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信任危机问题。人们对其"信任"之余,也逐渐产生了"怀疑"。由此,试分析网络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信任危机与社会安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对中国的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从经济方面来说,它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和经济秩序的紊乱;从政治方面来说,它削弱党和国家的政治领导,损害行政效能;从社会方面来说,它破坏社会团结,增加社会风险,阻碍社会发展。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信任危机的严重危害,采取长期、中期、近期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政策,标本兼治,消除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传播迅捷、范围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形象、诚信水平状况日益凸显,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级政府的信任危机已经引起公众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一个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从分析政府信任的构建和政府的合法性内涵入手,指出政府信任危机表现为政府决策权力缺乏约束、某些地方政府职权滥用、部分政府公务员形象败坏和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提出依据公共事务分类,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有限型、透明型和法治型的信任政府是解决各级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传喜  李海云 《南都学坛》2012,32(5):102-108
信任危机已经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病,弥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结构、制度等方面的变迁,可以从性质上将信任危机划分为体制性信任危机、阶层性信任危机、失范性信任危机、逐利性信任危机、地缘性信任危机和差序性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给社会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我们也迎来了必须要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刻"。要恢复信任,必须从三个维度进行重构,即必须要守住个人的底线、政府的底线和社会的底线。"守住底线"是一句无奈的呐喊,但是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建设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信任危机因利而起,也必将因利而终,这是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被人们誉为知识经济时代、生命科学时代、纳米时代、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等等。但无论是哪种称谓,科学技术都占据着核心的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在尽情展现它的光辉灿烂和无穷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威胁。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伦理问题和困惑,引起人们的深思及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6.
"风险社会"理论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在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社会情景致使社会信任结构体系断裂,产生了社会信任的非社会化、私人化和非理性化等危机。这种由社会风险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可以通过强化信任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宣扬共同价值观重建社会信任文化,同时加强信任制度建设和构建"第三方"信任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任危机,促进人们形成普遍信任的心态,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被人们誉为知识经济时代、生命科学时代、纳米时代、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等等。但无论是哪种称谓,科学技术都占据着核心的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在尽情展现它的光辉灿烂和无穷魅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威胁。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伦理问题和困惑,引起人们的深思及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消失弥散了信任基础,人对自身存在产生了危机,加上制度的缺失和制度性承诺的乏力,人们在转型变革的背景下,感受到了信任危机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纵观现代史,人们把当时对社会最具影响的科学发明作为标志,将它划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和信息时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学发现和发展震撼着社会并迅速成为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是这些发现和发明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并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今天,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更为巨大,它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每个人自身的生活。然而,它却远离人们的常识,单凭经验和直觉,难以准确理解今天的科学和它所引起的变化,人们难以从自身的经历和知识背景中判断它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今天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孕育、推动着创造性思维(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创造性思维客体发生重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工业革命)融合的总称[1]。它以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为前提,并“创造着新的技术群、产业群,改变着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劳动组织结构”,“它不仅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生活的发展,也还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形态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的性质和特征,促进人们创造性思维产生、形成和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社会的一系…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任危机与电子商务的伦理文化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 ,电子商务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网络信任危机。网络信任危机的本质是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网络信任危机呼吁 ,发展电子商务不仅要重视电子商务硬件的建设 ,而且要重视以信任为核心的伦理文化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2.
网络购物的伦理环境与网络信任危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网络购物伦理环境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网络信任危机。网络信任危机实质上就是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网络信任危机呼吁,发展网络购物不仅要重视电子商务硬件的建设,而且更要重视以信任为核心的伦理文化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奥运会田径运动的发展与繁荣,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置疑。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科技与现代田径运动的关系,使人们正确对待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既是知识的生产 ,又是精神的创造 ,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类的价值观念。随着时代前进、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不断加快 ,人们的价值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历史相联系的 ,它必将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新技术革命正以它独有的特征,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以不同的信号快速地向人们显示着它的到来,并且以难以相信的速度接近和冲击着所有的企业。对企业未来的活动路径、活动方式、发展前途和命运产生不可塑转的影响。在这场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面前,企业能否作及时的适应性的调整,能否驾驭这场风暴而顺利地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新科学技术给企业的压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所给予企业的压力,已愈来愈清楚地被人们所意识,所感知。这种压力是以新科学技术的快增生、快分裂、高渗透、高聚合、快扩散为特征,对传统科学技术系统的全部要素的结构加以改变,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以新的技术要素为主,组成新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论科技伦理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社会对人们生活发生重要影响的,当首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和成份,改变着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同时它也渗透到教育、文化、社会和自然关系等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它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巨大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可能给人带来控制不了的破坏整个人类生存基础的严重后果。这使伴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伦理问题又成为人们选择何种生活的基础.因为人类的明天取决于人们作出什么…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现已得到我国理论界的一致认同,并成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但对作为科学技术一个分支的社会科学技术是否具有生产力功能,人们的回答却远没有达成共识.在多数书刊中,社会科学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力量,它只能通过上层建筑来维系或改造社会组织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则无力参与,它不能象自然科学技术那样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化为具大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信任危机,其已影响到社会和谐乃至社会发展。借助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出现的原因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网络、规范和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社会网络及社会规范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发生。基于此,可通过拓展社会网络、构筑社会规范、倡导普遍信任等来培育社会资本,以化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 ,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更新、道德的进步、思维方式的转变 ,最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科学技术由于自身的价值负载性和不当的社会运用 ,造成了它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0.
儒家诚信观念与网络信任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网络社会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儒家传统的诚信观念倡导人们诚实守信、真实不欺,网络社会同样需要儒家的诚信意识。诚信是网络社会的生存之基,只有遵从诚信原则,增强自律意识,才能确保网络社会的净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