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文  高小强 《宁夏社会科学》2010,(1):98-101,112
北宋王朝自建立起,国家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中,和西夏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困扰北宋民族政策制定的当首推西夏。概要来说,西夏对北宋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只能与河湟吐蕃政权结盟共抗西夏;北宋将招、买马的地点愈来愈倾向于河湟蕃族区域;为消除边患、经制西夏,对河湟吐蕃实施经略是大势所趋;西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和河湟蕃族政权对北宋的严重依赖,使北宋“联蕃制夏”政策制定有一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秦州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随着西夏的崛起和对灵、甘、凉、沙、肃、兰州等地的占领,中西交通受阻。宋朝前期对秦州的经营和中后期对西北吐蕃诸部的征服战争,虽未达到遏制西夏的战略目的,但它对开辟秦州路,恢复东西交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政府的御边政策有一定的阶段性 ,北宋初期重北边轻西鄙 ,到中期防御重心从北边移到西北 ,自熙宁变法后 ,又以攻为守兼制西夏。这种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 ,主要受北宋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也与周边邻国辽、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有密切关系。它是北宋、辽、西夏、吐蕃等势力相互消长和制衡的产物 ,也是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宪收复兰州,到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北宋灭亡,宋与西夏为了争夺兰州,断断续续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争使兰州的社会经济受到破坏,但同时为了战争攻防的需要,城关堡砦却较快地建筑设置起来。 据《宋史·地理志》(以下简称《地志》),兰州在北宋初属秦凤路,是该路十二州之一。究其实,当时河湟陷于吐蕃,尚未恢复,隶属秦风,徒具虚名。十一世纪六十年代,王韶收复熙州(今临洮),设熙河路。八十年代初,李宪复兰州,加“兰会”二字,为熙河兰会路。稍后,改为熙河兰岷路,十一世纪末又复故。以后屡经改易,先后有熙河兰廓、熙河兰湟、熙河兰乐等路名称,最后复改为熙河兰廓路。  相似文献   

5.
北宋前期,西夏的崛起迫使宋廷不得不改变对吐蕃的政策,宋廷积极招抚吐蕃,试图实施联蕃制夏策略,从而争取宋夏对峙中的主动权.在军事、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北宋对吐蕃采取了综合经制的招抚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宋、夏、蕃三者错综复杂的争夺形势的影响,同时受限于宋王朝招抚政策所具有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宋蕃之间的合作是脆弱与短暂的.  相似文献   

6.
向吐蕃征取质子,是北宋王朝治理西北边疆的重要策略。宋在与吐蕃接壤的沿边各州建“纳质院”,办“蕃学”,羁押大量吐蕃将校子弟,以此来牵制松散难制的吐蕃部落。宋向吐蕃大量征质的原因:一是为适应吐蕃民族本身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驾驭控制手段;二是与宋和西夏对吐蕃的拉拢、争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宋夏战争中的秦州吐蕃刘建丽秦州天水郡,“本秦初封之地,在渭之间,诸羌杂处”①。自秦汉以来,历属各政权管辖。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宝后陷于吐蕃,至宣宗时为内地。北宋立国后,为雄武军节度。西夏党项的崛起,使地处边睡的秦州地位日益重要,秦川便成为抗击西夏的前...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毗连的广大西北地区,亦即黄河、泾水、渭水上游,湟水、洮水、岷江流域,以及河西走廊,散居着许多党项人和吐蕃人、和其它族属不甚清楚的熟户和生户。  相似文献   

9.
宋真宗和仁宗时期,为对抗西夏,北宋政府竭力经营甘青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边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北宋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试就此问题及其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毗连的广大西北地区,散居着许多党项人和吐蕃人,及其它族属不甚清楚的熟户和生户。宋人在习惯上把这些少数民族统称为蕃部。利用或依靠蕃部来经制西夏,或者说“联蕃制夏”,是北宋在对夏战争中采用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李华瑞在《河北学刊》1989年第6期发表如题文章,对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仁宗时制定联蕃制夏政策是北宋对夏作战屡遭败绩,军事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下产生的。而宋真宗以来对西北诸蕃  相似文献   

11.
论北宋对西夏的羁縻政策姚兆余酉更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七世纪,党项族因不堪忍受吐蕃的欺压和掠夺,从今甘育川边界地区迁徙到静边(今甘肃庆阳县)等州。八世纪中期,在唐政府干预下,党项族再度迁徙到银州(今陕...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党项羌族为主体民族,在今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等部分省区建立的一个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历时190年(公元1038—1227年),如按《宋史》所载:“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历时347年(880—1227年)。党项族原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与吐蕃关系极为密切。公元七世纪时,吐蕃在青藏高原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党项羌人不堪其统治,向中央政权提出内徙的请求。唐僖宗时允其内徙,从此党项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  相似文献   

