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梅洛-庞蒂试图从前反思的知觉层面出发,以其所独有的含混逻辑来超越主客体二元论.他认为身体总在世界之中,而世界则在身体的知觉中本真地显现,世界的意义是主体(间)性和超验性的模棱两可的混合体.在其后期思想中,身体与世界的关系获得了"肉"这一存在要素的本体论奠基.然而,梅洛-庞蒂并没有彻底摆脱主体主义的阴影,其反二元论的方式实质上是对世界的非法观念化.  相似文献   

2.
以笛卡尔哲学为代表的早期现代法国哲学主要表现为纯粹意识哲学,它追求明证性,追求观念的确定性;以梅洛-庞蒂哲学为代表的后期现代法国哲学主要体现为身体意识哲学,它承认含混性,关注的是知觉的确定性。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主要从现代法国哲学出发,围绕现代性的内在张力来讨论梅洛-庞蒂哲学对确定性概念的重新界定。以批判笛卡尔的观念的确定性为基础,这一工作主要呈现了知觉世界的确定性,同时涉及被知觉世界以及语言表达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存在哲学的现象学--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勾勒梅洛-庞蒂现象学思想的整体轮廓.就其思想渊源来看,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加以创造性综合的结果.梅洛-庞蒂的思想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通过把知觉活动的主体确定为肉身化的身体-主体,揭示了知觉的暖昧性特征,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他通过身体的意向性功能来解决他者的存在问题,从而为克服现象学的思想难题--唯我论问题--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中 《江淮论坛》2010,(3):84-89,152
梅洛-庞蒂基于知觉,发现了身体和空间的意义。对于意识哲学来说,身体永远都是次要的和卑贱的,但梅洛-庞蒂不仅解放了“身体”,而且还将它置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上。传统空间也在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窠臼下,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理解、体验。借助于身体,梅洛-庞蒂进一步发现和证明了深度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借助于这样两个中介和迂回策略,梅洛-庞蒂将他的美学还原到一个与自我、世界、他人相互交织而广阔的境域之中。可以说,梅洛-庞蒂的美学是以空间和身体作为起点的。  相似文献   

5.
齐志家 《理论界》2012,(1):84-85
梅洛-庞蒂的哲学生涯开始于对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反抗。他把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归结为唯心主义,并认为其"先验还原"并没有到达"人与自然"间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概念系统及其困难的地方,梅洛-庞蒂找到其早期思想的起点: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  相似文献   

