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开篇第一句“唧唧复唧唧”,其中“唧唧”是象声词并无异议,但究竟象何声,见仁见智其说不一。当代注本主要有两种解释:多数注本认为“唧唧”是“叹息声”,中学语文课本则注为“织(布)机声”。余冠英先生选注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诗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挂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季镇淮等人选注的《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  相似文献   

2.
小议摹绘     
视觉和听觉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两个最主要感官,耳可听万籁之声,目可视万物之形。燕语莺啼,戛玉敲冰,能进于耳而感于心;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可人于目而摄于脑,人们才觉得大千世界有声有色,生活也才感到有滋有味。摹绘正是适应人的这一既是生理的又是审美的需要的。 摹就是摹声,即把事物的声音用象声词如实地描绘下来。语言中用上象声词,被描写的事物就活动起来.读者八音入耳也就倍觉逼真生动。正因为如此,一部《诗经》,象声词数不胜数:“关关睢鸠”、“交交黄鸟”、“鸡鸡喈喈”“呦呦鹿鸣”……读者通过联想,因声入形,睢鸠,黄鸟等形象就会觉得更为贴近。 摹声使语言具体形象化的作用还表现在它可以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由声悟景,由声会情。读者读了“坎坎伐檀兮”的诗句感动的不仅是伐木的声音,还有奴隶一下紧接一下挥斧伐木的镜头;读了“唧唧复唧唧”的诗句,感到的也不单是织布机的声音,更有木兰紧张挥梭的画面;“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白居易《缭绫》)让读者感到的不仅是织绫的“札札”之声,更有织女的悲苦之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让读者想到的也不仅仅是“嘈嘈”,“切切”的琵琶之声,也有琵琶女的“悲怨暗恨”之情。读者由声而感形、悟景、会情,对作品的理解就更为深  相似文献   

3.
“陛”字校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页26:“吴王闻子胥此语,振睛努目,拍陛大嗔:‘老臣监监,光呪我国’??袁宾先生《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载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页93)校此条云:“拍陛”费解,待校。(监监袁校为尴尬,是)。按:《伍子胥变文》(页3):“楚帝闻此语,怕(拍)陛大嗔:‘勃逆小人,何由可耐。……’。”两处意思完全一样,今考《广韵》上声十一荠韵傍礼切:“陛,阶陛也。髀,髀股。(骨坒),上同。”陛、髀同属一小韵内,且髀或体也  相似文献   

4.
朱晗 《北方论丛》2016,(4):55-58
等级观念是传统乐论的主要内容,《声无哀乐论》极力否认音乐与等级的同一性.传统乐论认为,“乐由心生”,因此,乐可以被用作统治工具来进行等级教化.《声无哀乐论》从玄学视角出发,对传统乐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儒家音乐之“和”,以及音乐功能的批判上,在承认乐教有移风易俗作用的同时,表达了音乐不能进行等级教化的政治主张,也就否定了音乐的政治统治工具论的论调.  相似文献   

5.
<正> A.引言。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论和疑惑的问题。争论和疑惑的焦点之一就集中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上。有人因觉得很多现实事物并未按“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发展而怀疑乃至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也有人在觉得很多现实事物并未按“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发展时,为了维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而反对把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王满同志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不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文(载《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王文)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两种观点,虽然具体表现各异,但实质和根源却是相同的:就是不能辩证地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闻鹧鸪”句,异解颇多.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释此句曰:“‘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近人邓广铭先生反驳说:“所谓‘山深闻鹧鸪’者,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转引自刘逸生《宋词小札》)刘逸生先生则认为:邓先生的解释“这自然比罗大经的解释合理,但个人以为这些鹧鸪之声应该是指投降派的叫嚷。因为这更近于作者写此词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自胡适的《尝试集》一九二○年问世,历来评价不一。肯定者固然不少;但否定之批评尤不绝于后,特别是一九五五年开展胡适思想批判后,就只剩一片否定之声了。主要观点认为:《尝试集》“在内容上存在着很浓厚的属于没落阶级的腐朽意境和情调”。“有的还为浓厚的封建思想或洋奴思想所充塞。”它“既不能带来新的革命的内容,也不能解决诗的形式本身”。“它与我们真正的新文学根本是背道而驰的!”于是,这经鲁迅等人删订过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哲学界在关于辩证否定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简单化的倾向。如简单地认为“肯定包含否定”,回避“逆转性”的否定等。因此,辩证否定范畴急待进一步精确。一、事物的否定方面应该包括旧事物的残余及其影响关于事物的否定方面,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曾经指出:“至于事物的否定因素,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事物的否定因素代表着新的更高级的事物。……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有革命性的否定因素。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05,(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郝贵生在《哲学研究》2 0 0 4年第 1 2期撰文《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指出 ,近些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误解。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 :1 .实事求是的精神 ;2 .人民当家做主的精神 ;3.“改变世界”的精神。三个“真精神”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离开三个“真精神” ,或者否定其中一种或两种“真精神” ,而片面夸大其它的“真精神”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轨道。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就存…  相似文献   

