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高尔基首创了“人学”一词。“文学是人学”一语则是苏联人的研究著作中的提法,我国人转引时,误把它作为高尔基的原话。于是,“文学是人学”也就被视为一种“经典”了。“人学”作为“文学”的定义是否科学呢?我国学术界至今仍存在着分歧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作为定义,“文学是人学”是欠科学的。因为,研究人的学问学科繁多,不但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人,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如医学、生理卫生学、人类学以及人种志学,还有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也都是研究人的。文学不属于任何科学,只是文艺的一部分。高尔基从首创“人学”  相似文献   

2.
<正> 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这是多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种流行提法(以下简称“一部分”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理,也不是出自经典作家之口,更与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现状不尽一致,有必要加以讨论。(一) “一部分”提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的下列论述。1916年6月,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说:“民主运功的个别要求,包括自决在内,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而是世界一般民主主义(现在是一般社会主义)运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读了刘道良同志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见1980年《国内哲学动态》第三期),另一篇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见1980年《学术论坛》第三期,以下简称刘文)我觉得文中有许多提法不敢苟同,对此发表一些不同意见。以期把问题弄清楚。为了否定“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一提法,刘文列举了不少例子:庄稼与土地、水分、阳光等事物有联系,与轮船等没有联系;人的繁殖与人的性细胞结合有联系,同狗、  相似文献   

4.
一“文学是人学”,这一融会高尔基的文学观点的命题,曾在五十年代后期受到批判。经历三十余年,我们的文艺界对它逐渐形成了“共识”,已经表示认同,一致接受了。如果我们真的承认“文学是人学”,那么,就该顺理成章地承认“诗学是情学”。早在一九二五年一月,鲁迅写了一篇诗论,题目叫做《诗歌之敌》,开宗明义地指出:“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  相似文献   

5.
《晋阳学刊》1983年5期成立同志《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体系》一文中说:“王国维立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传统,融合西方的某些美学观点,创建独立一格的‘境界’说”。这一提法值得商榷。清光绪年间,江顺诒在其所辑《词学集成》一书卷七中,已先于王氏提出这一观  相似文献   

6.
除了大家熟知的显性话语资源,1980年代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还有三种潜在话语资源:胡风的文艺思想、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思想观念。1981年重印的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与胡风文艺思想有暗合的地方,而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无论整体思路还是具体观点都有与胡风文艺思想接近之处。西方存在主义思潮、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刘再复理解人的本质与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很大启发。中国“史传传统”的伦理学原则与儒家学者重视人的情感的哲学观念等传统因素,则通过李泽厚的哲学研究影响了刘再复等人。由于前两种资源的合法性在当时还存在很大争议,而倡导文学主体性的学者在文化立场上对传统多持批判态度,因此这三种话语资源在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中主要以潜在的方式存在,这显示了1980年代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的思想背景的复杂性及其理论内涵的丰富与驳杂。  相似文献   

7.
《人间词话》与《红楼梦评论》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开端,而且都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论形态的诗学文本。“红楼”痴情,“人间”寸心,同系于叩开中国现代诗学之门。这是《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共同意义和价值。《红楼梦评论》阐释的是一种新的文学观,而《人间词话》所演绎的则是一种新的鉴赏批评标准,这是二者诗学意义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籍贯问题,尽管《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以下称《高祖本纪》)有“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的记载,但至今诸家注说仍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笔者考究诸书,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如次。关于刘邦的籍贯,归纳起来有两说。一说:沛县人。见1980年版《辞海》。持此说者还有如下两种具体提法:(1)沛县丰邑人;(2)沛县丰乡人。其根据是将《史  相似文献   

9.
我们很同意蒋寅同志在《关于中国古代文章学理论体系》一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即:中国古代“没有形成文学理论体系,而只有文章学理论体系”(《文学遗产》1986年第6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有些学者,往往用现代流行的纯文学观点去观察、研究我国古代文论,结果常常是凿圆枘方,龃龉难通。比如说,《文心雕龙》明明是一部以一切形态的文章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学理论著作,有的同志却说它是“文学概论”一类的书。那么,书中大  相似文献   

