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池田大作每年发表"和平倡言",其一以贯之的思索脉络始终以"人"的"精神"、"人类"的和平、时代精神、世界精神、地球文明为主题。他关心的是人,是生命,是人的精神,是人类的共生,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文化,是"地球文明"。池田思想的构成及其表述多以对话展开而不断创造,多为开放、流动的思想表述文本。但通过"和平倡言",池田以彻底自我省察,遍历哲学思想,以宗教思想家睿智的思索,建构了他和平思想的体系,"和平倡言"文本就是池田和平思想最充实完整的具现。  相似文献   

2.
宋代外交以失败而著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时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高涨"。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他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对敌人以诚相待;求和,要"屈己",要坚定不移,要不惜一切代价。其投降主义思想来源,主要是在强敌面前,完全丧失了奋争精神;极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高宗的投降思想,为巩固个人地位,不惜放弃国家利益;以"保全东南"为幌子,实为苟且存活。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对南宋后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史学中蕴涵着核心精神,可谓史学的灵魂,在不同学者那里或是"历史哲学",或作"史学观念",也称"史学思想",抑为"史学理论"。20世纪以来西方的史学理论,有着从注重历史的自然之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思想中内存着对日本文化的长期体验和深刻认识。日本的"生活之艺术",构成了这一思想形成的感性土壤和现实印证,成为他反观中国文化,思考中国文化和改造人的精神的参照和借镜,为他倡导"生活之艺术"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生命精神的根源上建立人文根基的"哲学突破"。此"哲学突破"在孔子自己称为"道",亦称为"仁",深层内涵为《论语》中的"性与天道"问题,其内容包含有形上学本体意义,由此开出了融合生命、家庭、社会和天道的儒家之道。孔子之前的儒家文化特质以"礼乐"为核心,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特质则转为以"仁义"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资本主义城市扩展产生了城市现实的"物化"以及人格的"异化",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虽能动摇城市的政治-经济宏大结构,却无法在根本上实现城市日常生活微观结构的革命,安顿人的精神。与之相比,发生在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城市英雄主义",则为城市个体在"物化"现实中重构现实、安顿自我开辟了一条审美重构之路。城市英雄主义是19世纪拿破仑精神的革命遗留,科学主义、凡俗世界与历史真实,是其对抗"物化"现实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前,陈一呜是学校里大名鼎鼎的"混世魔王",喜欢跟老师唱反调,而被"开罚单"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饭"。临近毕业那年到校外实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职场人,开始了成长的蜕变:学习岗位知识和职场礼仪、进行自我批评、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以弥补自身不足。毕业后,他进入一家金融公司当业务员,现在正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8.
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分思想是荀子的创新。分思想不仅是荀子礼学研究的主线,也是荀子思想的经脉。从"天人之分"到"性伪之分"、"礼之分",是破与立的逻辑发展过程,是"由分而一"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分"的最终目的就是"合","天人之分"、"天人相谐"、"天人合一",这就是荀子分思想的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9.
朱熹己丑之悟完成思想突破,认为性体情用、心主性情,强调持敬涵养之功;相应在文学思想中,认为文道一源,心主文道,强调心的无私湛然,使道发为文的过程不受遮蔽和阻碍。在文学批评中,朱熹关注"说"而无视"写",提倡"恰到好处",反对"矜豪谲诡",排斥"自家意思",忽略作者的个性化和文风的多样性,这是其理学思想和心性论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勇"是儒家"三达德"之一,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子路和子夏同为孔门高徒,然而他们身上的"勇"却各具特色,子路所表现的是一种"侠义之勇",而子夏所展现的是一种"仁知之勇"。通过比较两人"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清儒家之"勇"的内涵,分清生活中的"小勇"和"大勇",发扬儒家之"勇"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的"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其原因应该在于禅道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相近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王维表现出的是牧歌式的适意,芭蕉流露出的是苦寒之色。尽管如此,他们在执着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终究是形成了相似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魏燮均以一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诗书"语言",醒豁开启着自身的内心感受。他立足自我"寄情其中",强调自身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祁向,自觉或不自觉地祭起了"地域性"文化诉说的旗幡。  相似文献   

13.
文化即"以文化人",它是人的本质属性,对个人、民族以及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意义。文化自觉是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是对文化的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化人",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觉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两篇演讲的内容,认为韦伯对待学术和政治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学术上,韦伯坚持的是"科学精神",力求价值无涉;在政治上,韦伯坚持价值关怀,主张激情的政治精神。在对待不同侧面的职业上,韦伯希望兼顾"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梁启超对待职业的"敬"和"乐"的态度与韦伯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服装作为人体的外包装,不仅具有御寒、避害等功能,而且具有自我表达的功能。国内外有关服装与自我概念的研究发现,服装的展现是自我概念形成的社会化过程,服装是人们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重要载体,是联系"自我"与社会的纽带和"媒介",服装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自我影响了服装外观在社会情境中的呈现。国内的...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广博深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念,其"虚无"思想、"无为"思想、"不争"思想对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虚无"思想表明心灵若处于空明寂寥的状态,则可以接受和拥抱一切感受和体验。咨询师只有虚化于己才能将来访者涵容于心中而无所障碍,来访者只有打破心灵的窠臼才能处于自性任然的状态。"无为"思想传达出轻柔的干预则会达致"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咨询师只有不去人为干预生命的自我发展进程,才能引导来访者进入自我洞见和知晓。"不争"思想暗示咨询师只有"不居功",来访者才会"是以不去"。当来访者的真知灼见浮现之时,即为咨询师功遂身退之时。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不甘处岛国之境",推行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海外扩张政策。青年时期的荒尾精承袭"征韩侵华"思想,提出"兴亚主义"与"宇内统一论",竭力为日本政府的海外扩张政策张目。潜入中国后,荒尾精在湖北汉口设立乐善堂,大量招募日本"志士"与浪人从事情报搜集与经济渗透活动。汉口乐善堂的建立与发展得到了日本军政商界的支持,使之成为盘踞华中地区的日本间谍核心机构。荒尾精的思想与言行是明治时期日本对华认识和政策的一个侧面,其"兴亚主义"和"宇内统一论"思想在当时日本具有一定影响力,但质而言之,不能改变其侵略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规约下,师生关系丧失其深层意义,沦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工具性存在。对话哲学为师生关系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师生关系的本质诉求就是对话中的精神相遇,教师的行动策略则是形成"对话"意识,共享"平等的权威",创设师生对话的"边缘领域"。  相似文献   

19.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20.
韩愈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尊为"文宗",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格品性、思想文章、立身行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上,"道济天下之溺",在佛老盛行的中唐,举起儒学复兴的大旗,建立道统;人格上,"忠犯人主之怒",勇于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情操上,"勇夺三军之帅",忠君爱国,致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