6.
胡强 《阴山学刊》2008,21(4):44-51
梅洛-庞蒂的哲学是一种身体哲学,身体问题是梅洛-庞蒂哲学的核心问题域。在西方哲学领域,梅洛-庞蒂的哲学对于身体问题的推进使身体的纯思想意义被发现,也反映了20世纪西方现象学运动对于人的概念的重新理解。同时,正是从身体哲学出发,梅洛-庞蒂建构起了他特有的身体美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美学是让身体成为自身的美学,是从身体出发理解美和艺术的美学,这种身体美学在从艺术的角度探讨身体和从身体的角度解析艺术的双向进程中来理解身体本身,使身体作为一个独立整体得以显现出来。身体美学成为我们理解梅洛-庞蒂整体思想的一条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7.
赵猛 《兰州学刊》2013,(3):13-19
认知研究中的认知主义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本哲学立场,将认知看做与物理身体无本质关系的信息处理过程。具身化认知的进路挑战了传统认知主义的这一立场,提出认知研究必须将身体纳入考虑之列。然而,具身化认知研究者们对在认知中发挥作用的身体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仅仅考虑作为认识的物理和因果基础的身体,有的考虑身体在认知中的功能性作用,而有的则将身体性的意识体验纳入研究之中。在具身化认知进路中,自然化现象学主张将传统现象学自然化,以便在认知研究中吸收其研究成果。根据基本的立场的不同,自然化现象学又分为"激进的方案"与"温和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梅洛-庞蒂的身体表达理论,通过阐述肉身化主体及其意义投射,来说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如何以主客、心物交融的身体表达取代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使得身体现象被还原为身体表象,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从现象学角度出发,作为知觉主体的身体是一个"能思维的物体",因而是"主体——客体"。身体与世界的接触是一种朦胧的知觉经验,身体这一"委身于世界之中的主体"是意义生成和变化的核心,它是无法还原的,沉默的身体已经先于一切意识的表象而使原初的意义显现在"绝对的明证"之中。以这种方式消除身心之间的鸿沟也就是以彻底经验主义的方式贯彻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梅洛-庞蒂是研究知觉与艺术关键的现象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观点及艺术理念都和当代的数字艺术产生了共鸣。当代数字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将观众通过具身感知置于艺术之中,并质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习惯性关系,在交流性体验、联觉性体验、时空性体验上呈现出新的转向。当前现象学研究往往具有注解性倾向,对于哲学家观点的理解,成为学术研究的终点。文章以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释为起点,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审美经验形成与呈现方式,为现象学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找到另一个开口,这个开口位于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即艺术审美体验问题,也有助于找到新的体验世界的可能性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形而上学中,意识被理解为异于物质实体的其他类型实体或"心理材料"。梅洛—庞蒂的意识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意识概念,不是笛卡尔或胡塞尔意义上的纯粹意识,而是一种自然化的意识,一种处境化的意识或者介入意识。他从辩证的角度考察身心关系的问题,认为身体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意识也并非从外部作用于身体,身体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因此,他的意识概念代表了其克服二元论的企图,是我们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梅洛-庞蒂的本体论建构以其身体现象学为依托,上承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描述,下接关于时间性与存在的现象学描述,呈现出了一个既贯之以理性精神、又辅之以生存论关怀的独特画面.然而,尽管梅洛-庞蒂努力为现象学争取关于生活世界的中心地位的观念,但是在梅洛-庞蒂对历史的理解中,他所关心的只是关于历史的具体概念,即在生存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了的历史,这种历史是暖昧的.  相似文献   

12.
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梅洛-庞蒂希望通过研究行为来理解意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他指出人的行为是一种"象征行为",人类秩序是一种比物理秩序和生命秩序更为高级的、能够"知觉"到人类生命自身丰富意义的秩序.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梅洛-庞蒂把知觉主体由"意识"转向了"身体",知觉对象由"物理对象"、"私人感觉"、"感觉材料"引向了"人的意向性活动",知觉的效用由获得"纯粹的知识"指向了发现"人类生命的意义",从而将知觉问题引入一个新的方向,也为我们重新触及真、善、美的问题开显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具身认知强调人的身体本身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受这一立场启发,人工智能的研究不再囿于模拟大脑的计算-表征框架而有了具身化转向。具身的人工智能体是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从“具身”的视角看,须首先消除心、身二元论思维,从而彻底摆脱传统人工智能采用的计算-表征思路,以及将人类心灵和身体视为心灵和身体的唯一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身体”不是一种与“心灵”对立的实体,身体的“具身性”在于它自身负载着能够有效应对环境的机制,从而本身是认知活动的基础或一个环节。在此意义上,以应对世界的活动为模型的人工智能体可能具身化,从而“在-世界中-存在”,此时,“人工智能的身体=人类创造的身体形式≠人类的身体”。  相似文献   

