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空间重组与新产业价值链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被中国发达城市"切割",导致由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聚集而成的新产业空间快速生长,并成为统领城市和区域空间重组的主导力量。不同类型、主题的产业空间通过集聚—扩散—升级—再集聚—再扩散,构成开放型的新产业价值链空间,优化了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了城市空间价值,并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多元重构,促进了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转型与能级提升。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东南流—回流的转变,产业布局体现为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东部产业集聚—产业内迁的演变;受此影响,我国城镇化道路也形成了由20世纪80年代小城镇发展模式—90年代集中型城镇化模式—21世纪以来城市体系分散化的趋势。当前产业内迁与劳动力回流趋势促使城镇化重心偏向落后农村区域,因此,城镇化发展重点要由大城市到乡村振兴转变,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要由集中的城市区域向分散的农村地区延伸,这将成为改善城镇化结构与区域趋同发展的契机与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伦蕊  郭宏 《中州学刊》2023,(1):44-51
数字科技发展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具有“双刃剑”作用。数字科技助力更多微观经济主体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全球价值链衍生新节点,化解长价值链条所面临的控制难题,破解成本与风险约束,消弭信息鸿沟,从而推动全球价值链进一步细化分工、深度延展。但数字科技也表现出逆全球化特性,加速制造环节回流发达国家本土,简化工序流程,导致全球价值链表现出短链化、区域化、扁平化等特征。在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未来全球价值链将表现出以下重构趋势:产业回流引发纵向收缩,区域合作导致横向延展;“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产业价值链延展,“产业数字化”引发传统产业价值链收缩;企业总部在物理空间内集聚,离岸业务在数字空间内扩散;“链主”企业实施的聚焦、进取或权变战略,是推动不同价值链展现出差异化重构走向的微观基础。有鉴于此,中国须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建,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打造数字化链群生态圈层,加快构建以中国为主导、凸显中国数字优势的区域价值链。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方式。运用区位商和产业集聚绩效增长指数.分别测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各主体城市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和增长态势发现,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各主体城市的旅游发展极不平衡。需要从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政府合作以及旅游产品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战略和结构调整,从而提升该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董楠楠  杜洁 《浙江社会科学》2023,(6):12-25+37+156
“扩大进口”和“充分就业”通常被认为是两难选择,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重点。本文尝试探究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进口中间品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从理论上证明存在“非线性空间效应”,并进一步通过中国微观企业和中观城市数据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城市群集聚现象,城市进口中间品技术水平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存在“先抑后扬”的直接效应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创新表现出自主创新规模的“技术红利”效应、技术吸收能力表现出“人才红利”效应,两者与进口中间品技术水平的正向协同作用显著。拓展分析表明,城市群内产业关联、有效竞争和集聚效应是影响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使产业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突破各经济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对产业组织的集聚形态进行了延伸和重塑。基于2013—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特征和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整体程度逐渐提高,省际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差距在逐渐缩减,地理集聚产生的正外部效应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内陆地区扩散;虚拟集聚程度呈现轻微增加的趋势,极化现象严重,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虚拟集聚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上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区域间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加速地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并进,实现“数字中国”战略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从地区和行业层面对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交通基础设施能够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产生外溢作用,铁路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正向外溢作用明显大于公路,且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2)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外溢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地区层面,铁路对东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公路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但对东部地区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并在东部地区呈现"边际报酬递减"特征。行业层面,铁路和公路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地理学派(NEG)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与市场拥挤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产业集聚还是分散.东部地区本地市场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的作用大于市场拥挤效应的作用因而自发形成了产业集聚,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下也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但中东部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集聚所处阶段、集聚条件、内部运作模式、集聚效果均有差异.中部地区应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及设施,提高集聚产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积极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集聚战略与政策,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刘东 《中州学刊》2006,(1):40-43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兴起依附于关系型信任与关系型契约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机制,其竞争优势体现在社会资本与劳动力结合的低成本;但是其在产业升级、价值链提升进程中面临“社会资本锁定”的制度困境。