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鲁迅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一生花去大量心血和精力从事编辑工作,有许多精湛的思想,有十分高尚的风范。然而,有人至今仍囿于编辑无“学”,自然也无“家”的成见,认为封鲁迅为编辑家,不过是想拉鲁迅这面大旗,为编辑这一行装门面、壮声威。持此论者,只能说明自己对鲁迅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事实上,鲁迅“弃医从文”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办《新生》杂志。《新生》流产后,他又与周作人合作编辑《域外小说集》。鲁迅逝世前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2.
鲁迅──编辑战线上的光辉榜样张永江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同时也是一位编辑家。编辑工作伴随他文学生涯的始终。从他青年时期参与《浙江潮》编辑部内的思想论争,直到他临终前的两天还在关心、指导黄源主编《译文》杂志,仅此就可以看出鲁迅对编辑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使然,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现象:一些人本身既是文学家,又是编书刊办报纸的能手。郭沫若、茅盾、巴金、郑振铎、赵树理等是如此,鲁迅先生更是这样。从1906年在日本筹办《新生》,到1936年逝世前主编《译文》,历时三十年。除他自己的著译和辑录整理的古籍外,他主持编辑和参与编辑的各种书籍有76种、各种文艺刊物20余种、丛书11种,自费印行13种,为“相识与不相识者”书作序跋43种,校阅并介绍出版的40余种。可以毫不夸饰地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兼有政治家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新闻编辑工作是瞿秋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瞿秋白在短暂的一生中,创办、参与和主编了《新社会》、《向导》、《新青年》、《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一系列进步的党报党刊,多年的新闻编辑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和宝贵的编辑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明确的办刊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报刊文章的真实性原则;提倡报刊文风要通俗化、大众化,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群众,避免教条主义;依靠群众办报,走群众路线,着力建设和培养工农兵的编辑通讯队伍。瞿秋白的新闻理论与编辑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历史向人们昭示:一个时代的思想巨人,其所以成为巨人,是因为他在民族的转型关头,善于参与和鼎助时代的发展。作为一位杰出的编辑家,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后,亲身体味了启蒙者的悲欢和甘苦,经过痛苦的反思,终究用文学和编辑的方式,毅然成了国民精神和旧文化的自觉批判者,成为一位勇于痛人自痛地剜除国人精神脓疮的时代伟人。鲁迅曾主编或编辑过《新生》、《语丝》、《莽原》、《奔流》、《文艺研究》、《艺苑朝华》等20余种期刊,76种书籍和11种丛书。在几十年的编辑实践中、鲁迅以“孺子牛”的求实精神,在编辑道德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取向方面,为世人树立了崇高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略论茅盾的编辑思想和实践徐枫在中国现代史上,茅盾与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郑振蜂、赵树理一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编辑巨匠。从“五四”时的《小说月报》到抗战时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直到解放前夕的《文联》杂志,《小说》月刊,茅盾或任主编或任编辑...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期刊     
鲁迅的一生,始终与期刊结着不解之缘.他早年在日本留学,为医治民族痼疾、改造国民灵魂而弃医从文时,第一着便是筹办《新生》杂志.此后,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直将期刊作为他与反动势力和封建文化作斗争的重要阵地,作为他解剖历史、针砭社会的重要武器,作为他推动中国革命文学、介绍西方进步文化的重要途径.期刊,总是受到鲁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他一生所从事的编辑活动是与他的创作、研究和政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发起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到主编《甲骨文合集》,他的编辑活动整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一、创造十年郭沫若报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14年赴日本留学,"立志学医,无复他顾".因而他意识到"医学之道,近日颇为重要"[1],将来学成归国,可以"作为对于国家社会的切实贡献"[2]。然而,中国腐败不堪的社会现实把他的"科学救国"的理想之梦击得粉碎,医生有什么用呢?"医生…  相似文献   

9.
“要做有创见的编辑”──缅怀赵家璧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家壁先生是我国出版界深受尊敬和爱戴的老前辈,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成就卓著的杰出编辑家之一。由于他与鲁迅先生的亲密交往,特别是他在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他的名字和事迹曾多次出现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书信和其他著作之中。因此,我在研习鲁迅的过程中,早就熟悉了赵家壁这个名字。但是真正开始与先生交往,还是在八十年代初期。1981年我开始主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工作之后,由于过去从未搞过编辑,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深感学习和研究编辑业务与编辑理论的重要,并且在研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编辑这一行是有许…  相似文献   

