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记·月令》作为古代"月令"体裁的经典文献,它以顺时为思想主线,记录了四季的自然及社会现象,并将自然与人类建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此有机体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月令》文本中自然规律体现为阴阳五行律,也正是阴阳五行的作用才将人与自然构建成一个有机系统。《月令》以整体性思维为原则,在其构筑的天人阴阳五行的框架中,天与人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而且从生生之道的角度表明天人是一个道德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薛富兴 《社会科学》2007,(10):123-133
《月令》是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生存理念、方式的经典文本。它是战国礼家精构的一份理想的国家政治大纲、个体人生规划书,是对中华农耕民族现实生活基本内容的体系化描述,有着严密的时空结构。人类一切文化行为均当严格遵循自然四时节律而行乃其核心理念。《月令》表现出的自然政治观念充分体现出中华农耕民族依天立人的人生理念和生存方式,其理想化的生态保护观念值得当代社会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猛 《学术月刊》2013,(1):63-70
自19世纪起,现代政治思想开始将政治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与亚里士多德将人视为政治的动物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大相径庭。在政治历史化的过程中,现代自然法学说的"自然状态"概念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霍布斯理解的"自然状态",是人性在没有政治社会时所处的状态,是一种人无法生活在其中的自相矛盾的处境。普芬多夫在修正霍布斯的概念,提出前文明的自然状态时,开始将人类从前文明的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过渡理解为一种演进的过程。卢梭对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提出批评,将"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分解为原始状态与社会状态两种处境,并将人从自然手中逐渐败坏的社会进程作为分析政治社会的基本路径。这一思想,最终在康德那里,转变为世界公民视野中的普遍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4.
儒家《四书》保障民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四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保障民生思想,其表现为保民养民和富民两个层面,其中还包括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四书》保障民生的措施有实行德治、保证生产、薄税敛等内容。《论语》保障民生的"养民说"使周初以来的保民、养民思想有了可操作;性《大学》首次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生财之道;"《中庸》增加了"来百工"、"柔远人"等发展生产、增加劳动人手等社会政治措;施《孟子》保障民生思想最突出的是"制民之产"所规定的"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四书》保障民生思想是以人类家庭的血缘亲情行为和血缘亲情伦理比附、论证国家对民众的社会政治行为和社会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倡导者,张君劢的思想脉络承接于拉斯基,但对自由主义理念在社会层面的落实,张君劢有其独到的见解。《政治典范》一书涵盖了拉斯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理论,他在《政治典范》中所构建调和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系统学说,给苦苦寻求中国出路的张君劢极大的启发。张君劢译介《政治典范》,既有为自己寻求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支持的想法,也有为当时知识界提供参考样本的考量。通过译介《政治典范》,张君劢形成了其立国思想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元并存的学理框架。此外,张君劢民主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的提出,显然也受到拉斯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这种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与应用,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 “知识经济”的提法由来已久。1962年美国的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首次对美国的知识产量和分布量进行测量和发展研究;1966年罗伯特·E·莱思在其出版的《知识社会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衰落》中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思想;而丹尼尔·贝尔则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在此思潮下,不少西方学者对未来经济作出了种种预测。先是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A·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后是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1982年在《大趋势》中提出了“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福莱斯特1986  相似文献   

7.
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学法的实践,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形式等途径,可以为学生在接受知识、进行思考时,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光和 《兰州学刊》2008,(10):193-195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导向,实现社会政治整合,加速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协调社会利益矛盾和有助于构建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的作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不和谐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以改进求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以顺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作用于公共领域,宗教已成为私人信仰问题。然而,西方近代哲学家关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则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图景,其中有一种将基督教政治化理解的路向,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从历史的线索来看,从马基雅维利到卢梭有一条渐进的基督教政治化理解的思路:马基雅维利深刻领悟了宗教对于政治的重要作用,并从罗马社会汲取思想资源来加以解决;霍布斯和洛克分别对《旧约》和《新约》进行了政治化的解读,以使《圣经》思想符合并服务于现代政治哲学;卢梭最终提出"公民宗教"的概念,汇集了之前各个线索,显示出宗教对于政治社会的全面价值。这些思想揭示了近现代西方社会中基督教的政治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西方社会中政治与宗教、政治稳定与价值形态相互依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老子》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堪称一本百科全书。《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也蕴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思想,他的"无为而治"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其深入研究有益于现代企业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4,(3)
以北大简《老子》为主要资料,参考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通行本(王弼本),可以探讨《老子》中所含形而上学(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与"自然"思想(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思想)间相互矛盾、对立的关系。在综合、统一这些矛盾、对立之处,《老子》哲学与政治思想的真面目才能得以阐明。以北大简第十六章所见"积正"这个词语为线索,可以推测北大简《老子》的抄写年代应为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2.
