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
张艺谋电影具有执着的民俗情结,民俗元素已成为张氏影片鲜明的艺术符号.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极具民间身份的主人公形象,背景化、仪式化的民俗,濒临失传的工艺及技巧.独特的“张氏民俗”为张艺谋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心理学派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学说,以张艺谋早期创作的五部电影为对象,结合其后期作品,立足女性情结、男性情结及童年情结三个维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造型特征,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中艺术情结的成因,认为张艺谋早期缺失性体验对其艺术创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李政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80-82
晚唐是个特殊的时代,大多数诗歌为感伤之作,杜荀鹤的诗亦不例外,悲苦凄凉之声似乎尤为明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个人经历,使诗人对佛教的“苦谛”、“空无”、“性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使杜诗多了一层佛性禅心。挖掘杜诗的佛禅元素并分析诗人这种佛禅情结的原因,对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杜诗甚至晚唐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2)
中国当代文学中针对"西部"题材的文学创作虽然很多,但仅仅是由于题材特征的原因并不足以形成具有西部情结的文学。因为西部情结的形成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就是以"西部情结"为情感的,然而在接下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两个阶段中,西部情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个变化的过程,值得人们研究的是体现于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转变,而这些"转变"必然要涉及到针对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5.
两汉文人的屈原情结乃是其心路历程的指示器,借助于它不难看出两汉文人的心路历程主要经历了三大转关。第一次转关发生在武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前期的良禽择木、轻于去就转向西汉中期的别无他择、倾心事主。第二次转关发生在元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中期的别无他择、倾心事主转向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第三次转关发生在安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转向东汉后期的积极干预、舍身匡救。 相似文献
6.
张玉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53-57
张艺谋电影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大成绩,成就了自己的电影神话。但是他的电影在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窠臼,难以突破自我,实现超越。诸如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电影的影像造型都逐渐远离曾经倚重的文学,并且呈现出两种极端化倾向:过分突出的影像风格,过于浓重的形式主义;逐渐匮乏的文学气质,逐步缺失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7.
张玉霞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3-57
张艺谋电影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大成绩,成就了自己的电影神话。但是他的电影在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窠臼,难以突破自我,实现超越。诸如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电影的影像造型都逐渐远离曾经倚重的文学,并且呈现出两种极端化倾向:过分突出的影像风格,过于浓重的形式主义;逐渐匮乏的文学气质,逐步缺失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的影片曾经一度走出一条充满人性探索的艺术之路。在其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呈现出了对人性的拯救、迷茫、失望的交替出现和矛盾统一的态势。在拯救与失望中,张艺谋的诸多影片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关注着人的生存困境,展示了人性与礼法、金钱、城市、政治等种种环境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统一。张艺谋在人性方面的探索是不断改变的。在这种变化和发展中,可以粗略寻见张艺谋电影的发展脉络,更或是中国电影20年来成长的某些足迹。 相似文献
9.
论张艺谋电影人物形象的象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少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4):34-37
张艺谋在不同的电影作品中 ,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格 ,塑造了不同身份但性格相似或相近的人物形象 ,使人物形象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张艺谋电影作品中人物名字、人物关系、人物组合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几乎都是用一个家庭、家族的生活去揭示人物的生活状态、生命状态 ,挖掘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张艺谋电影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明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5):104-107
文章从叙事主题和叙事线索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叙事方式.认为,张艺谋在叙事主题的追求上是游移不定的,其所呈现的三个阶段,契合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从叙事线索看,张艺谋大多是以一个故事、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显示出结构的单一.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导演艺术风格之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王怀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118-120
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电影界力求创新的一位导演,一部部颇具影响力的影片确证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试就电影的语言艺术,探析张艺谋在创作中运用象征、夸张、对比等具体修辞手段实现创新而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少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51-53
张艺谋电影作品具有人物群体身份的民间性,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体现着典型的民间色彩,故事中民俗元素得到极致的渲染和全方位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苏壮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5):80-82
从电影《红高粱》至今,学术界对张艺谋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涉及面非常广范。张艺谋电影一个至关重要的独特之处,就是他的影片视觉艺术的成功运用。将张艺谋的构图艺术称为有韵味的抹泥,是对其电影艺术探讨的独特体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3):48-53
电影评论有三种基本的类型:一般影评、专业影评和深度影评。深度影评一般讨论影片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围绕张艺谋、陈凯歌影片出现的深度影评(以发表在《文艺研究》和《当代电影》上的三篇文章为例)忽略了“代沟”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断裂,因而未对这些影片的社会文化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论张艺谋电影的寓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少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2):42-44
张艺谋电影作品讲述的年代向后移 ,并进而用一种虚伪的凝重感造成时间的停滞 ;他在影片的空间上 ,书写着一个抽象的、隐喻的“中国” ;文本结构呈现零散性 ,造成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 ;常常制造寓言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16.
张明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5):93-96
张艺谋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界最擅长造型的导演 ,他的影片在环境造型、人物造型、景物造型、生活细节上都别具一格 ,从而建立了他在中国电影界一流导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舒琼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47-49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作品乡土情结浓厚,忠实反映了商州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代表作《秦腔》艺术性地展示了城市化背景下的商州农村,通过对清风街这个小村镇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的困惑与眷恋,表达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寻找生命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秦腔》用细密朴实的叙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乡村的本真生活情境,试图对当今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与迷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8.
王明娥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3-75
分析指出,自卑情结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卑是人类的正常情感,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远大前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皮普、郝薇仙和马格韦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并且选择了不同的超越自卑方式。这些不当的超越自卑方式是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才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91-95
蒲松龄具有强烈的谐隐情结,这从《聊斋志异》中即可看出。《聊斋志异》通过以下手法来酝酿其谐隐趣味:戏拟经典与公文、谐音双关、背谬性对比、夸饰、戏用典故、矛盾法、夫妻间闺中隐语、人物命名、析字法及作者把自己和朋友写入小说等。《聊斋志异》之所以具有浓厚的谐隐色彩,一是因为蒲松龄继承了唐代传奇的谐隐传统,二是因为他本人具有追求谐隐趣味的内在审美趋向。同时,寓教于乐的创作意识及民间文化对他的浸染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0.
李盛龙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136-138
十七年乡村电影在展示乡村生活和农民形象时,表现出热爱乡村,由城市回归乡村以及乡村是乐园等形态趣向兼容杂陈的乡村情结。此乡村情结主要源于当时主导话语认同的构筑与创作者田园理想的诗意想像,前者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乡村真实,后者寄寓了创作者在现实世界找寻和想望人生诗意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