名存实亡的"死站"和低水平的信息孤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