14.
王继 《天府新论》2018,(3):81-88
通常认为,胡塞尔关注的是意识意向性,到了海德格尔、梅洛-庞蒂那里才创造性地将意识意向性转化为身体意向性。即便一部分学者将目光转向了胡塞尔手稿中的身体问题,也倾向于认为在他那里纯粹意识和身体是分裂的,身体处于从属地位。本文试图从纯粹意识的本质、亲身被给予的直观行为和物感知的侧显特征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说明纯粹意识内在包含了身体维度,那种认为纯粹意识与身体分裂的看法是一种误解,这种观点没有跳出传统身心二元论的窠臼来理解二者;另一方面说明胡塞尔在处理纯粹意识的具身化问题时,身体经历了一个从隐匿到实显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从笛卡尔的"我思"而开始确立的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通过排除身体经验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一个纯粹自身给予的意识主体,并进而以对象化的方式将世界客观化,在忽略身体体验的同时也将感性世界平面化,使之失去存在之深度和原初呈现的意义。本文试图对造就认识主体的"反思"规定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内在机制的局限性,并通过引入梅洛-庞蒂的融被动性与主动性于一体的身体视角,表明体验对于反思的优先性,因而从认识主体返回身体主体就使"主体性"获得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现代神经生理学从身心分离的角度,采用神经生理机制来理解和解释疼痛,但这一理论无法深入疼痛体验之中来予以阐释。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将身体视为身心统一体,从本己身体出发来理解疼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疼痛作为一种本己知觉,发生在“我”的本己身体之中,“我”可以通过身体性和身体图式来把握自己身体的疼痛。与此同时,身心统一的身体作为知觉的主体也解决了自我身体与他人身体相互理解的问题。知觉、身体意向性和身体间性为“我”提供了理解他人疼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刘哲 《社会科学》2023,(2):43-53
梅洛—庞蒂早期先验现象学奠基在生成主体性理论之上。然而,他所发展出的独特主体性概念始终饱受争议。梅洛—庞蒂的主体性理论是对主体性自我意识具体化问题的现象学回应。他的生成主体性理论不仅构成对当代海德堡学派主体性自我意识问题的现象学回应,而且包含对扎哈维“最小化自我”理论的根本批评。基于内在的实践自我意识结构,《知觉现象学》把生成主体性解释为“我是场,我是经验”。由此,早期梅洛—庞蒂的基础主体性不再等同于理智主义的神性自我,而是在偶然性中奋力生成的脆弱自我。  相似文献   

18.
张中 《江淮论坛》2013,(1):86-92
知(直)觉是梅洛-庞蒂美学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重要环节。身体美学强调“互逆性”,使我们形成新异性直觉。我们可以重新组织知觉和布置空间,从而实现审美自由。语言是知(直)觉的首要目标与中介,也是感知世界、通达他人的必然之途。通过语言的中介和迂回,我们瞬间直觉事物本身。语言直接给予形象,它让我们生成艺术和审美自由感。对梅洛一庞蒂来说,艺术是一个关于自由的秘密。这一秘密会在审美知(直)觉和身体运作中被唤醒,而其全部意义也将被感知和体验。知觉是与“意义”的相遇,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知觉的发现、配置和构造。艺术是审美知觉的再创造.它是身体一主体运作的结果。进入审美,我们直接参与知觉和身体的交互融通、交相反馈过程:在这种互逆性的知觉与身体中,我们能够察知艺术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第一个唯物主义理论,哲学行为主义带着消解二元论的目的,在心身问题的研究中开启了语言学转向,这种研究路径影响深远。继哲学行为主义之后兴起的唯物主义理论心身同一论、取消主义、异态一元论和解释主义无一例外都将语言向度作为探究心身问题的主要路径,探寻利用语言分析方法摆脱二元论纠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可能路径,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对心身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梅洛-庞蒂哲学的复魅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的整个哲学生涯可以被视为不断拓展的复魅之旅。在其早期哲学中,由于强调身体经验,通过承认主体不可分割地是身体和心灵、感性和理性、知觉和意识,从而否定了意识的纯粹性和透明性,也因此恢复了意识的神秘和丰富性;在其中期哲学中,由于关注诗意之思,他借助于艺术维度使语言(尤其是科学语言)回到了它的知觉基础,从而否定了语言的单纯表象功能,也因此恢复了语言的神秘和不透明性;在其后期思想中,通过引入闪耀着感性光芒,但却带着心灵(精神)物化和身体(物体)灵化双重性的"肉"概念,非常明显地恢复了自然的神秘及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