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的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80年代以来,史学界就如何表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主要有八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目前仍在探索的问题。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题,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而且史学界也早有此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打破框框,开阔视野胡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史哲》编辑部组织笔谈,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我认为这次笔谈很有必要,而且也很及时,因为所讨论的内容是研究近代史的同行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今后近代史研究应当如何进一步开展下去: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陶醉于五十年代初期的成就而停滞不前,还是打破框框,开阔视野,为夺取新的研究成果而奋勇前进? 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的时候,不妨对建国以来的研究情况做一番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如何确立中国近代史体系,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这段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怎样评价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它之所以引起史学界的广泛注意,以致宏论迭出,原因就在于此。就目前已发表的各种观点来看,它们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如果对它们加以透彻分析,取长补短,也许能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结论。为此,本人不揣冒昧,仅就几种主要观点,试作评论。一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问题上,提出最早、影响又大的观点,恐怕莫过于胡绳同志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了。早在1954年,胡绳同志在当时开展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曾提出:“要解决分期问题,必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是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任务时,是在说明什么,以什么来做基本的线索,循此线索,即可按照发展程序把各方面的历史现象根据其本身的逻辑而串联起来。”为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两个过程”是毛泽东同志对近代史基本线索最重要、最完整、最确当的概括,全部“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包括在‘两个过程’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用‘两个过程’论的思想来加以解释的”;因此,必须坚持以“两个过程”而不是其他意见作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对此,笔者有两点不同的看法。第一点,笔者认为毛泽东同志并未用“两个过程”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所谓“两个过程”,是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的这样一段话概括出来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代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收获。这一探讨历经曲折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论证了中国近代史主线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正确观点;50年代对近代史分期进行了热烈的争鸣,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同时应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考察近代社会进程的看法,具有前瞻性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学者们从新颖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更有许多新的创获,胡绳、李时岳、陈旭麓、刘大年的主张尤有代表性,集广大近代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总结这一探索历程有深刻的意义,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二者相结合,坚持从掌握充分的史料来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同死搬教条的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理论问题最终圆满解决,是近代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唯物史观原理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逻辑依归。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史学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认为首先要把基本线索的含义弄清,否则各说各的,就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从通史的角度看,顾名思义,基本线索应该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社会主人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一贯致力的中心任务,而不是这时期中的一个一个重大事件。抓住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顺藤摸瓜,就可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全貌和它的来龙去脉。基本线索与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各个阶段有关,但其本身并不等于就是划分阶段。每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是客观存在,不是后人可以主观意志随便安排的。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著作,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中,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作了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并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作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些进步的历史学家和建国后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理论依据,使国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理论方法和思想认识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尽科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顾和总结毛泽东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化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不无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论概述与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展线索及分期问题的讨论 旧史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或沿用传统的治史方法,或袭用西方的一些治史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开展有关史料收集、考订或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工作,并从30年代开始,相继出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蒋廷(?)的《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9.
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五十年代中期实际上已经开始。近年来,一些史学工作者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阶级斗争的表现”(即所谓“三次革命高潮”)、“两个过程”、“红线”与“黑线”、“四个阶梯”论等。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阶级斗争的表现”不是历史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19世纪40—80年代,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萌生时期;80-90年代中后期,是近代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90年代末至 20世纪初,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成熟和广泛传播时期;辛亥革命以后,是近代民主思想深入发展时期。这四个时期是“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近代史线索问题的解释,在目前史学界诸多观点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种观点。一种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来描述中国近代史线索的观点。这种观点立论的基础是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将属于人民革命范畴的几次运动视为中国近代史的主流,而把与中国人民相对立的外国列强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视为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力量,是中国近代史的逆流。另一种观点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以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前进的四个阶梯的对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新解释。这种观点立论的基础除了肯定人民的  相似文献   

12.
刘永国 《理论界》2009,(4):103-104
现行中国近代史的文本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线索单一、文本体系不完整、现实适应性不强。中国近代史的文本体系应当集中体现“两条线索”和“三个过程”,而且“两条线索”和“三个过程”应当平行发展,互不否定,互不包含。只有这样的文本体系才能清楚地反映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和出发点。五十年代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的讨论和近几年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从根本上说来,都是围绕讨论者各自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展开的。因而,重新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很有必要。近期读得钟兴瑜《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定性辨析》(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6期)和王志远《也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兼与钟兴瑜商榷》(载《河北学刊》1989年第3期)二文,颇受教益,对二文中某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点,却又不敢苟同。笔者并非要在二文的意见分歧中寻求某个折衷点,而是就二文的有关论点分别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权当引玉之砖,以就教于钟、王二先生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框架问题,直接的涉及中国近代史的主轴,线索以及联结点。中国近代史主轴是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考察一下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种总趋势。但这种趋势,在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了变化,它发展的趋势已不是旧式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但按其性质来讲,“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军事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但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至今尚未真正建立。本文拟对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谈些粗疏之见,作为引玉之砖。期望通过讨论,对这门学科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和突破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一个重要而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是理论方面。近代史研究长期存在一些宏观上的问题,如体系的千篇一律,研究领域的畸轻畸重,若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褒贬不当,缺乏内在的活力和浓厚的学术气氛等,从深层原因看,都与理论本身不够完善,并且长期不变、逐渐凝固封闭有直接关系。近十多年来,近代史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理论革新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持续数年之久的关于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洋务运动、立宪运动、义和团运动和保皇运动等重大事件的重新评价,对近代化或资本主义化历程的…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一代代中华儿女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改革、革新、开放日渐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并构成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学术界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中心线索,提出过多种观点并引发过争论.这些观点和争论,对促进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活跃和深入,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社会环境和主客观条件再一次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有必要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心线索进行再思考.今天提出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中心线索,很有必要.这种提法,对探讨总结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对正确理解近代中国和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密切的关系和现实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一、摆脱陈旧的思维定势前几年,学术界就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和线索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确起了开阔视野、启迪思想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说,这个问题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无论是“四个阶梯说”,还是“双线说”,抑或“民族运动说”,它们基本上只是在“二个过程”、“三个高潮”的架构下进行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尚未从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基本脉络和发展线索问题的讨论中,有些文章涉及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研究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注意。在所涉及的问题中,有些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究竟怎样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的同志认为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有的同志则认为是由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我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