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集中性、系统性使学校成为当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教育中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学校时空的有限性以及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相对分离,造成学校教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完整、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有限等困境。故在学校教育中要合理选择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并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以保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构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以保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社会中,不同的地缘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但当信息技术崛起后,国际传播愈演愈烈,各国文化交流速度明显加快。国际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是有其存在必要的,因为这种文化交流使很多国家的文化隔绝状态不复存在,使外部社会的文化、社会以及生存状态得到处于文化封闭状态的人们的了解甚至理解。这样,通过国际传播了解到的外部社会就成为一个比照现实的参照物,能使人们更透彻地了解自身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改变,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着困境。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征之一,学校教育则是实现其传承、传播以及恢复、重建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目前,羌区传统音乐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教学目标缺失;民族特色课程资源不足;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以及羌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文章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就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进行了探讨,并就其融入当代社会的机制、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性、恢复和重建羌族文化生态的途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对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状况,作为不同层次职业学校传授专业技能的教师,面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受教育对象,积极探讨区别于传统教育方式,适应当前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研究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及竞技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竞技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将学校作为传承体育文化的主阵地之一,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创新,推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使学校体育文化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彝族毕摩传承是师徒式、非制度化的精英教育。在历史的进程中,毕摩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毕摩人才,使毕摩在彝族社会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延续。彝民族成员及其毕摩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传承方式,这与其毕摩文化传播语境、口传与书写的有机结合方式、口头声教的传统息息相关。毕摩独特的传承方式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来说是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职责.我国博物馆办馆策略走"学校路线"具有当然性和必然性.博物馆要采取多种措施落实"学校路线",使博物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对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传承的独有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对整个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体系中,传统文化都存在缺失的问题。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本文将从学校教育和社会传播层面出发,探讨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合,发挥新媒体的先进模式和技术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解决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学生应当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介,营造文化教育环境,改革教育评价标准。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作为育人的文化组织,与文化建设有着全方位的密切联系。关注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使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管理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水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性别文化既保留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又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为主要内容,并在相应的财产分配制度、劳作文化中,对女性的地位、权利和行为内容进行了定义。传统以来,家庭教育作为女性教育的主要方式,按照社会规定的传统性别角色内容来塑造女性。人们很容易忽视女性的学校教育需求,也感觉不到学校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性。同时,学校教育最初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水族社区时,也沿袭了当时汉族学校教育制度所蕴含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女性被长期拒于学校大门之外。传统性别文化是制约今天水族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瑜伽文化和太极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对瑜伽文化和太极文化在哲学思想、运动要领、教育功能和传播的现状进行比较,借鉴瑜伽成为世界健身养生时尚项目的经验,对以太极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传承太极的文化内涵需要转变方式,改变传承太极功夫为传播太极文化;加强太极学校教育和科学研究,使得太极在现在社会中更具有科学性;扩大太极的目标人群,开发不通套路的太极套路;开设太极俱乐部,提高太极在全民健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书籍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在当代面临着较为尴尬的传播阑境,其原因在于:狭窄单一的传播渠道导致古代散文至今只能在学术圈和学校教育中传播;大众消费主义带来的媒介化、功利化、跨边界特点导致古代散文的价值无法体现为社会“受欢迎程度”;古代散文强调思辨、反对直观,其远离现实的传播内容与传播载体致使自身被媒介社会边缘化;古代散文自相矛盾的传播功能和目的弱化了自身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观是我国居于统治、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是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预期的核心要素,将它融入我国学校教育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所必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是青年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的基本条件,它合乎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预期。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使我国面临三方面矛盾:价值多元及其诉求多样化冲击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危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消费主义文化消解我国文化安全意识。化解这些矛盾,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当今世界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基础部门,更应该注重文化的作用,尤其是道德文化的巨大作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才能为国家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职校作为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阵地,应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主要责任。职校的思政课作为向学生传播优秀思想的重要窗口,在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思政职业教育中文化建设的价值和途径,是当前职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体现出当地的民族特色,还较为清晰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悠久的,其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学校、社会等领域应当向青少年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青少年多接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的含义一改过去单纯的生物学意义 ,并正以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向着社会学意义广泛的外延 ,使各大学都特别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这样做的深层含义是能搭建更多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染和人格重塑的平台与载体 ,在把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义的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 ,用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的同时 ,也通过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参与、享受 ,自觉或自然地接受积极、健康的人文熏染和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9.
在彝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彝族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为主要内容,并在财产分配、劳作文化中反映了女性的地位、权利、行为等。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作为彝族女童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按照社会规定的传统性别角色来塑造女性。解放后,学校教育才在彝区兴盛起来,而接受完整学校教育的女童一直很少。传统性别文化制约着今天彝族女童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由于橡胶市场持续向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的经济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布朗族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也遭受了显著冲击:在传承方式上,传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寺庙教育让位于现代学校教育和市场以及新媒体教育。这样的变化,在拉近了布朗族与现代性关系的同时,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面临着被中断的挑战。为此,应努力发掘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布朗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使之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中,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增强布朗族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布朗族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