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福勋 《阴山学刊》2008,21(6):30-36
宋人天社任渊、青神史容、史季温注山谷诗,在山谷诗注中为时间最早,也最权威、最可靠。山谷诗之用典最是山谷诗艺之特征处,也最能代表宋诗特色。其用典可概括为用事、用意、用语与兼用四种情况。其手法有引用、借用、摘用、改用、缩用、挪用、广用、反用八种类型。其用典特点,一是精密,二是着实。对于山谷诗之用典,自宋以来,有褒有贬。  相似文献   

2.
诗话一则:说“青溪”马斗全古人诗中每见“青溪”一词,多属用典,有二义。一用《南史·刘激传》“人呼脉为青溪”之典,以之指退隐之处。如王绩“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夜还本溪。号》),“别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限”(《题黄颊山壁》),王勃“青溪数曲,幽人长...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林林总总的诗人中,李贺诗的神奇诡谲,义山诗的用典深僻,都以索解艰难使得后来不少唐诗爱好者望“洋”兴叹。尤其是义山诗,即使作为辽金一代大诗人的元遗山,也禁不住慨叹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后来也有人讥诮李义山写的诗是所谓“獭祭鱼”,说义山用典之多,犹如水獭捕得鱼阵列于  相似文献   

4.
<正> 张耒在《读黄鲁直诗》中说:“江南宿草一荒丘,试读遗编涕不收。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这首悼友之作点出山谷诗的妙处在于不甘因袭前人,而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个性化的诗风,引起了世人的重视。张耒的意见是符合山谷文艺观及其诗歌创作实际的。然而,对山谷文艺观及其诗歌艺术应如何评价,人们的认识却向来并不一致。因而,对此就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研讨。黄庭坚的创作主张,影响最大的是被后来江西派奉为创作纲领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前者见于《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  相似文献   

5.
风诗新解(十三)晏方蜉蝣若欲明了此诗之旨,必须与《有狐》诗参伍比较。《有狐》诗云“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此诗云“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同是心忧。《有狐》诗之心忧是因为“之子无裳”,此诗的心忧是什么缘故呢?“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衣裳采采”...  相似文献   

6.
山谷诗词的谐趣品论吴晟严沧浪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①所谓变唐人之风,即宋诗风范主要体现者——东坡、山谷诗,变唐诗以韵胜为以意胜者也。个人认为,宋诗之“意”主要体现为“趣”:...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这种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先生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也是诗人。读罢《剪愁集》,我想起了郭沫若关于鲁迅先生诗作的论述:“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必臻绝唱。”我是否也可以这么说,张恨水先生也无心成为诗人,但他的诗作和小说是珠联壁合的。尤其是诗语言,和他的小说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研究。朴质,大巧之朴张恨水的诗极少用典,语言也少雕琢,有时甚至白话人诗。袁枚说:“诗直扑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是浓后之谈”。(《随园诗话》卷五)大巧之朴,大俗而雅,大实即朴,它都是去雕琢粉饰,刻意求工之后…  相似文献   

9.
一 《南山》诗问世后,肯定与否定的意见针锋相对。肯定的意见,因受时代制约,也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才认识到它的生命和价值。 北宋朱翌用考索的方法,虽然找出《南山》诗写法上的继承关系,还不曾对整首诗作出评价。楼钥虽已涉及全诗,就“昌黎费尽《南山》句,旷望还能似此否”的评断看,难说是对《南山》诗的肯定。具体对《南山》诗作出评断的是宋人黄山谷。《潜溪诗眼》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胜退之《南山》诗,五平甫以为《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时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论遂定。”这  相似文献   

10.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六储光羲诗《泛茅山东溪》与《酬綦毋校书梦若耶溪见赠之作》都有“清溪”一词。细读其诗,知此两处“清溪”本皆作“青溪”,传写、整理者不知为用典,而将“青”误作“清”。 “青溪”之典,出《南史·刘(王献)传》:“((王献))住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刘(王献)隐于金陵青溪,后世因以“青溪”为典,用之代指隐逸之处,唐代储光羲之前的诗人已多用之。隋唐之际著名隐逸诗人王绩所隐之地即其兄王通聚徒授业之白牛溪,王绩即数以“青溪”称之,《游北山赋》云:“碧峦之下,青溪之曲……昔吾兄之所止。”《答处士冯子华书》称王通门人为“青溪”诸贤。诗中更云:“青溪归路直,乘  相似文献   

11.
《随园诗话》中的诗歌用典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枚《随园诗话》中多有对其诗歌用典观念的论述,主要包括用典非以多为贵,应避用僻典、对典故加以适当调度和锤炼以及用典不可太泥等几个方面.这些观念和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正相符合,而且也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翁方纲的“以考据为诗”和浙派诗人的好用典故等风气而发的.  相似文献   