10.
付琼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22-126
从刊刻数量、刊刻密度和刊刻机构来看,《文选》在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时期是一部十分流行的文学经典。它的流行主要不是源于学术驱动,而是源于文学驱动。《文选》流行的程度和文学教育作用的发挥与号称“《选》学中兴”的清代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如果考虑这一事实,清代以来所谓明代《文选》学衰落的定评,就显得失于稳妥。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元稹与薛涛的情爱关系,在元薛时代就已流传开来,元稹的好友白居易,以及李德裕、刘禹锡等人的诗歌中都涉及到这一点。三十年代的几部关于妇女的文学专著,如谭正壁的《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梁乙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谢无量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对此也都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高原教授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提法:“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见该书1983年版第7页)。目前,这种提法使用较普遍,例如,赵明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上海师范学院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问答》等书都是这样讲的。我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第一,这种提法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确实讲过,“马克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中国文学史上抒响甚远的作家有过许多精辟论析,对陶渊明的研究,便是适例。“用别一种看法”鲁迅根据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将统治阶级的文学分成廊庙文学和山林文学。他说:“中国文学从我看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 廊庙文学,这就是已经走进主人家中,非帮主人的忙,就帮主人的闲;与这相对的是(二) 山林文学。”(《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这是在中国文学史论中对纷繁如烟、浩淼似海的文学现象的第一次正  相似文献   

14.
《晋阳学刊》去年第1期刊登了吴大英同志《三权分立与反封建斗争》,作者在第二节介绍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主张三权分立的思想家时,把卢梭与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相提并论,认为“法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的政治观念比孟德斯鸠更前进了一步。”我觉得这里关于卢梭政治思想的提法有几点不妥,在此提出来与吴大英同志商榷。其一,卢梭并不主张分权。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嫉恶如仇。在许多著作中(如《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尔》等),他对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鉴赏理论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鉴赏理论建构的思考吴俊忠长期以来,文学鉴赏是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据笔者了解,迄今为止,除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过一本张炳隅的《文学鉴赏学》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过一本林文和主编的《文学鉴赏》之外,从理论上系统论述文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反腐保廉的若干问题——《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一书总论范英关于反腐保廉这一重大问题,我们曾在“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之五《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和之六《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两书中作过一些论述,现在出版的《反腐保廉与社会发展》一书,则是相对集中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年了。四十年来,《讲话》的根本精神在文艺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为大家所公认;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对《讲话》的意义的评价就有不同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就是这样。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五分法”,即“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提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整体概念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应该说,自由主义文学概念,如同“民主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七会主义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法西斯主义文学”一样,是一个从外部概括文学现象的提法,或者说是一个文学社会学概念。自由主义文学是针对中国现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色彩较浓、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所作的一种社会学概括,是对原有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学概括的一个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提这一概念并注…  相似文献   

19.
尚永亮 《云梦学刊》2003,24(1):126-128
回首上个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文学史料学的研究和建构却相对滞后,其间虽出版过潘树广的《中国文学史料学》(黄山书社,1992),徐有富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但这两本大著都是通论性质的,而具体涉及某一时期的文学史料学专著却未能见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九十年代中期,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编辑室和时任总编的傅璇琮倡议策划,拟编纂一套《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由傅任主编,邀约国内各有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头撰稿,以期尽快改变中国…  相似文献   

20.
1928年,高尔基在一次会议上把自己主要从事的工作称为“人学”。于是“文学即人学”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的看法。但百年来,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处境,与“人”相关的一些概念诸如人性、人情、人道主义、人类之爱等等,并不具有正当性或合法性。这是人性的“优雅”和“种”的危机的冲突。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学艺术规律性的要求,与人相关的诸多概念是无法回避的,于是在1957年前后,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大讨论展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