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科技伦理思想赵海琦(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所)亚里士多德的科技伦理思想,存在于他的伦理学著作中。其现存伦理学著作有三种:《尼各马科伦理学》、《欧代莫伦理学》、《大伦理学》。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史家,大多认为《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思...  相似文献   

2.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更好地调动起医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兴趣,必须突出《医学伦理学》的学科特色,知道《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因此,变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以“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来重塑师生关系,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组织以Webquest样式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最重要使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伦理和道德上的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道德观念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必须汲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决定了发展当代中国伦理学必须综合这三个路径。王泽应的《伦理学》、甘绍平的《伦理学的当代建构》和崔大华的《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作为能够综合中国伦理学发展三个路径积极成果的著作,应该引起伦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西方生态伦理观念评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生态伦理观念评议高懿德李文义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滥觞于法国学者施韦兹的《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1923年)和美国学者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1933年)。施韦兹和莱奥波尔德提出了两条基本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一,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代两种伦理学理论范型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羽 《学术论坛》2002,1(2):142-145
约翰·罗尔斯以其力作《正义论》使规范伦理学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使义务论伦理学范型再度复苏与张扬 ;阿拉斯戴尔·表金太尔的代表作《德性之后》和《谁之正义 ?何种合理性 ?》,从文化与哲学交融的视角对整个西方规范伦理学传统提出挑战。探究当代这两种有关伦理学代表的范型 ,对于我国伦理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恩格尔哈特的生命伦理学研究在思想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生命伦理学基础》提出了一个包容道德多元论的俗世生命伦理学的道德结构,旨在回答如何在道德上约束道德异乡人的问题。由于俗世生命伦理学面临内容和学理传统上的阐释性困难,他转向宗教的生命伦理学。这是第一个转向。而在《基督教生命伦理学基础》中,恩格尔哈特指出宗教哲学史上推论式理性的局限性,这引发他的生命伦理学的第二个转向,即转向皈依内心渴望上帝、具有思索性知识、践行苦行和礼仪的伦理体系的东正教。  相似文献   

7.
<正> 道德理想——有的文章称为理想人格或遭德理想模型——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严谨地研究这一范畴,对于我们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及道德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何谓道德理想?建国以来,许多理论工作者做了十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目前我国伦理学界较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编写,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简称《伦理学》)。这些探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范畴提供了可靠保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的经济伦理学说的主体价值,在于重视劳动力价值实现的公平性。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学应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劳动者智能经济价值化研究,开拓、深入《资本论》的经济伦理学说的主体价值认识论,以此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1963年,卢卡奇(1885—1971)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审美特性》。此后,他开始写作早在《审美特性》的序言中就作出预告的《伦理学》。在《伦理学》的正文写作以前,他先为它写一篇导言,以便首先为自己的《伦理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基础。谁知,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难以收拢和结束,到1968年,仅手稿就写下了近1000页。卢卡奇逝世以后整理发表出来,就是三大卷《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969年,卢卡奇觉得自己留存人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在诸多杂事缠身的情况下,开始为他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写一篇导论,即《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同样令人惊奇的是,仅仅这篇导论,又写了  相似文献   

10.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阎钢教授撰写的《政治伦理学要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一书,是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构建起具有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学体系,把我国的政治伦理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正> 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伦理学研究的。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读《伦理学原理》一书的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以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又在其著述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反对自由主义》、《纪念白求恩》、《吴玉章同志六十寿辰献词》、《给徐老的一封信》、《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集中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共产主义人生观、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以及动机与效果和功利主义等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丰富内容,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出了新的巨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把这种贡献按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12.
朱煜 《学术探索》2012,(1):22-25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从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开始,最后得出《伦理学》的最高概念自由。斯宾诺莎具体回答了什么是自由、怎样才能自由、自由的最高境界等问题,是人类自由思想的宝贵财富,但是斯宾诺莎只是部分地融入了自由主义传统,原因正在于他的自由思想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早两年即有人在倡导哲学研究的大视野,可一直未见到这样的东西。现在总算有了,这就是摆在我面前的《理论伦理学》(此书属“价值论与伦理学丛书”之一,为湖北大学江畅教授所作,洋洋洒洒40余万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理论》)。《理论》堪称伦理学的大视野,因为它不仅谈到了人性、人生、人的素质与作为,而且还谈到了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宇宙和谐。这就与我们熟悉的伦理学内容相去甚远。伦理研究自古时起,就是围绕善恶、应当不应当作文章,发展到后来,成了关于道德的学问。翻开任何一部伦理学著作或…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16日—20日,在长春召开第五次全国伦理学讨论会,有10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惟诚作了《建立符合国情的伦理道德体系》的报告;苏联莫斯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季塔连柯教授作了《当代道德一些理论问题》的报告,并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25周年纪念版序言中,将西蒙·克里奇利视为德里达之后解构主义伦理学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这并非没有缘由。伦理学关注道德、法律、责任和义务,这同解构主义的反传统势态显得格格不入。但克里奇利认为解构具有一种无所不在的必然性。伦理学并不在例外。由是观之,他的《哲学家死亡书》并不仅仅是调侃哲学的威权,而毋宁说是他解构主义伦理学的一次实践。针对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克里奇利提出一种强调即时即景的伦理经验的“他律伦理”,其中悲剧剧场是为一个典型情境。他的《无信仰者的信仰》,这样来看,一定程度亦可视为延续和彰显了解构批评伦理学转向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中回归保罗书信的倡议,最终是揭示了解构主义伦理学名可名,非常名的“谦卑”之道。  相似文献   

16.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既是环境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生态伦理学名著。本文探讨了《寂静的春天》在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它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所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释《论语》核心的伦理学思想,特别分析当中仁、礼、义等重要观念的意义,和对于道德动机、道德抉择和道德评价的理解,从而指出:我们实在能够以德性伦理学的进路,将《论语》重构为一套融贯清晰的伦理学理论。这理论不单跟西方现代伦理学有重要的差异,没有“反理论者”所质疑的抽象不能应用之弊,而且有其独到的胜场。  相似文献   

18.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2,33(6):160-160
王泽应编著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伦理学》于2012年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围绕着伦理道德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具有许多原创见解。第一章对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类型、伦理学的性质与基本问题以及伦理学的使命与任务作了简要说明;第二章对中国伦理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同学又是同行,几年前当我闻知张应杭君正埋头于《伦理学》教材的著述时,显得不太理解,毕竟国内已公开出版了太多的伦理学教材了。可当我拜读了他寄赠的《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后,便马上有写点什么的冲动。原因有二,一是觉得该书的确是作者精心探求学科新体系的一部力作;二是也觉得其中又不无可进一步商榷之处。 首先,我觉得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国内伦理学界探求学科体系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颇多新意。主要表现为:其一,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把认识论引进了伦理学,对道德上的“善”的探讨,始终立足于“真”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整个伦理学学  相似文献   

20.
罗思文、安乐哲合作翻译的《孝经》与以往传教士和汉学家的译作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于《孝经》的诠释突出了家庭的重要性;其次他们认为以“孝”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学不同于以个人主义、自主、理性、自由为基础的西方伦理学,可以被称做角色伦理学;另外他们在解读《孝经》时力图避免基督教化的倾向 他们在翻译时尽量尊重汉语“事件性”、“联系性”和“过程性”的特点,避免给《孝经》文本置入太多西方哲学或宗教意味的概念.他们的诠释和翻译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阐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