知识论的历史嬗变提供了知识分析的视角和根据,由此从社会事实、知识生成、知识运作等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加以扩展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以政治常识、道德认识、社会学识为架构,包括实现社会控制的政治性知识、促进思想转变的教化性知识、引导实践生存的体验性知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应当把握其知识运作在空间分配、活动控制、时间积累和结构编排等方面的条件,克服社会心理、组织结构、社会环境与深层交流等方面的障碍,注重建构多维的知识目标体系,深度开发学科的隐性知识,着力凸显学科知识的政治本质。  相似文献   

13.
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尔》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对这些思想进行分析与思考,仍能得到对当今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改革的很多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一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哲学思想,因为它既阐述自然和社会规律,又是礼的根本。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周易》的社会哲学思想进行了概括: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它指出人应取法天地,顺应规律;在社会发展方面,指出要注意区分社会发展阶段,该变革的时候就要变革;在社会财富方面主张恰当损益,损上益下,使社会协调发展;在婚姻家庭层面,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的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平 《学术探索》2012,(11):28-31
本论以对秦简《为吏之道》中对吏品行、才干和政治态度三方面要求的分析入手,结合秦政"以吏为师"的制度,指出其对"吏"的要求,反映出秦国通过一准于法和"以吏为师"实现其"法治"的政治思路。进而,从理论上剖析了秦国"法治"的面貌及其思想进路,说明了通过"律制"对礼、俗、法等不同层次规范的整合,秦尝试订立一套划一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社会秩序样板,并通过作为其政治终端的"吏"的塑造,完成其政治构想在民间的落实。最后,通过对《语书》做个案研究式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上述"法治"思路与法令繁密、吏治酷烈以及地方抵制强烈等不利局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宽容是对他者的尊重。《道德经》的宽容思想以"道"为立论基础,以"道"之"自然"、"无为"本性蕴含的他者理念为形而上的依据,以"若谷之德"的道德宽容和"无为而治"的政治宽容为内容,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为旨归,是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宽容理念。深入挖掘并辩证分析《道德经》的宽容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7.
道家由天道自然、人性自由的视角出发,思索天人关系,得出自由源于自然、有为成于无为。由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过渡到政治层面,必然导致"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由"无为"的主张可以衍生出相对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经济上就是经济自由。道家的经济自由的经济观对中西方早期经济的发展尤其对我国汉、唐初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经验是:经济活动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自由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民意,从而实现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赵凯杰 《理论界》2014,(5):145-148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首先强调个人修身,逐步推己及人、推己及家,在家庭内部实现以孝悌支配的理想秩序,进而将家庭秩序上升到国家秩序,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政治。《四书》描绘的"修齐治平"秩序构建路径,为秦汉之后的帝国所不断效法。帝国现实的秩序在阶级结构上主要分为士绅、农民、商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依归等遵循的都是《四书》中所展现的儒家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在帝国兴替之际,《四书》所主张的秩序理想又为帝国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9.
《易经》以其渊博的知识体系,渗透于宇宙、自然、卜筮,社会发展之中,因而一直被推崇为"群经之首"。自成书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易经.蒙》传包含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丰富的系统的教育思想。在此就此浅谈其起源、方法及影响,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中国人的长远追求,浸透于其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方面。"自然"也是贯穿《二十四诗品》的一种美学精神,《二十四诗品》的尚"自然"有其特色和贡献。本文主要通过简析其中的《自然》《疏野》《实境》三品,对《二十四诗品》崇尚"自然"的基本情况、特色和贡献做简要的揭示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