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是内在统一的。可是人们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释中,往往把辩证法视为外在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从而把辩证法变成脱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实例的总和"。因此,我们必须把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联系起来,认清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统一的实践基础,从实践论的观点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样就会形成动态的、活生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辩证法理论。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从古代哲学的存在论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论,体现了哲学发展的脉络,表明了哲学思维层次的深入和哲学思维水平的提高,代表人类哲学最高水平的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是对古代存在论和近代认识论的否定和超越,又是一种新的存在论和认识论统一。实践论是哲学以存在论为起点经否定之否定的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前者叫本体论问题,后者叫认识论问题,文章旨在将哲学基本问题同辩证法和认识论联系起来去重新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基本问题,并提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应当把思维反作用于存在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三个方面。这是因为,思维反作用于存在是思维与存在、精神对自然界之间的一种本质关系,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本质特征,而如何改造世界是时代对哲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作者还分析了其它的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三个方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1937年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两部重要著作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两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辩证法,又是认识论;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历史唯物主义。“两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两论”揭示了“实践”的“矛盾”本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升华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转换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两论”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论自觉,统一于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理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辩证法,传统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经验层面的常识思维理解辩证法,离开哲学基本问题、脱离思想内容、离开辩证法的批判本质理解辩证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辩证法,必须从概念层面的哲学思维、从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统一、从思维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理解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实践论>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从哲学视阈上看,<实践论>是相对注重"生活公式"的哲学;从哲学功能上看,<实践论>是注重"前导理念"的哲学;从哲学信念与使命上看,<实践论>是"为时立言"的哲学;从哲学发展方向上看,<实践论>关注"中国问题"的哲学.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真正了解<实践论>,就不能真正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也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认识论孙宝林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借以演进发展的基本课题。在哲学发展史上,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达到理性自觉的,恩格斯应是首推第一人。因为是他第一次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简论哲学真善美的研究对象及其逻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哲学之真研究的对象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包括本原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之善研究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目的论、实践论和创造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之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关系论、作用论和价值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史对真善美的研究重心基本上经历了从真到善,再从善到美的三个发展阶段;真、善、美是哲学体系中密不可分和处于不同层次的三大范畴,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量子信息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为科技哲学提供了本体的基本形态与整体关联的最优解释。文章从哲学的角度认为,量子信息认识论为量子信息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对微观实在本体的认识方向,反映了从微观粒子的整体表象走向构建性的关系实在认识,并阐述了从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主客体内在关联的认识过程。量子信息的这种从本体认识到整体认识的过程,为人类认知思维活动提供崭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基本问题贯穿整个哲学史 ,古代本体论哲学并没有自觉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近代认识论哲学由于自觉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因而使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完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并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二者真正的统一。只有历史地考察哲学基本问题 ,才能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整块钢铁”,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实践既是认识论范畴,首先是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二统一的中介。《实践论》把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分析认识运动的整过程,一方面科学论证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条件性等名论题,并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奠定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上辨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从辩证法的实质和内容上二也是一致的;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统一,具有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列宁《哲学笔记》的研读,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列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一、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 二、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三、认识必须遵循客观事物自身的辩证法;四、认识的辩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关键,在于从思维入手,从认识论的视觉出发。思维和存在在总体上是一种认识关系。其第一方面所回答的是关于思维认识的前提,第二方面所回答的则是思维的认知与否,它们分别回答了思维在认识中的两个方面。我们只有坚持哲学基本问题这两方面的统一,才能正确回答人类认识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哲学的本质与哲学基本问题是相互规定的。一切哲学的共同本质就是立足于现实存在永不停息地追寻作为事物最大共性、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超验存在。因而超验存在与现实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蕴含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它作为全部哲学史在逻辑上的反映,比思存关系问题抽象程度更高、内涵更稀薄。因而它不仅具有更广的涵容性和普适性,而且能在哲学基本问题中蕴含辩证法的内容,使本体论、方法论(逻辑学)和认识论有机地统一于哲学基本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17.
黄楠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楠森认为:求真是哲学的第一要务,本体论则是一切哲学的逻辑核心和哲学得以存在的根本的合理性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求真的哲学,它在哲学史上开辟了把哲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建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它的核心是客观存在论而不能简单地认作物质本体论,它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的观点而不是实践的观点。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论、认识论、人学与客观存在论的关系,不能用历史观、实践论、认识论和人学来否定客观存在论。黄楠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总体上体现了中国一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思想家在反思中把握到的时代。哲学、思维方式和生活三者之间内在相关。以反思的思维方式透视哲学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又呈现为本体论反思、认识论反思、逻辑学反思及实践论反思等思维方式的跃迁进程,交织着思维方式、知识形态的哲学和时代生活互动共变的内在关系。反思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哲学的本性,使人注重追寻生活的意义。确立反思的思维方式,是哲学与生活合理性变革的双重诉求。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开展的调查研究与创立的“实践论”哲学体系,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创造性贡献。这两者从学术分类看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调查研究成为“实践论”哲学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正是为了思考和解决调查研究中遭遇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开展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实践论”哲学体系;另一方面,这一哲学体系的创立,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化形态,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世界,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而使调查研究获得了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20.
道家哲学──一种教育哲学代金平从哲学角度看,道家关于道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核心,具有本体论的性质,而其它各部分,如认识论、辩证法,则是为认识道之本体服务的,它们之间是完全统一的.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它,同一内容的道家思想便立刻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