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区域间关系在中亚国家发展迅速,除俄罗斯主导之外,欧安组织是其中发展较好的一组区域间关系。对于中亚国家与欧安组织(OSCE)区域间关系发展的原因在学界有很多假说,但在解释力上都存在不足。社会科学研究的常识认为,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较为稳定的变量上,才能较好地解释中亚国家发展与欧安组织区域间关系的原因。为此,文章在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中亚国家与欧安组织区域间关系发展的原因是在国际体系、地区秩序和国家利益三种变量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概念上对区域间市场壁垒进行分类,将它分为经济性市场壁垒、行政性市场壁垒和法规性市场壁垒,然后归纳出转型时期区域间市场壁垒的性质,最后分析转型时期我国区域间市场壁垒的正负效应。这项研究在理论上对于区域间经济合作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国倡导建立的最重要的区域间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以政府主导、发展导向、协商决策、注重开放性和主权原则等核心特征,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区域间合作"中国模式".它通过规范构建、利益共享、设置议题、权力平衡等独特的效用,既有助于中国实现"和谐世界"的外交目标,也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进程.构建中的这种区域间合作"中国模式"有优势也有不足,更具制度化合作应是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1、区域单元的选取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分析,总是针对特定的区域单元系统而言的,即首先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区域单元系统。区域单元的选取不同,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分析结论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中所选取的基本区域单元是县级规模区。这里所说的县级规模区(以下简称县级区)并不完全等同于县级行政区。因此,本文所说的新疆县级区域就是指除乌鲁木齐县之外的新回其余86个市、县行政区。这也是本文在进行区域分析时所选定的基本区域单元。2、衡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指标与方法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我国传统上习惯于使用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这两大…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不同区域间基层档案馆馆际间档案信息共享问题上,只有先破解由技术造成的"瓶颈",才能保证国家档案信息化相关规划的落实,从而实现不同区域间档案信息远程共享.  相似文献   

6.
区域间主义是关于区域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国际社会中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区域间主义具有板块层次性、行为体多角色性以及国家在区域投放权力相对有限性等特征,这些认识为我们分析地区秩序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就深受亚太地区的影响,表现为东亚地区内部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继续维持并巩固其在东亚的存在,并将东亚地区秩序建构逐步纳入其对亚太地区的整合中,使得东亚地区秩序在冷战后沿着安全、经济与合法性观念三重维度不断发展变化。鉴此,东亚地区应在兼顾亚太地区和东亚地区秩序发展的同时,激发东亚内部的发展活力,增进东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和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庞圣民  张永梅 《晋阳学刊》2014,(1):86-96,102
区域收入不平等的持续增大,对个人与群体的尊严、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以往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视角,只关心某一或某几种因素对收入不平等影响,过于碎片化。本文利用1952-2008年国家统计数据,基于结构主义视角,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背后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存在微弱倒"U"关系;结构因素是构筑区域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力量,解释比例达到69.7%。本文认为,"非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路径选择,区域收入不平等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是实现要素空间组合与集成的过程,是推动毗邻区域间实现增长传递的重要渠道。江苏宁镇扬地区封闭系统下的科教优势向开放系统中的创新优势的转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宁镇扬创新要素在空间、部门分布呈现不对称集聚特征,并形成组织间、区域间创新要素的扩散。宁镇扬创新要素的集聚及扩散产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集聚与区间创新扩散对宁镇扬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强化宁镇扬创新分工下的集群化发展,将进一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在界定生态效益经济补偿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生态补偿进行了文献综述。重点分析了加强区域间的生态效益经济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俱乐部产品”理论、外部性内部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并提出为区域生态补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和构建区域间多样化的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区域经济利益协调问题,缺少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区域间利益分享与补偿方面的制度安排,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回波效应远大于扩散与辐射效应,没能逆转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利益不平衡的扩大,从而影响到地区间正常的资源要素整合。研究表明,利益分享与补偿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和创新现行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体系,并以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利益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5):86-93
文章首先分析了对外贸易和FDI对区域间人力资本人口配置结构差异的影响机理。然后基于1990-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和FDI降低了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和FDI也降低了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三大区域对外贸易和FDI优化了各自区域人力资本人口配置结构。最后我们利用泰尔系数分别计算出区域间对外贸易和FDI差异,利用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标准差系数来衡量区域间人力资本人口配置结构差异,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区域间对外贸易和FDI差异拉大了区域间人力资本人口配置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低碳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认识,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效应指标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评判方法和指标,即区际低碳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区际低碳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和区域经济低碳增长状态。利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间,低碳背景下广东四大区域及各地级市间区域协调发展趋势。结果显示,自2002年始,广东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地级市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虽整体也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如四大区域间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汇率变动对中国及中国在1981-2004年28个省际间进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汇率变动对我国区域间进出口的影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我们认识人民币汇率的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同时分析了其他变量比如市场规模和国内收入等因素对进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和数字治理三个维度54个指标构建了中国大陆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基于2005—2019年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速度较快,其中数字治理增长速度最快,但省际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非均衡性分布态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数字经济发展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3.2%。随着时间推移,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逐年减小,但近年来收敛速度有所放缓。此外,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上呈高—高集聚、低—低集聚态势,且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邻能够提高本省份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的转移概率。因此,实现地区与省际间数字经济的包容、普惠、协调与互促发展是中国数字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与内容。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当前我国实施国土空间有序开发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改变我国国土空间格局的不合理现状,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中心-外围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区域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其理论主张和思想脉络实质上都贯穿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整个过程之中,彰显出极强的理论应用价值.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实现区域间生产力布局的协调,将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资源趋向合理配置,从不平衡中追求平衡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文化的多元共处,东西文化的冲突与契合,区域间的语言文化的模式的双向介入,及如何使不同国家、区域间的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在差异中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共建产业园区可以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实现内部规模经济,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保护环境.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建设应遵循复合发展、培育优势、有序发展的原则,凝聚合力、优化配置,使产业集群发展.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共建产业园区应该进一步明确各园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引导和增强产业园区之间的战略交流与合作,创新园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园区提升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重新划分的安徽四大经济区域为考察的地理单元,采用可分解的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6—2011年四大经济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经济差异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安徽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其中区域内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平均达66%以上。从区域间差异来看,皖江经济区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贡献最大,皖北经济区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反而降低了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皖中经济区各市经济水平高低不一,区域内经济差异较大,而皖南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反映区域经济分离状况的Separation指数也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分离趋异明显,空间极化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谓“一枝独秀”,其所得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是上海其它类型的中小企业无与伦比的。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对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其所取得的成就与其在上海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发展状况也不能满足上海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1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偏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够突出上海民营科技企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偏小,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够突出。据国家科委统计表明:1997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0万…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区域经济实行“适度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我国区域经济实行“适度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兼谈东西地区的差距司正家一、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与战略选择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发展战略,如何实现其区域间快速、高效、稳定、协调的共同发展,不仅是个宏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