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早在核武器刚出现时,毛泽东便将它与中国的安全和未来联系起来,并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整和成熟的核战略思想。从根本上讲,毛泽东的核战略思想是在内外合力的催生下形成的。这种合力是由毛泽东追求强国地位的推力与应对外部威胁的压力共同构成的。毛泽东的核战略思想随着国际政治与安全环境的变化而愈加全面和深刻,呈现出人民战争思想与核威慑思想相结合、由政治军事上的战略藐视向战术重视的深入以及反对核战争到主张核裁军等主要发展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如何运用核武器应对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国政府在危机决策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危机初期,华盛顿当局通过向欧洲派遣具有运载原子弹能力的B-29轰炸机实施对苏核威慑;在化解危机的外交行动陷入僵局时,政府内部更是出现了对苏联实施核打击的呼声和争论。这场危机尽管最终以和局收场,但却强化了美国政府以核武器作为对苏威慑工具作用的认知;华盛顿当局的相关核决策,也成为战后美国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对苏核战略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作为二十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雷蒙·阿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剑拔弩张的战后冷战时局,对核威慑理论有独到见解。雷蒙·阿隆提出了“有限核威慑”思想,它强调政治家要运用理性精神限制暴力、限制核威慑,其道德核心就是审慎道德,实际上是一种责任伦理。这为我们应对核威慑、避免全面核战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正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核保护伞"政策是冷战以来美国维持与盟友关系的重要基石,是指盟国在面临核攻击时,美国将动用核武器对其提供保护。该政策是一种广义上的自卫权,其目的是防止核扩散,本质是确保美国的核威慑,是美国构建全球同盟体系、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自韩美同盟建立以来,美国一直向韩国提供核保护,随着近年来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和核技术的发展,"核保护伞"政策逐渐从理论适用走向实际操作,范围对象进一步延伸,使地区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印度在1998年进行了核武器实验,并在此后走上了制定和发展公开核威慑战略之路.中国是印度核战略的主要威慑对象,印度核战略的推行必然会影响到中印安全关系.文章就是要着手分析印度核战略对中国战略环境的影响,并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南亚政策做出了思考,指出中国应超越传统的睦邻观念,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与处理中印关系.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时代的国际关系和核安全形势,核威慑的复杂性表现为核威慑动机界定、责任划定与善恶判定的复杂性。核威慑本身具有维护和平的低成本与好效果的合理价值,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安全保障。核威慑是对巨大物质力量的意向性,容易对人的自由意志形成压制,造成技术风险、政治风险和道德风险等。核威慑的价值考量应该厘清核威慑的价值来源、价值内容与价值立场。辩证认清核威慑的合理性与风险性,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立场,发挥核威慑的正向价值而避免其负面后果,这是核大国应自觉履行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7.
法国独立核战略是法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外交战略的实力保障和平衡武器。第五共和国的核政策自戴高乐总统创立以来 ,其后的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总统都被完全限定在这个框架之内 ;时代在变化 ,不同的总统却实施着相同的战略 ,这除了核战略所固有的恐怖威慑力量之外 ,以核武器来强化外交也是重要因素 ,还有就是法兰西一直延续的保持外交独立和国家尊严的独特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使然  相似文献   

8.
王政达 《国际论坛》2022,24(1):98-126
基辛格提出了威慑分析框架,认为威慑需要实力、使用实力的意志以及潜在的进攻者对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等三方面因素的结合,但他没有对这一分析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跳出从战略稳定性角度分析核威慑的传统思路,把认知和心理因素植入核威慑分析之中,对基辛格建构的威慑分析框架进行了细化,并将其用于核威慑分析,把威慑的三个构成要素置换为核实力基础、核威慑信号传递和核威慑心理博弈三个变量,把核威慑界定为在核力量基础上通过信号传递进行的心理博弈。影响核武器数量规模的因素分为国家政策因素、确定一国核武器数量的直接依据、国家资源约束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核威慑信号传递包括口头信号传递、书面信号传递、捆绑信号传递和行动信号传递四种方式,每一种传递方式各有其传递路径。在核威慑心理博弈部分,分析了对核威慑正确认知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核力量平衡国家间的核威慑心理博弈、核力量悬殊国家间的核威慑心理博弈和导弹防御系统对核威慑心理博弈的影响。分析核威慑中核力量与使用核力量意志的关系、描述核威慑过程中信号传递的方式与路径和威慑与被威慑双方的心理博弈过程,对于分析核威慑有效性、维持大国间战略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核威慑的正义防御原则对最大程度地限制核威慑这种“以恶制恶”的手段,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核威慑的自然属性是战争防御手段,它是正义防御原则规制的前提。核正义威慑论为正义防御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核威慑在维护国家主权与保护普遍人权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关系,这需要对核威慑的权力与权利进行限制。核威慑的权力必须在权利的框架内运行。正义防御原则的约束性规范以核威慑行为为中心,可以分为权利正当性与行为正义性两个层面。自我防卫原则、紧急必要原则和程序合法原则关涉核威慑权利的正当性,区别对待原则与手段相称原则涉及核威慑行为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0.
法外状态下的冲突被称为外生冲突,其特点在于缺乏处于上位的权威主管对之进行调节.所谓威慑伦理,就体现在行为主体于法外状态下为了与对峙的一方形成稳定安全的状态,率先释放出善意与信任的信号,同时又通过使用制裁来恐吓对方这样一种小恶的手段,在尽最大可能不兑现制裁但真的具备必要时实施制裁的实力的前提下,迫使对方同样做出善意与信任的反馈,从而令双方进入合作的轨道.威慑是以和平友好之善意为目的,通过调节法外状态下对峙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建构起互信的合作关系的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管控机制.它是契约主义伦理建构的某种形式,也是道德智慧在非常态下的一种体现.而所谓核威慑伦理则关涉到对核战略的道德价值的分析研判,是一般威慑伦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主要体现在,核威慑与一般威慑不同,是理论上应当兑现但在实践上这种兑现却根本无法承受的一种特殊的恐吓,因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自我矛盾体.  相似文献   

