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民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是关系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最终建立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尽快消除阻碍农民进入市场的各种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进入市场蒿峰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同样面临着加快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适应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农业进入市场,关键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进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没有农...  相似文献   

3.
中西部地区农民尽快进入市场是缩小收入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的现实选择和当务之急。中西部地区农民进入市场既受到农民进入市场主体角色不成熟的制约 ,也有诸多客观障碍因素。中西部地区农民进入市场的实现途径是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还权于民 ,确保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及其各项经营自主权 ,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流通 ,采取倾斜性政策措施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金融市场进入受限视角,分析农民获得农业保险补贴时的最优行为选择,并通过数理推导,证明了农业保险会对农民的生产决策产生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风险偏好。研究发现:由于受有限理性、市场摩擦和市场失灵等因素影响,农民和保险公司会进入金融市场中跨度不同的封闭子集。因此,农民和保险公司会在各自的市场子集内对替代农业保险的其他风险规避方案进行评估。由于农民和保险公司仅在各自的金融市场跨度内对金融产品的正交投影进行定价,因此农户的支付意愿要低于保险公司的接受意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有助于拉近农民和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估值的认知差距。因此,农业保险补贴仅通过改变农作物的自然收益率和农民对待边际风险的态度来影响他们的生产选择,这种影响应归因于农业保险补贴带来的更多收益机会,而不是农民风险偏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架通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谢朝君市场经济的建立,充分暴露出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农民尽快地与涉农部门联合,以求获得信息、技术等服务;另一方面,农民自我组织起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济联合体,以减少因生产...  相似文献   

6.
面对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使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市场的承认。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参考:一是政府推动信息启动,为农民进市场指明方向:目前,  相似文献   

7.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无疑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目前,在市场体系、社会分配、农民负担和权益等方面存在一连串的问题,使农民进入市场依然心中无底,举棋不定,感到极端困惑与彷徨。困惑之一;农民到底种什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可以按市场需求自主发展生产,然而,更多  相似文献   

8.
把握市场发展趋势正确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梁歌共(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悄然走进了商品竞争的大潮,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产品供应总量、花色品种的日渐增多,以及进口农产品对市场的冲击,使得农产品之间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市场,目前农村...  相似文献   

9.
山丘区城镇建设构想李明生(一)十四大确定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1992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尚有9亿农民,这9亿农民长期生活在自然经济与半自然经济形态中,他们能否进入市场,确实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建成的一个关键。我国的国土有74.8%...  相似文献   

10.
红桃K成功进入中国农村市场的实践表明:只要产品适销对路,注重实用的中国农民是会接受新时代消费的,中国农村具有庞大的市场开发潜力,未来的中国市场热点在农村。随着中国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的加快,各行业企业都应自觉地有准备地进入中国农村市场。为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而企业则应更多地开动脑筋,从价格上、从市场宣传上,更贴近中国农村的实际,以尽快达到开发这一市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带动生产者价格上涨,农民在粮食涨价中受益。但是,由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粮食涨价中受益最多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商。根据2003年粮食市场形势分析,粮食涨价中间商受益比农民多。 一、农民出售粮食的价格和涨幅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从2003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情况看,粮食的市场价格及上涨幅度大大高于农民出售粮食的价格。 小麦:集贸市场的价格为每公斤1.14元,比上年上涨0.08元;农民出售小麦的价格为每公斤1.02元,比上年上涨0.02元。集贸市场的价格比农民出售的价格每公斤高0.12元,上涨幅度是农民出售价格的4倍。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民经济利益实现的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是广大农民实现其经济利益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实现农民的经济利益的途径有:强化法律对农民土地产权的保护,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增强国家对农民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积极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能否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主要取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又与农村市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农业市场化的进程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利用截面数据对该论点进行实证,结果表明:农业市场化进程对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作用应当是培育市场并帮助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逐步缩小粮食主产区与沿海地区问农业市场化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农民对价格信号的反应及其市场行为的理性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万春 《东方论坛》2008,(2):111-116
在市场化初期,农民对市场价格信号表现出正向反应的特点,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对市场价格信号趋于逆向反应。这是农民在市场化进程中逐渐认识到市场规律,市场行为趋于理性化的表征。中国农民对市场价格信号反应的转变,不仅仅是农产品的弹性系数使然,还有国家的制度、政策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农业产业化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意义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地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建立农村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尽管其所依托的载体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民培育的使命与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农民培育,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市场型农民、文化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创业型农民;新型农民培育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育市场农民,通过发展义务教育培育文化农民,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技能农民,通过营造环境培育创业农民。  相似文献   

17.
近代小农经济的作物模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自然环境对作物选择的制约;其次,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保障一家的吃饭问题的要求;第三,以利益刺激为中心的市场制度的作用。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加大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农民却只能借助传统的经验来对抗商业化中的不利处境。他们像任何一个谨慎的投资者一样,将其十分有限的作物面积分成几部分,一部分用来生产自给的作物,通常是粮食,一部分用来生产经济作物。由此决定了小农经济作物模式的主要特征,即粮食作物具有霸权地位,同时,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民旅游市场特征及其拓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长期以来农民旅游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农闲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旅游市场已经起步。分析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农民旅游者在出游动机、对景点的选择、出游方式、出游时间、出游空间规律等方面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拓展的宣传、价格、产品、服务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问题在根本上是文化问题。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家庭和村庄是农民市场化的重要媒介,家庭、村庄与市场共同定义了转型时期的农民生活逻辑。贵州农村农民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降低了当地农民进入市场的动力,从而孕育了维持型家庭的形态。具体而言,维持性家庭的形成主要源于“半工”与“半耕”双弱的家庭资源积累方式和即时性消费主导的家庭资源分配方式。农民家庭在整体上呈现出“低收入、高消费、低积累”的状态,家庭积累能力不足,家庭发展能力较弱。维持型家庭是贫困文化的结构基础。维持型家庭观与无压力的村庄社会阻隔了农民家庭劳动力的市场化,它不仅消解了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动力,而且稀释了市场化的压力。基于此,破解贫困的根本之道,在于重塑家庭再生产的目标,激活和释放家庭发展能力,打破贫困再生产的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20.
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问题在根本上是文化问题。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家庭和村庄是农民市场化的重要媒介,家庭、村庄与市场共同定义了转型时期的农民生活逻辑。贵州农村农民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降低了当地农民进入市场的动力,从而孕育了维持型家庭的形态。具体而言,维持性家庭的形成主要源于“半工”与“半耕”双弱的家庭资源积累方式和即时性消费主导的家庭资源分配方式。农民家庭在整体上呈现出“低收入、高消费、低积累”的状态,家庭积累能力不足,家庭发展能力较弱。维持型家庭是贫困文化的结构基础。维持型家庭观与无压力的村庄社会阻隔了农民家庭劳动力的市场化,它不仅消解了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动力,而且稀释了市场化的压力。基于此,破解贫困的根本之道,在于重塑家庭再生产的目标,激活和释放家庭发展能力,打破贫困再生产的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