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魂》2014,(4):4-5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38年殖民统治,台湾人民灾难深币。1662年2月1日,民族英妣郧成功率领军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相似文献   

2.
今年二月一日是我国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1661年,郑成功应台湾人民的要求率师东渡,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荷兰侵略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632年二月一日被迫投降。从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三十八年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的怀抱。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几百年来,郑成功的英雄业绩,一直受到我国人民的敬仰。  相似文献   

3.
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郑成功在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下,率軍驅逐侵占中国領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为我国反对外国侵略及世界反殖民主义斗爭史,写下了光輝灿烂的一頁。过去在有关介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論文及专著中,經常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进軍路綫和具体地点搞錯,使情况混淆不清,甚至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今年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一日,福建省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本校举行。会上,一百多名中外学者就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郑成功的抗清活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与会同志高度评价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的伟大业绩。有的同志强调指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东进,有利于日本、朝鲜等国的发展,对华侨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因而对亚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的外国学者指出,郑成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而且也是十七世纪世界上的人物,他在发展世界海上贸  相似文献   

5.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名将,是深受中国人民敬重的民族英雄。他生于一六二四年(明天启四年),卒于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终年三十九岁。他是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之子。而他的祖籍据初步考证系河南固始。①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反清斗争、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和开发台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郑成功在清朝初年以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在东南沿海领导反清复明的斗争,后率军队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其指导思想源于他对儒学的独特理解。分析郑成功儒学思想中的《春秋》大义、忠孝节义、经世致用、王道仁政等观念,阐释郑成功抗清复台的思想根源及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郑成功儒学思想对台湾民众有深刻影响,在近代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日本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成功是中华民族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的英雄业绩 ,包括抗清与收复台湾两大部分。其收复台湾的英雄业绩 ,一是表现在捍卫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是为缩小台湾与大陆的差距奠定了基础 ,三是鼓舞和支持了亚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清代杰出的军事政治家,太子太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1622—1696),于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开进台湾、使郑克塽地方割据政权回归祖国,从而实现了中国的真正统一。施琅统一台湾是正义的进步的行动。它实际上续承和发展了郑成功使台湾重返祖国版图的遗愿,正与郑成功光复台湾前后映辉。郑成功在顺治十八年从荷兰侵略军手中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后企图以台湾为基地。推  相似文献   

9.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将领,又是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的民族英雄。其所以能和强大的清政权抗衡十几年,并一举驱逐当时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殖民者,原因就在于他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郑成功的大半生都是在马背上渡过的,用兵打仗是他的主要活动,因此探讨郑成功的军事思想,对于研究和了解郑成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当时,清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陆的统一政权。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复明斗争,未能取得胜利,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立足之地,转而收复台湾却取得了成功,但郑成功始终以明朝孤臣自居。其子郑经主政后期,开始图谋偏安割据,终被清政府收复。  相似文献   

11.
三百二十年前,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和他率领的爱国军队,在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战胜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为祖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今天,我们来纪念这一永远值得怀念的英雄史事,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鼓舞作用。 郑成功驱荷复台之所以取得辉煌的胜利,是由于它不仅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与其正确对待高山族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分不开。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主办的“郑成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于1987年7月19日至22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美国、荷兰、日本、香港地区和国内的三十多位教授、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会上,代表们交流了近年来关于郑成功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各杼己见,畅所欲言,本着科学的态度对各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三十篇,其中厦门大学提交了十一篇。这些论文选题广泛,除了对郑成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收复台湾及抗清活动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外,还包括了对郑成功所处的整个历史时代以及有关的人物和事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研究。如  相似文献   

13.
"台湾孔子"沈光文,长期被认为早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十年即在荷人统治下致力汉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作为民族气节坚定的明遗民,向台湾人民传承了抗清不屈、眷怀故国的民族大义。然而,追溯这一造神运动的逻辑起点浙东史学大家全祖望的表彰原文,将沈光文的传世诗文作品放到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中深入推考,可以发现,这是完全虚妄的,不仅抹杀了明代郑成功时期台湾二十年的教育史、明代郑成功集团四十年的浴血抵抗史,更抹杀了至少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史。  相似文献   

14.
对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决策究竟起于何时,学术界一直观点各异。结合郑成功军政生涯开始的特殊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和南明隆武皇帝驻跸地的福建延平,极有可能就是郑成功受命收复台湾的源起之所。  相似文献   

15.
顺治十六年兵败南京后,郑成功被迫率军退回厦门。十七年,清廷趁势又令达素、李率泰大搜金、厦两岛。郑成功只得实行战略收缩,集中兵力与之抗衡。最后虽取得胜利,却也元气大伤。郑成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台湾,以寻求一块反清复明基地。然而,进军台湾的决策遭到了郑军内部一批文臣武将的反对。对此,郑成功以专断的的方式,于顺治十八年三月毅然决然地率军向台湾进发,开始其收复台湾的壮举。  相似文献   

16.
对于郑成功抗清的认识和评价,有过两种倾向:一种是极力颂扬郑成功的忠君报国思想及其在抗清中的表现,认为郑成功生平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抗清,象收复台湾这样一个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行动也不外是抗清的继续。这是两三百年来的传统倾向,多多少少中了一些封建思想意识的余毒。另一种倾向是强调郑成功抗清的人民性和正义性,说他如何如何得到了沿海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又如何如何争取与农民起义军团结合作等等,把郑成功大大现代化了。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对于郑成功抗清的历史事实缺乏正确了解,对于许多重要历史资料没有运用阶级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仅仅根据主观想象或一些不可靠的记载作出结论。恩格斯说:“一切历史上发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陪都各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适时地把收复台湾确定为重要国策,中共中央南方局热情帮助台湾同胞建立武装和统一组织,陪都台湾同胞踊跃参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各项具体准备事宜。除此之外,一些国际文化团体也竭尽所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意愿,一些重要媒体及时传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心收复台湾的强大声音。  相似文献   

18.
十七世纪初叶,荷兰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殖民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新兴的殖民主义强国。荷兰殖民者从1624年侵入台湾开始到1661年被民族英雄郑成功赶出台湾为止,共占据了台湾三十八年时间。在这期间,荷兰殖民者为了在精神上彻底奴役台湾人民,聘用了大量的荷兰改革教派的神职人员到台湾传教,以作为政治统治的补充。这些荷兰传教士们为了能在当地广泛深入的传教,促使当地原住民族弃其原来的宗教信仰,改信荷兰的新教,采取了种种手段,其中荷兰传教士在台湾大肆创办教会,学校的活动是一项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鉴于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史学界较少论及,笔者便主要依据1901年出版的甘为霖著的《荷兰统治下的台湾》(英文版)中记录的一些当时荷兰驻台湾总督的《大员日记》及传教士向台湾总督、荷兰驻巴达维亚总督汇报传教情况的信件、《巴达维亚日记》等资料中所反映的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力图较系统阐述有关荷兰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的情况及对台湾当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清政府制定海上对外贸易政策时是基于政治统治稳定的因素,而非基于财政上的需求。选择严禁海上对外贸易,是因为从政治上要防止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谋求从闽粤之地补给物资,切断郑成功的后援路径。当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基于对沿海百姓生活上的关切,取消了海禁,以贸易行为促进经济发展。随后又出现了部分商民居海外不回导致人口减少的问题,不得已清政府再度严禁。但是,在国际上其他国家迫切的贸易需求之下,在沿海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生活的需求之下,清政府最终决定进行四口通商,增加对外贸易收入,以此开拓财政收入来源,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