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一、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开办始末甲午战争后,军事上的惨败使清政府认识到编练新军、兴办新型军事学堂、培养基层军事骨干力量的重要性。1904年,仿照日本军事教育体制,练兵处奏定《陆军学堂办法》,对全国军事学堂作了整体规划,拟分为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四等依次开办,均称为"正课学堂"。同时,相继开办在职培训的短期学堂和速成武备学堂,以解决新军急需的官佐问题。但造就高素质的军事人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洋务官员,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最先尝试,1867年左宗棠、沈葆祯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创办了一系列海军、陆军学堂。八国联军隆隆的炮声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慑,它痛定思痛,决心编练新军,为此正式废止武举制度,并在各省广设各种军事学堂。20世纪初的十年是普练新军、广设学堂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以袁世凯所创的军事学堂最为突出,1902年创办保定参谋学堂、保定武备学堂、保定测绘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3年创办北洋(保定)速成武备学堂,1905年创办军械学堂、马…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初,保定兴办了一系列军事学堂,其数量和规模几列全国之首,并产生了全国闻名的保定军官学校。探讨保定近代军事教育的特点及正确评述它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现代史和军事教育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开辟了晚清军事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新领域,在法规制度、教育训练等方面为各省武备学堂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成法。北洋武备学堂因应了晚清军事早期现代化变革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军事人才,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军事素质,并为袁世凯所重用,在清末新军编练和军事教育中发挥了重用作用,进而成为北洋集团的骨干班底,对清末民初历史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5.
湖南时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是湖南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略志》载:“湖南之有学堂,以此为最早,丁酉、戊戍(897~1898)间,有最高学府之称。”时务学堂既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阵地,又是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它还是戊戌维新期间全国屈指可数影响较大的几所学校之一。梁启超说:“国中学校之嚆失,此其一也。”时务学  相似文献   

6.
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部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①。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一)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二)创办于1895…  相似文献   

7.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朝个别学校开始设置游戏一科,洋务派新式军事学堂开设兵式体操,到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化.学校体育教育制度的建立既是晚清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东西文化融合、学习西方的结晶.它的建立不仅是教育目标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且促进了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良.  相似文献   

8.
《南方论刊》2010,(7):I0026-I0027
宏哉光祖,与国同运;栉风沐雨,文脉源长; 百年树人,蔚为栋梁;克承前烈,家国之光。 深圳市坪山新区光祖中学,其前身为光祖学堂,始建于1906年,系南洋爱国华侨捐资,仿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中院兴建的一所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新型学堂,它开南粤近代教育的先河,是深圳市两所百年老校之一。  相似文献   

9.
福州船政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一所海军制造学校,也是洋务派官僚在继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等第一批外语类学校之后,创立的最早一所新类型的洋务学堂.它存在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超过了前一类任何一所外语学校.因此,认真研究这所学堂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教学体制的各个方面,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洋务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对福州船政学堂作一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办学堂、广游学,不仅引起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隶省为畿辅重地,兴学热潮几为全国之冠。本文试图通过对直隶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发展概况及意义作初步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直隶新式学校教育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先后在天津开设了北洋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及北洋医学堂等新式学校。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奏请设立中西学堂,分为头等、二等学堂两种,是为我国最早的一所普通公立中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踊跃投考军事学堂,积极应征新军招募,热烈参与军事留学,掀起一股从军热潮。这一现象的发生,对晚清军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清末军队社会成分来源,使晚清军队建设呈现出新的风貌,有力地推动了军事近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对晚清社会结构、传统军事文化观念、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电报作为西方的先进技术传入了中国。同治光绪朝,西方人在福建沿海私设陆路电线,遭致民间力量的反对,清政府为平息争端把陆路电线收归官办,并在福州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虽然福州电报学堂开设一年旋即停办,却为中国的电报事业培养出第一批先进人才。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挖掘和分析,重新论述电报学堂开办的始末,在考证福州电报学堂开办地点的同时,也探析了福州电报学堂毕业生在近代电报事业上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蔡锷与朱德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延安中央党校的一次大课上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参加共产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①。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为何称蔡锷为他的老师和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要追述中国近代这两名风流人物的交往和友谊,还得从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仿照日本士官学校而创办的一所地方性的军事学堂,它的学课和术课都很严格,教师中大多数是日本主官学校毕业的学生,是一所比较正规、成绩突…  相似文献   

15.
马红霞  张帆  陈悦 《江汉论坛》2004,(1):125-1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幕府规模庞大,在其势力的崛起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袁世凯的练兵活动中,幕府人员译撰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制订了一系列的军事规章制度,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学堂,还亲自参与新式军队的编练,这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幕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为袁世凯疏通关系,争取练兵机会,清除外围障碍,使袁世凯始终都控制着其赖以生存的军队。  相似文献   

17.
鞠北平 《理论界》2008,24(6):126-127
晚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缺陷与外敌的入侵,武举制度已经不能胜任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外不能抵御外敌入侵,对内不能维持社会秩序,甚至成为社会的对立面。随着湘军淮军的编练和军事学堂的开办,替代了武举制度的功能被替代,最终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清末新政时期,全国各地不断出现毁学现象,1910年毁学活动更是发展到顶峰阶段。乡民毁学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是新政的横征暴敛使乡民视学堂“如横暴之关卡”;二是学堂的现代性得不到乡民的普遍认同;三是社会转型期乡民惊慌的心理惯性;四是乡民缺少文化归属感。虽然清末乡民的毁学并非是普遍性事件,只是“民变”一部分,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不可低估。清末乡民毁学既有乡民对苛捐重税的反抗,具有维护基本生存权的正义性;同时也有乡民对新政举措的不满,具有反现代化的守旧与落后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支持并侧应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9.
张鸣岐主政广西时期,中国正值内忧外患时期,为有效地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西南的侵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变革措施,包括调整军队编制、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发展近代电报系统和铁路网络。这些举措顺应了世界近代军事变革潮流,大幅提升了近代广西的防卫能力,有效地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湖北新知识分子的来源之一是新式学堂学生和出国留学生.据估计,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1911年,湖北中等以上普通、师范及实业学堂造就的知识分子达1万人左右;在各级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达1千人左右.实际不止这些.癸卯学制颁布后,湖北近代教育从省城逐步向州县发展.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北共有各类新式学堂1504所,学生5万6千余人.1911年增至约2千所,学生估约8万人.湖北为清末派遣留学生较多的省份.1904年,湖北就有留欧学生93人,留日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