11.
高新涛 《国际论坛》2011,(1):1-7,79
纵观亚非发展中大国核开发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态势,我们清晰地发现,就战略层面而言,不论是现实的还是夸大的安全威胁所建构的核地缘安全环境,抑或两面下注的核开发战略,它们均构成了多数亚非发展中大国核选择的两个显著特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据自身战略需要进行选择性核扩散的行为,不公正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使得亚非发展中大国国内存在着挑战不扩散机制的强烈动能,而即便是暂时保持核克制的国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突变与恶变,其核选择之路仍充满曲折与变数。  相似文献   

12.
埋伏营销本质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埋伏营销是企业有计划地抗击竞争对手赞助营销计划并削弱其影响的基本策略.它是企业之间在赞助营销方面竞争的直接产物。对于那些无法获得稀缺事件赞助资源或机会的企业来说,它往往是获得奇效的竞争策略之一。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事件组织者以及赞助商开始意识到埋伏营销对赞助收益的危害性,埋伏营销的生存空间就受到了极大的打压。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的安全战略经历了继承、调整到逐步成熟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也明显地反映在俄罗斯的核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核裁军政策。独立初期俄罗斯在核裁军领域对美国的巨大让步非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还使俄国家利益受损,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俄安全战略的调整导致核裁军步伐放缓:从1993年到2000年的7年时间里,俄美核裁军领域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安全战略已基本调整到位,俄核裁军也不再是为政治需要而实行的阶段性对策,而是服从于国家安全战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政策。未来俄罗斯核裁军政策的变化既取决于其安全战略的变化,也受到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欧战爆发给日本侵占东南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由于日军主力深陷对华战争的泥潭,无法抽身南进,于是日本在一个时期只得采取以外交手段为主,谋求各个击破的南进措施。由于法国自顾不暇,成为日本首先欲突破的对象。法国先是采取拖延时日的策略,一度顶住了日本的外交攻势。至法军对德全线崩溃,法国维希政权成立时,法方已无力与日本周旋,只得全面接受了日本侵占法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核电面临“走出去”的机遇,但海外投资过程防范优势技术外溢的具体方法却缺乏理论指导。文章根据核电“走出去”合作模式分析了技术外溢的渠道,借鉴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对技术外溢过程的威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信息进行识别与评估、构建工程过程风险信息表,用于指导我国核电“走出去”技术外溢的防范方案,并以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2号机组为例进行了举例分析。该方法能为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政府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政府、高校、市场是推动大学联盟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新成立的区域性异质大学联盟,重庆市大学联盟具有其内部优势与劣势,面临着特殊的外部机遇与挑战.基于SWOT分析框架,可制定开拓进取型、机会利用型、威胁转化型、弱势调整型等战略,建设高规格平台与高层次队伍、制定地方支持计划与联盟发展规划、争取同行帮助与企业扶助、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同步,推动重庆市大学联盟深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53年初入主白宫的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称,美国的核威胁迫使中国对朝鲜停战谈判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即美国的核威胁吓退了中国.这种说法是神话还是历史?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以及当时中国和朝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表明,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和中朝两国就作出了加快朝鲜停战谈判和尽早结束战争的决定,这与美国的核威胁无关.此外,对于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的可行性,当时美国政府的内部存在着许多争议,并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式加入WTO对于处于金融变革时期的中国银行业而言 ,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竞争 ,又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应对这种超竞争环境 ,制定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 ,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内外竞争力 ,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建国后与伊朗的关系曲折反复。目前,两国关系因伊朗核计划进一步紧张甚至相互威胁。面对伊朗核问题对自身的安全挑战,以色列有经济制裁、军事打击和与伊朗“核共处”三种选择。以色列采取何种选择不仅对两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中东地区甚至世界将产生重要影响。就目前形势看,促使国际社会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是以色列的首要选择,但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以色列不得不做出与伊朗“核共处”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