10.
《铁流》是鲁迅30年代自费编辑出版的苏联长篇小说。可以说,当时如果没有鲁迅就没有《铁流》在中国的出版。《铁流》的出版表现出了鲁迅的一些独特的编辑思想。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和总结,旨在为提高今天的编辑工作者的水平提供借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编辑工作的现代化,也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编辑工作现代化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是编辑同仁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编辑工作现代化的由来、涵义和重要性 欧美18世纪中期出现的《绅士杂志》、《美国杂志》以及《综合杂志》等,一方面得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怀有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并为之努力奋斗。“五四”运动以后 ,为了研究和宣传革命思想 ,唤起民众觉悟 ,求得人类解放 ,1 91 9年 7年他主办了《湘江评论》并于 9月主办了《新湖南》 ;为了发动全国民众驱逐湖南反动军阀张敬尧 ,1 2月他成立《平民通讯社》并亲自撰文 ,散发全国各地 ,且于 1 92 0年 4月指导驱张杂志《天问》的编辑工作。介绍了毛泽东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编辑活动  相似文献   

13.
在瞿秋白的政治、文化活动中,编辑工作占了很大一个部分。他主编和编辑的《新青年》、《向导》、《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等报刊杂志,都致力于介绍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走向编辑的第一步——《新社会》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瞿秋白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他由消极的“厌世”思想转而投入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感选集》编辑与出版于一九三三年三月至七月间,它是瞿秋白同志与鲁迅先生在四十年代初共同领导左翼文艺运动的战斗友谊的光辉结晶。 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开始,秋白夫妇第二次在鲁迅家中避难整整一个月,双方有了进一步的友谊,三月初他们虽然搬到鲁迅代为找寻的上海北川路底东照里十二号亭子间,但四月十一日鲁迅也由景云里迁居大陆新村九号,两家同属施高塔路,南北相对,距离很近,所以互相间的往来仍然最为密切。秋白对鲁迅全面、深刻的了解,成为他编辑《鲁迅杂感选集》和为之写作《序言》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书刊编辑中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然而怎样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与出版编辑工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两者能够运用得更加自如,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解释的问题。结合个人多年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就计算机在书刊编辑中的运用技术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自始至终非常重视革命报刊的编辑工作,并直接编辑和指导过几十种革命报刊。他主编了《湘江评论》、《新时代》、《政治周报》等;为《共产党人》、《中国工人》、《八路军军政杂志》、《解放日报》等撰写了发刊词和社论。具体规定了这些报刊的编辑任务、编辑方针;一丝不苟地为新华社、《解放日报》等精心审阅和修改过一些重要文稿;为了使党的报刊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工作,还发表了关于报刊编辑方面的重要讲  相似文献   

17.
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毛泽东十分重视图书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先后主编、参与编辑和具体指导编辑的报刊不下十几种:他亲自为《湘江评论》、《政治周报》、《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共产党人》、《中国工人》、《八路军军政杂志》、延安《解放日报》等报刊写了发刊词,具体阐述这些报刊的宣传任务和  相似文献   

18.
河南留学生1907年12月创刊于日本东京的《河南》杂志,是同盟会河南分会的机关报。它热情宣传三民主义、鼓吹革命,深受读者欢迎。鲁迅曾在《河南》上发表了《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等六篇文章。这些文章是青年鲁迅倡导文艺救国、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有力"呐喊",也是他苦苦思索后的思想结晶。《河南》为青年鲁迅提供了一个进行思想文化批判的阵地、施展才华的舞台,而鲁迅的文章则使《河南》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河南》为研究鲁迅早期著述、青年鲁迅的思想转变,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而《河南》"牖启民智"的办刊宗旨、兼容并包的编辑思想以及它在当时的传播和影响,对今天来说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杰出的“精神界之战士”。他的一生,是为拯救危亡祖国和争取人民解放而战斗的一生。他在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过程中所形成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民俗学、美学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的改革思想,体现在上述思想里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并没有到过祖国的东北。但是他在思想上、精神上,却与这片遥远而又亲近的国土,有着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始自他的青年时代,一直继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祖国东北政局的演变和鲁迅思想的发展,这种联系愈来愈密切和具有新的内容。鲁迅曾说他自己“心事浩茫连广宇”。确实,鲁迅的心与祖国大地、革命群众紧密相连。仅从他对祖国的东北以及那里的人民的深切和一贯的关注这一点,就可以充分窥见他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的宽阔襟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