探寻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的解困之道须从不同企业网络特性差异入手,以社会制度层面中所嵌入的社会信任体系(社会资本)为分析框架,探寻企业网络的内在特征差异以其升级的内部动力机制与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产业价值链理论,把产业价值链概念延伸到区域经济发展范围内,分析了跨区域产业价值链协同创新的内涵,探讨了产业总部集聚是跨区域产业价值链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跨区域产业价值链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拟为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亚太地区逐渐形成了新的分工格局。在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中,作为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中国进出口迅速增长。这既扩大了中国的就业容量,又提高了出口收益,为国民福利水平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正在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而且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广东省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者工资的快速增长和福利的明显改善。借鉴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广东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提高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居民福利和政府福利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宏观来看,海洋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反馈、相互配合,两者在海洋文化产业集聚的质与量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正负反馈机制之间实现互动,且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动态的平衡协调来实现生态化集聚发展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微观到具体的一种海洋文化产业类型的集聚发展上来说,其集聚水平与生态系统的利用之间呈现出倒"U"型互动变化趋势,且可通过协同创新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工作商品化浪潮中,依托低成本、高技能知识型劳动力生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已成为知识分工创造价值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东西部知识型服务合作,推动西部地区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为中枢,在链、网、云等多元情境中构建产业升级能力,是该区域优化产业升级路径新的战略切入点.对此,应建立东西部新型产业协作机制,同时为西部地区培养知识型劳动力、形成知识要素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进口替代Ⅲ期与中国产业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经济核心化趋势导致世界经济产业链治理时代的到来.产业链的本质是知识链、技术链、信息链、价值链和人才链,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是由处于不同区位的资本内在知识与技术的基本特性决定的.而进口替代Ⅲ期的使命,就是研究中国产业升级的资本革命和头脑工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产业升级的具体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地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决定其发展的实力与潜力。京津冀作为北方最大的城市集聚区和沿海经济圈域之一,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对提升该区在全球价值链位置起决定性作用。依据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态势,该地区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沿海临港产业以及绿色生态产业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可借鉴四个典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建设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核心化趋势导致世界经济产业链治理时代的到来。产业链的本质是知识链、技术链、信息链、价值链和人才链,所以,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是由处于不同区位的资本内在知识与技术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而进口替代Ⅲ期的使命,就是研究中国产业升级的资本革命和头脑工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产业升级的具体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种群竞争生态模型和成本收益的分析,研究了集聚经济圈集群产业扩散与转型的转型路径,认为由于多种群竞争产生的集聚不经济,集聚经济圈中传统产业集群产业价值链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环节在经历与新兴产业集群共存、协调发展的环节后,最终存在向经济圈外扩散的压力和要求。文章还研究了集聚经济圈集群产业扩散与转型的条件,认为正确的政府政策和合理的经济干预、适度的企业规模是集群产业扩散与转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6,(6):68-72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标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制造业30个行业的集聚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各省市已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产业,沿海地区形成了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以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市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产业集聚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效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无衰退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预期尚无成功的先例。文章以历史比较为起点,借助空间经济学理论范式,从"泛"核心—外围、产业异质性与FDI异质性等视野切入,探讨了此种战略预期的约束条件及现实基础。研究揭示,中国经济在全球与东亚两个空间层面上均已挤进"核心"之列,但主要靠了经济活动强度而非密度;中国业已建立的具有集聚优势的产业与两个空间层面主要核心经济体间的产业颇具互补性;源自中国的外向FDI与中国所吸引的FDI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三个视野引出三组约束条件。其中保持异质性FDI内外向流动的平衡,既可作为无衰退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亦可作为政府政策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新的内涵,自由资本模式和自由人才模式下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的设计需要考虑国际生产体系所发生的新变化.因此,开放条件下在我国区域公平和福利补偿机制的设计中,一方面要强化"蒂伯特选择"机制在传统的区域财政转移中的作用,要加大边缘区的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和软性制度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让东部沿海地区从简单的制造业外包基地逐步升级为服务业外包的国际基地,使服务业外包成为加速引进新技术和投资资金进入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平台,政府通过有意识地将东部地区某些制造业"规划"到中西部,通过加大制造业向内地迁移和价值链向中西部延伸以协调区域平衡发展,是提高全域整体福利水平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