12.
“以文字为诗”是严沧浪批评“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尽变唐人之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沧浪诗话》)。 严羽之后,“以文字为诗”就一直成为用以区分苏黄宋调和盛唐之音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说,对苏黄的其它特点如“以议论为诗”、“尚理”等还毁誉参半,那么,对“以文字为诗”的评价,就近乎是完全的否定。 古人批评苏黄“以文字为诗”,主要是指斥其背离了自诗经至盛唐以来的诗歌传统。如早在严羽之前的张戒就批评道:“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  相似文献   

13.
受宋代史学界编年史书与文人年谱编纂之风大盛的影响,任渊在《山谷诗集注》中将黄庭坚的年谱列于诗注正文之前。任渊所作黄庭坚年谱,除遵循传统,将黄庭坚的生平事迹系入各年的条目之下之外,还创造性地把作品年代可考者,则依次列于各年事迹之后,将诗歌编年与年谱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黄诗。受其影响,其后宋代诗注纷纷采取类似做法。黄庭坚裔孙黄 所作的《山谷年谱》,也从任谱中吸收了合理成果,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夺胎换骨”之我见熊一坚黄庭坚是北宋大诗人,他的诗在有宋一代影响很大,但人们对他的诗以及他的诗论毁誉参半。“夺胎换骨”,就是黄庭坚受到人们抨击的“罪状”之一。此说始见于宋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无意,虽...  相似文献   

15.
方回是继陈师道、吕本中以后能深切领会“山谷之旨”并发扬光大江西诗派理论体系的重要诗人。方回没有单纯地把诗风和诗技蹈袭看作宗派传承的衣钵,而是结合南宋江西诗派发展实际,采用铨选实证的手段,以实践创作返观“山谷之旨”,重在考察师法老杜、师承山谷诗学精神的创作高度和理论纯度,众多言论都表现出他对山谷诗技与诗法学说之间存在不同境界的自觉感悟。他致力推举的陈与义,不惟在创作上与江西诗派所标榜的诗歌主张合辙,在持论上也有登堂入室成为江西派中巨擘的资格。  相似文献   

16.
略论陈师道的诗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陈师道诗歌的艺术成就,历来褒贬纷纭,揄扬者推他为宋诗之冠。“予问山谷:‘今之诗人谁为冠?’曰:‘无出陈师道无己’。” (《冷斋夜话》卷二)陆游说:“陈无己诗妙天下。” (《渭南文集》卷二八)清代有人说他是“北宋巨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排击者则痛下贬辞。王夫之说他“刻意冥搜,止堕(?)盐窠臼”(《夕堂永日绪论》),  相似文献   

17.
唐芸芸 《云梦学刊》2011,32(1):99-102
黄庭坚学杜,历来学者都十分关注。翁方纲重新加以考究,以“逆笔”命名,并为其诗中用典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没有贯彻他所透析的“逆笔”之术,翁方纲自己的诗作则多成了典故的罗列。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的著名诗人。他写了不少《无题》诗,“清词丽句”虽为鲁迅先生所推崇,也为大众所传诵。然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以致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其《嫦娥》一绝也如此,历来解释不一。诗曰: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相似文献   

19.
论陈三立诗     
论陈三立诗□胡守仁陈三立诗宗江西诗派开山祖黄山谷。陈三立与郑孝胥并时而出,为清代诗坛两巨子,号同光体。三立服膺山谷,得其法乳,当时以宗匠目之。陈三立的诗渊源于山谷而不局限于山谷,即所谓学山谷而不为,学是手段,不为是目的。他论诗即持此义。他说:“吾摹乎...  相似文献   

20.
“诗无达诂”与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无达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学术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因缘关系。透视二者的因缘,可以看出一种文学理论的产生,有赖于一定的学术气候;它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之相宜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一“诗无达诂”作为一种理论的总结,最初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诂”字,据《说文》、《段注》、《说文通训定声》诸书的释义,均指以今言释古语,侧重于语言文字的通训。今人也多以为董氏的“诗无达诂”偏重于语言文字的歧异。这固然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春秋公羊经传》、《尔雅》、《字林》、《广雅》、《汉书·杨雄传》注、《后汉书·桓谭传》注在指出“诂”为通古言、释故言之外,也兼指通“义”,说明“诂”在实际运用中并不限于一般语辞的通释,也兼指语义的变化。因此,董仲舒的“《诗》无达诂”既指诗字面的无通释,也指一首诗语义的无定解。“诗无达诂”是汉人通行的看法,除董仲舒外,稍后刘向的《说苑·奉使》也有记载:“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据其文所论,“《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刘向认为,对《春秋》中的抵牾之处,不能拘于字面语义,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