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梅 《中华魂》2014,(2):28-29
马,与龙一样,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动物之一。所不同的是,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而龙仅仅是一个传说。所以,在一定情况下,马就成了龙的化身。 《说文解字》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就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玉龙三太子,他因从小被娇惯成性,纵火烧了龙宫夜明珠,  相似文献   

2.
汉日语中存在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语,不少动物被赋予了与人事相关的特定含义,拥有了固定的形象特征。通过汉日语中的惯用语、俗语,对十二生肖动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比较后发现,"虎、龙、蛇、羊"形象基本对等,"鼠、兔、马、猴、鸡、狗、猪"部分对等,而"牛"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马为十二生肖之一,又为"六畜"之一,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少都与"马"有关。 八卦起源与"龙马" 解读《周易》生成的版本之一是"龙马负图"。《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龙马负图,洛水神龟负书,伏羲看到后萌生灵感,效法创造,于是闪射出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八卦",龙马与八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龙马即地马;故《周易》乾卦以"龙"为喻象,坤卦以"马"为喻象。干宝释曰:"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爻,坤以马象";《春秋说题辞》曰:"地精为马"。《周礼·夏官·廋人》曰:"马八尺以上为龙",总之,天上的龙对应着地下的马。随之,由龙马负图,又演绎出了"龙马精神"——一种奋发向上、奔腾不息、一日千里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考察龙文化的时候,发现了龙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元件——马文化。汉代王充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论衡·龙虚》)。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画龙虽非马头,而那颈领上所飘动的马鬣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渲染了龙的英雄气。且龙那昂首向前的样子,仍存留着马腾跃飞进的态势。古人也常称马为龙,如: 《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相似文献   

5.
《龙的传人》这首台湾校园歌曲,之所以流传深广,是因为它歌唱了古老的中国和炎黄的子孙,歌唱了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抒发了台湾人民渴望早日回归祖国的真切的感情。 “龙”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是雄健、刚劲而神秘的,它是神奇和吉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标志。然而,“龙”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出自远古的图腾艺术。闻一多曾在《伏羲考》中指出:“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成的;它以蛇的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相似文献   

6.
《搜神记》的主要内容是"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这些内容包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巫术文化。在巫术活动中要使用一定的工具作为一种沟通人神的媒介,这种工具一般被称为巫术灵物,也叫巫术实物。大多数灵物是被用于驱鬼辟邪由此而体现了深邃的文化意蕴。《搜神记》中所记录的神鬼巫术故事中运用最多的巫术实物是植物和动物。这些作为巫术实物的动植物体现着中国早期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所凝结的文化蕴涵,也反映出中国早期人类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7.
和平信物"中华龙壶"制作授权仪式,于4月28日在江苏宜兴竹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发展和文化艺术大使季汉生先生,为宜兴壶艺家曹安祥颁发了"中华龙壶"制作授权证书。"中华龙壶"还被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大会指定为馈赠国家和地区重要人物的礼品。"中华龙壶"的作者曹安祥1965年生于宜兴陶艺世家,是紫砂艺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六方狮球》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荣博会工艺精品展优秀奖,《龙凤如意》壶获得2003  相似文献   

8.
浩富 《华人时刊》2012,(1):12-14
龙年即将到。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中国是龙的故乡。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常与腾飞联在一起。新的一年,中国龙如何继续腾飞呢?龙年腾飞须防"亢龙有悔"龙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在中国3000多年前古典哲学实用著作《易经》中,用乾卦代表龙。卦中用潜[潜龙]、现[现龙]、惕[惕龙]、跃  相似文献   

