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首先概述了建国以来学术界关于文学语言特点的研究情况,包括文艺学、美学、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的各种提法,共20多种.然后,根据语言的艺术功能和美学功能,集中论述了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多样性、含蓄性,独创性等特点,并将相同、相近的术语合并,认为新文风的“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是各种语体共同的要求,因此不宜作为文学语言的特点来看.  相似文献   

2.
诉讼证明标准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案件提出的事实命题或所作的事实陈述是否“事实”或“真实”,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命题或陈述关涉自然意义的事实内容须具有客观实在性,即是“客观真实”的;二是命题或陈述关涉社会意义的事实内容须具有法律正当性,即是“主观真实”的。“客观真实”在法律上有一评价标准,依经验实证的证明形式来证明,此法律标准就是诉讼证明的盖然性标准;而“主观真实”须在公正程序保障下,通过对话与沟通来达成,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法律价值判断上的“共识事实”。因此,诉讼证明的标准必定是“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3.
高玉 《学术月刊》2022,(5):141-1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越来越偏离文学语言,主要表现为网络语言、“符号化”的翻译词、口语和方言词语大量进入现代汉语,再加上不正确地复活已经废弃的文言词语,现代汉语品质明显下降。现代汉语应该重回文学语言的传统和标准,应该规范化,重回胡适“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双向运动。语言学研究和词典编纂都应该以文学作品为语料和语库。词典编纂不能“见词就录”,而应该让那些低俗的、粗鄙的词语自生自灭。现代汉语的纯洁与健康需要所有写作者的自觉维护与遵守,也是语言学家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杨惟钦 《学术探索》2014,(11):71-76
在违约责任中,“完全赔偿原则”支配下的损害赔偿是主要的救济规则,但“完全赔偿原则”并非意味着一切损失皆得赔偿。为此,比较法上主要存在“可预见性规则”“因果关系规则”“直接性规则”等限制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则。我国应坚持“可预见性规则”作为损害赔偿范围限制的规则,并进一步确定该规则中的主体标准选择问题、主观过错性问题、预见内容问题。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历来被称为“白话之正宗”、“白话文学的典范”。它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才比较科学呢?用对非文学语言的要求作为评论文学语言的标准,会忽略后者的特点;把语言的形式和它所反映的内容混淆  相似文献   

6.
试论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 ,在语言上有不可忽略的新的变化。本文从网络写作的特殊风格出发 ,提出“网络语言”这一概念 ,从语言学的范畴分析网络文学语言的三个特点 :文字与数学符号组合 ,语言简洁幽默 ;超文本链接与互动书写并用 ,语言纵横伸展 ;多种艺术材料组合 ,语言文字为主。  相似文献   

7.
应用语言学(Appiled linguistics) 这一术语,是波兰著名语言学家库尔德内(J·Courtcnay)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他明确指出,应用语言学是运用语言学知识来解决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各种问题.本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语言以数理逻辑为研究方法,产生了数理语言学.随着数理语言学在通讯技术和计算技术中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现代语言学的范围越来越广,英国“功能学派”哈里迪  相似文献   

8.
《河北学刊》1983年第二期发表李振伦同志《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一文,认为列宁没有否定主观真理的存在,只批判了否认客观真理存在的主观主义路线。列宁对主观真理是什么态度呢?首先,他曾对黑格尔的主观真理作了批判地改造。黑格尔把真理看作是认识和对象的符合,但认为:“对象的真实性在于对象符合思维,不在于思维符合对象。”(《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第21页)列宁指出:应把“观念”读作“人的认识”或真理,“概念和事物的一致不是主观的”,认识和真理“是概念和客现性的一致(符合)。”(《列宁  相似文献   

9.
鲁小俊 《天府新论》2007,(4):128-130
循环的天命观奠定了《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认可天命,《三国演义》也就笼罩在悲剧氛围之中:人的努力和奋斗无法改变天命;道德和正义改变不了天命;“主观”的情感倾向与“客观”的天命之间存在着悖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语料考察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为理论工具对“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起去”的消隐现象与“起来”的概念包容性相关;“起来”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而“起去”没有获得主观性表达功能因而走向消隐。  相似文献   