13.
宋夏商业贸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与宋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不仅是宋夏关系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商业经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商业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对宋夏商业贸易作一个鸟瞰,以揭示其贸易繁荣的状况及社会影响。一西夏王朝建立以后,一方面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原料和技术的原因,许多物品自己不能够生产,只能依靠与外界交流取得,而与之相邻的契丹、回鹘,吐蕃诸部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西夏王朝前期对外商业活动,主要是与中原北宋的商品贸易。正如《西  相似文献   

14.
河西、陇右唐时没入吐蕃。居住在河西、陇右的吐蕃人,自晚唐吐蕃王朝衰落后,仍留原地,同当地的汉、党项、回鹘、吐谷浑人杂居。是所谓“河湟之地”原来就是“夷夏杂居”的地方,但已处在分散混乱状态,种族分散,各有首领,“无复统一”。这种分裂局面,持续了几百年,直到蒙古大汗入主中原,才告结束。 宋夏对峙下河湟地区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北宋、西夏与吐蕃唃厮啰(合并了回鹘、西凉)政权的三角关系:宋保守、夏扩张、唃厮啰依违其间,形成宋夏争取吐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正> 北宋初,特别是(口角)厮啰政权时期,青海境的吐蕃人中,封建领主制已取代奴隶制居于主导地位。北宋末年,宋王朝对河湟地区实施了近30年的统治,并向这一地区迁来了一批汉族农民。北宋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制度对河湟吐蕃人产生了强烈影响,以至数万户吐蕃人“愿比内地”,即情愿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期间,青海东部租佃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弱化,但尽管如此,与中原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距离。金和西夏统治河湟时,生产方式大体保持了北宋末的水平。至于河湟农业区以外的广大地区,长期以来以游牧为生,受汉族地区经济制度的影响相对微弱,其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仍盛行部落领主制,部落属民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相似文献   

16.
党项王朝的佛教及其元代遗存——帝师制度起源于西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夏仁宗漫长的统治时期(公元1139~1193年)跨越了大半个12世纪。在仁宗后期,党项人开始公开与吐蕃人和不屈服于蒙古人的草原部民站到了一边。仁宗与他的佛教僧侣,尤其是吐蕃高僧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西夏帝师制度的产生。以居住在西夏王国佛教重地凉州的党项人、吐蕃人和蒙古人为媒介,帝师制度后来又重现于元朝。我对于这一媒介阶段的兴趣产生于探求党项人对西夏政教关系的理解。美国有些学者已经见仁见智地研究了这个题目。艾略特·斯伯林(印第安纳大学)收集了有关12至13世纪西夏史的藏文资料,而罗纳德·万·德·奎普(华盛顿大学)则已开始刊布其长篇巨著,研究元代首  相似文献   

17.
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讲的西北地区,系指北宋政和元年所划分的政区永兴军路、秦凤路和河东路西北部及西夏全境。它在祖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北宋和西夏为争夺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宋史·夏国传》载道:“党项、吐蕃、角厮罗、董毡、瞎征诸部,夏国兵力之所以争者也,宋之威德亦暨其地,又间获其助焉。”然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迄今多限于局部问题的讨论,尚无专文作通观性的考察,故本文试作探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西夏归明人即指投归北宋的西夏政权统辖下的人口。作为削弱西夏的一种手段,北宋政府不仅在宋夏矛盾激化时大肆招诱夏人,而且在宋夏关系友好时期也暗中接纳归附夏人。招抚归明人的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夏,但却加重了北宋的负担。  相似文献   

19.
关于西夏政权的性质问题,史学界在认识上出现了几种观点,有的人认为西夏是“地方割据政权”;有的人认为西夏是“民族政权”;有的人认为汉民族可以建立王朝,党项族也可以建立王朝。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党项族早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早已归附了代表当时中华民族的大多数的汉民族政权,并纳入了当时统一的版图。北宋中期,李元昊煽动党项族勾结契丹,从北宋王朝分裂出去,背离中华民族大家庭,另建西夏政权。用巧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西夏政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叛乱集团。要弄清楚西夏政权的性质,必须客观地去追溯党项族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20.
论宋夏战争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比,在同周边各族的交往中,宋与西夏的和战关系最为复杂。辽与北来订立“澶渊之盟”和金与南来订立“隆兴和约”后,都基本上维持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休战和平局面。惟独北来与西夏之间战争频仍,自公元982年李继迁反来至北宋灭亡、金占领宋陕西诸路、末夏脱离直接联系为止,在近150年的时间里,双方处在交战和敌对状态的时间约占四分之三以上。无庸讳言,宋与西夏的战争成了来复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战争是由进攻和防御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来夏战争若以进攻和防守这两种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