9.
老舍在旅英期间写成的域外小说《二马》,讲述了来自"文明古国"的中国人在英国的一段饶有意味的生活故事。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老舍的《二马》进行解读,认为在《二马》中,老舍对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新奇陌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中文全译本的完成是近代基督教事业一大成功的标志。"二马译本"即指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作为最早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二马译本"不仅对促进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给后世新教徒从事《圣经》中译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1.
《论语》和《圣经》分别是对中国、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论语》从人伦角度看待自然和人生,《圣经》运用宗教思维解说世界与人性。它们各有核心的价值理念:《论语》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圣经》的核心观念是"神爱"。"仁爱"与"神爱"虽然都主张爱,但在概念内涵、超越方式和精神类型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无名氏的《红魔》与《龙窟》展现出1907年8月韩国的"义兵运动"。《红魔》描写溃败的义兵在李范仪家避难的情景,《龙窟》描写李范懋60岁大寿聚宴的情景,是韩国抗日"义兵运动"的生动写照。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恢弘壮阔的场面描写、充满诗意的叙述语言,成为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后土夫人》(《韦安道》)和《华岳神女》两篇人神婚小说中的女神,前者是皇地祇,后者属女山神。文章试从神话文学角度,发掘篇中的神话元素,以强化对文本的分析。并从高姿态神婚、补偿型婚姻和反抗巫术三点切入,探讨这两篇小说所反映的婚恋问题和呈现的心理。《后土夫人》和《华岳神女》两篇小说,都呈现高姿态神婚:后土夫人作为皇神祇,地位崇高,《华岳神女》中的华岳三公主,亦具威势。两篇人神婚小说,都涉及神女婚恋是否自择的问题。两位神女亦利用神能,扮演"补偿者"角色,对"欠缺者":两位功名未遂的男主角,作出仕宦、财富等补偿。此外,两篇小说同具反抗巫术(antipathy m agic),法师以符箓法术"反抗"被视为"异类"的神女,呈现人对"异类"既亲且畏复杂而吊诡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罗稻香(1902~1927)原名罗庆孙,笔名罗彬,生于汉城的一个汉医家庭。曾在医专念书后,留学日本。一九二一年回国后,在《启蒙》、《时代日报》等杂志社和报社当记者并开始创作活动。创作初期,加入资产阶级颓废派文学团体——“白自潮”,写出了长篇小说《幻戏》和其他一些有自然主义、感伤主义色彩的作品。“三·一”运动后,思想有所转变,文学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发表了《佣工之子》、《池亨根》、《哑巴三龙》等许多短篇小说。小说《哑巴三龙》是罗稻香的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哑巴三龙的形象,主张了被践踏被污辱的人们的人权和自由。三龙在主人家里受尽虐待和折磨,然而  相似文献   

15.
钱镠撰《新建钱塘湖广润龙王庙碑》以及白居易撰《钱唐湖石记》为揭示白居易杭州祭龙祈雨背后隐藏的区域治理历史脉络提供了线索。一方面,白居易通过精神的力量实现了旱情下稳定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官方祈雨仪式,进一步强化龙神信仰的力量,利用民众对神祇的敬畏之心,实施对西湖石函和湖堤的保护。白居易杭州祭龙祈雨反映出唐后期江南地方官府利用祠神信仰实施区域治理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另外,"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7.
龙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一种神异动物,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古老而特殊的文化,我们称它为龙文化.本文就什么是龙和"龙"字的构形与构意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汉文写的朝鲜小说《王庆龙传》就是唐代传奇《李娃传》的翻版小说。《王庆龙传》的故事情节虽然和唐代传奇《李娃传》相似,但是女主人公妓女玉丹形象上发生了差异。朝鲜汉文小说《王庆龙传》翻版的过程中受到了明代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影响。但是,与《李娃传》和《玉堂春落难逢夫》相比,更加注重了《王庆龙传》中女主人公固守贞节的烈女形象。其原因是贯通朝鲜社会的儒教意识形态,因为朝鲜社会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就是为一个男人坚守贞节的女性。除了《王庆龙传》以外,朝鲜后期的韩文小说《月下仙传》也是《李娃传》的翻版作品。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也坚守贞节,被封为了贞烈夫人,也表现了朝鲜翻版小说的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19.
百科瞭望     
《山西老年》2008,(3):32-33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苏轼是北宋的一位伟大诗人,写过好多诗词,其中有一首《咏桧》诗,诗中有这样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蜇龙知"。歌颂桧树的根能扎到九泉之下也不弯曲,地下的蜇龙是桧树的邻友和知音。当时,该诗被指控为直刺皇上,图谋不轨。  相似文献   

20.
唐朝府兵制有"火(十人)备六驮"的规定,以往学界一直认为"六驮"是指六匹马(驴或骡),传统文献中的"八驮"亦因此而被认为是八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十人买十驮马一匹"之语,使我们能对"六驮""八驮"的含义重新审读."六驮""八驮""十驮"指马驴骡的负重能力,"六驮马"是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六驮"的马,"八驮马""十驮马"依此类推."火备六驮"指一火十人共备能负载六驮重量的一匹马或一头驴、骡.《唐六典》"火备六驮之马"含义最为准确,其他传统文献因省"之"字而致后人误解.《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第一第二团牒为供马驴食料事》(73TAM508:9),第一团是完整的,共计廿九匹头马驴;一团为六队、三十个火,正可证明确是火(十人)备一匹(头)马驴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