10.
黄崇浩 《云梦学刊》2005,26(6):35-38,42
关于《离骚》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颇具意义的学术课题。《离骚》主人公灵均经历了“四重境界”,全篇可以划分为四大段落。主人公的心灵历经四大阶段,最终将“心灵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主人公在“四重境界”的活动,不仅符合形式逻辑的“因果律”,同时也符合辩证逻辑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但是,《离骚》主人公的情志变化的结局却是“悖反”的,这就使得《离骚》的结构成为一种“两难结构”,一种永远开放的结构:它使《离骚》获得永恒。  相似文献   

11.
“通心疾首”《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痛恨到极点”。其说本于《辞源》:“谓恨之甚也”。引《左传》(“吕向绝秦”中语):“诸侯闻之,斯是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相似文献   

12.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的“永”,就笔者所见,有两种注释:(一)永,长,“歌永言”,“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詠唱,以突出诗的意义”(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第1页);(二)永,通“咏”(新版《辞海》上册第209页),声调抑扬地念诵,歌唱。《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01页)。我认为,“歌永言”的“永”应作第二种解释,根据如下: (一)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詠其声也”。本书与《尧典》同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它把“永”引作“詠”,可见当时的人是把“永”解作“詠”。  相似文献   

13.
杨慈湖诠释《诗经》颇有特色.他从自我“本心”出发,对《诗经》有一个“前理解”,即认定《诗经》三百首皆为“本心”之所发,均符合“思无邪”之旨.基于此“前理解”,他极力否定《毛诗序》对《诗经》的解读,并根据他之“本心”来决定对《诗经》古注的取舍.杨慈湖在以“本心”来诠释《诗经》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道德践履.  相似文献   

14.
哲学界在争论实践的定义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要使实践概念“唯物主义一元化”,必须坚持实践是‘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否定目的是实践的要素,否定能动性是实践的特性,主张从实践概念中彻底剔除精神因素。难道目的真的不是实践的要素吗? 我们看到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肯定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时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论》第一卷第202页)“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一语清楚表明,马克思认为劳动即是有目的的活动。列宁在评论黑格尔《逻辑学》一书中关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时,也明确肯定实践的涵义包括两项:“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哲学笔记》第229页)这里的“要求”显然就是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1982年1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刷发行。这首诗的第二十二句“如闻泣幽咽”,在注释部分第六条是这样解释的:“‘泣幽咽’:(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彭格人、刘允声合编的《古诗文译注》也持同样的观点。我觉得这种解释含糊其词,未落到实处,缺乏准确性,不能令人满意和信服。试问:这里的“有人”到底有什么人?具体到诗篇的内容来说,究竟指的是谁?所谓“有人”,当然是泛指,但这里的“泣幽咽”是需要确指,也是能够确指的。只有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16.
邹阳,西汉齐人,其事迹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汉书·贾邹枚路传》。因其曾被谗受冤下狱,后亦以邹阳为受冤屈的代称。明陈汝之《金莲记·闻系》:“落牢笼怎了邹阳债。”即用此义。近检读韦庄诗,其《放榜日作》一首,内有“邹阳”一词,若作人名解,于义难通。兹录全诗如下: 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  相似文献   

17.
屈原否定论者从多方面否定屈原,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说屈原不见于先秦典籍。过去,胡适在屈原的名字上加上“传说的”三个字(《读楚辞》),如今,三泽玲尔说:“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关于屈原的历史传说,恐怕是……作为一种传说的神话而创作的。”(《屈原问题考辩》)这种屈原是“传说  相似文献   

18.
1975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707页,有这样一句话:“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对此,译者作了注明:“马克思亲自校订过的法文版中是:‘成正比’。”自此,我国学术界就有了正、反比两种不同意见之争。持“成正比”观点的同志强调法文版的权威性,而持“成反比”观点的同志则强调德文版更为权威。我认为《资本论》法文版中“成正比”之说,与德文版中的“成反比”之说,都是正确的,因为这些版本都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亲自校定的。想通过强调某种版本的权威性,来否定另一种版本的正确性,我认为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李太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见《李太白集》) 刘埙曰:临川叶宋英有《赠行诗》“柳香何处春风店?酒醒月明闻杜鹃。”来自“风吹柳花满店香”,特未知柳果有香否?(见《隐居通议》卷十)  相似文献   

20.
“正、反、合三段式”最早是由黑格尔作为纯理性的“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提出来的。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正题、反题、合题。对于不懂黑格尔语言的读者,我们将告诉他们一个神圣的公式: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5页) 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式”,有其合理内核因素,把黑格尔的“倒立着”的辩证法(《资本论》第1卷第24页)颠倒过来,“正、反、合三段式”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它被认为是唯物辩证法规律之一的具体表述。现在对“三段式”的通常解释是:事物的发展都表现出周期性(这是对的),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都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换句话说,事物发展的周期,都可以找出“三段式”,都可以用“三段式”来概括。从上述根据出发,“三段式”就被看作是绝对客观的、普遍的东西,当作可以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神圣公式”。这样一来,有些同志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