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手机媒体是一种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人际大众传播"。本文认为,作为"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成员,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广泛参与,优化了传播过程,弥补了以往大众传播的缺陷,同时也打破了主流媒体原有的传播思路与格局,对主流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与大背景的文化转向相一致,在传统新闻媒体数字化转型以及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的新型传播语境下,种种迹象表明:新闻传播发生了图像化转向。新闻传播的图像化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话语建构方式以及传播的观念、形态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手机是作为人际语音通讯工具而诞生的,但由于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它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媒体的特征。结合国内外数据和案例,梳理出目前手机媒体的应用状况,并对其传播特征和发展前景进行初步的分析。从媒体内容上看,手机应用主要包括手机小说、手机新闻、手机电视和手机学习等几类。手机是互联网的延伸,因此手机同样具有数字化、互动性和多媒体性。但手机又是一个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要求其传播的信息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以满足随时、随地的互动要求。随着3G手机的普及,手机媒体的功能将更加强大。手机有望成为继第四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成为新一轮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相似文献   

4.
手机媒体作为音乐传播的一个新途径,如今不再仅仅应用于生活中人际通讯,还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在这个文化快餐化的时代里,手机多功能的整合无疑为音乐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手机在传播与接受方面的随意性与个性化特点,使之与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具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面对互联网SNS构建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SNS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本文从SNS人际传播的特征入手,分析了SNS人际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问题隐忧,并提出SNS网络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手机所表达的永恒联系包括了自主联系的辩证法,永恒联系和控制并存着,环境回应与反实践和反技术关联.无论是从传播技术发展史还是其所发挥的人际传播效能来说,手机都可以被称为是一种完美的技术,但任何完美的一面的背面都是一个罪行,革命性意义与摧毁性力量的张力同步增长.本文对完美及其完美的罪行作了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7.
人际传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相遇>一书中,人际传播是"我与你"相遇、相知与相交的过程.该书通过对关系理论、传播能力理论和对话理论等人际传播重要研究层面的理论探索,在东方经典与西方的理论比较研究中,引导人们自觉、客观地反思人际传播的全部意义,体现了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自觉,表达了人们对于人际传播神性境界的一种文化追求和理想期盼.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者能力塑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互联网和手机等交互方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媒体的特征,它们与生俱来的多元参与性不仅激励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行为,同时颠覆了两者原来意义上的角色定位,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也对传播从业者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行为特点进行剖析,并以新的传播模式为核心,塑造新传播能力构成系统,厘清系统诸要素的层次关系,提出了学院媒介教学理论体系的调整方向,对于充分利用技术进步为传播领域提供的机遇,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获得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手机上网的主要群体,他们用手机上网和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使手机不仅具有人际传播功能而且具有大众传播功能。如果思政工作应对不力,手机上网将会诱发和助长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爆发。结合调查数据探讨了手机如何变革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环境,阐明研判校园网络舆情应遵循的原则,指出了应避免的误区,提出了从队伍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引...  相似文献   

10.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设备网络终端,已成为各种思潮和各种利益诉求的平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阵地。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消费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把手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阵地,主动占领这一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阵地,运用手机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以对南丁坂村农民手机使用行为的调查为基础,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方法,从使用习惯、使用动机、使用期待等方面考察生存在村落生态中的农民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而发现,一方面手机的使用拓展了农民以"己"为中心的地缘、血缘关系,既增加了自身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又使得乡村社会的内部与外部互动更加密切和频繁,有助于乡村生态网络的整合与稳定;另一方面,手机的使用所带来的大量异质信息促使农民重新审视和建构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合,以及人们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PDA、MID等)的大量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给电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也为移动增值业务创造了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即“终端+服务”一体化商业模式、“软件服务化”商业模式、广告商业模式、电信与广电双网运营商业模式、FON类商业模式、传统移动增值商业模式等六类。  相似文献   

14.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日益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新型文体。与手机中文短信一样,手机英文短信呈现出独特的语体特征:短小精练、通俗形象,幽默风趣、轻松诙谐,委婉含蓄、抒情浪漫,等等。多种修辞法的运用是促成这些语体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电信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出现了网络广播、手机报纸、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新兴传媒载体,使新闻传播的过程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众及受众反馈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提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期待意识逐渐消解中的受众已被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所包围。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让手机媒体迅速成长,并呈现出信息接受个性化、传递精准化、交互即时化、沟通互动化等特征,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并为其开辟新的教育平台提供了可能。而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占领教育平台的新阵地,必须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创新建设,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建设,加强手机媒体平台的监督引导工作,提高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以手机短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手段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学会利用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使之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手机短信的传播方式不同于大众传播方式,它呈现出一种二律悖反性。短信传播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更自由,但同时又扩大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短信使人际交往的机会和频率不断增多,但是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手机新媒体的功能承载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媒体,手机在传播方式上取代了传统的直线型传播模式,使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不再清晰;在传播空间上,它实现了移动状态下的传播,使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不复存在;在媒介功能上,它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功能于一身,满足了语音、文本、视觉等多方面的需求。手机承载着社会意义,象征着身份、时尚,对使用者心理、交流习惯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将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