11.
张瑜 《理论界》2008,(7):119-12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按真假标准,从语言描述、反映外部对象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语言的指称问题,由此得出文学语言是非指称性或“伪指称”的结论,从而贬低了文学的合法性地位。本文采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指称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和思路,指出语言的指称问题实质是语言创造性问题,从这个意义说,文学语言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性的一种用法,从而改变人们对文学合法性地位认识,重新思考和评价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言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义项。其一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也就是规范化了的书面语。它的外延远远地超出了文学范围,包括科学论著、政府文件、总结报告等等,都可被认定为文学语言(literary language)。另一义项是文学作品的语言。它仅仅限定在文学范围之内,是文学文体学(literaryStylistics)研究的对象。本文所说的文学语言(Poetic Language)就是指后者。文学语言之所以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就是因为它有自身的特殊性,但这决不意味着它与口语、书面语割断了一切联系,倘若  相似文献   

13.
“言意之辨”在哲学层面肯定了“象”的表意功能.受此思潮影响,在文艺实践中,“象”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演变,图像符号创造“象”的方式也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力求以自然物象、内心意象为摹写的对象而表现主观情意,文学语言在摹写物象、心象中借鉴图像符号的造“象”方式,出现了创作实践中语言符号对图像符合的参照;同时,图像符号也在创作中模仿文学语言的表现模式,语图符号越过传统表现的界线,形成了在语图一体、语图分体、语图合体等多种关系文本中的会通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语法”一词一般指规范语法,限于语言学范围;其实还有历史语法、比较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等,还可以有“错误语法”;而且“语法”、“句法”也不限于讲语言现象,可以涉及思想模式及类似语法的结构关系。本文拟对语言及思想中的一种现象试作探索,姑称之为“歧义语法”小引,并不是专论语言学问题。 端一碗饭放在一个小娃娃面前,问她这是什么。她说:“碗”这不错。她说:“  相似文献   

15.
读了李振伦同志在《河北学刊》1983年第2期发表的《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以下称《李文》),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是我们认为,该文提出的许多重大观点不仅不能达到他所愿望的“澄清长期围绕真理讨论所出现的众多分歧”和“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反而会将人们引向他途,所以在此同李振伦同志商榷。 一 从五十年代起,我国哲学界就围绕着什么是真理(包括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对于真理的“普遍”(《李文》的用语)看法是:真理是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致的认识;或者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简单地说,真理就是人的正确认识。同《李文》相反,我们认为这个“普遍”的看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因而包括所谓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就都既不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自身,也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带有人们的主观形式,也有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其次,真理作为认识,当然只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而不是错误的认识或错误的反映。既然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属于主观的范围,因此人们有时称其为“主观真理”。譬如,马克思就讲过“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的欧化发展,从晚清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转移的倾向,不断为文学所捕获、赋形,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我们不应绝对以“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应在相当的程度上以“既有传统白话”到“现代白话”的现实嬗变来展开对五四文学语言的描绘,在其中关键的驱动力就是“欧化”.“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凸现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所能达到的精神领域、灵魂探索和诗性空间,展示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超越一般书面语变革所达到的话语力量,进而集中彰显了“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及对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肖莉 《北方论丛》2015,(5):57-62
新世纪以来,“80后”小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语言学—文艺美学双重视域下的“80”后小说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这是对传统美学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对文学语言的独特贡献。本文选取“80后”作家代表性作品,探讨“80后”小说语言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孙犁的文学语言观,是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之一,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管窥其文学语言观念所蕴含的现代性维度,是孙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孙犁对文学语言与思想内容,文学语言与作家气质、个性之间的本质关联的认知和理解,都具有较强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含混”(Ambiguity)是新批评派推出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有译作“歧义”或“膝胧”的,相对而言,“含混”更近原意。从整体上看,新批评派是以形式研究为宗旨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忽视文学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经验性.无视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等等,但也正是他们将文学语言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中,尤以燕卜荪为代表。燕卜荪认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含混性,是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的明显标志。一个字往往便是一个“生命的细节”,起着协调各种文字与意义关系的作用。文学语言往往是在多义中显示出含混,或在含…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客观真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全局。列宁说:“认为我们的痞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9页)。最近几年,有些同志发表文章,提出“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物质和客观真理互为形式互为内容”;“客观真理”“构成高度统一又无限多样的自然界”。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一 “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这种说法,搞乱了真理存在的范围和形态。客观真理也好,主观真理也好,研究二者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真理,它是什么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8页)思格斯说:“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125页)。列宁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34页)。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是指人的“思维的真理”。它是人“认识的产物”,思维“提供”出来的,属于人的主观领域。离开人的思维,就无所谓真理。人是通过头脑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