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果放在十年以前,大概不会有人想到,作为一家普通高校的学报,《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会成为中国现当代诗学研究的一方重镇。然而,仅仅是短短数年的开拓与坚持,《江汉大学学报》却已然成为海内外众多优秀的现当代诗歌研究者的集结地,从中不难想象该学报主持者眼光的敏锐及其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韩国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视角,在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通过诗歌认识当时的政治指向并判断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主要还是韩中学者共同交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视角。韩方学者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视角上存在着根本差异,或将作品本身同现实割裂开来,视作独立的个体,或试图实证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或全盘收容西方在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时的方法论。而这些研究视角又都受到资料匮乏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中国新诗研究和批评的现状一直备受学界的物议。作为一种诗歌实践,中国现当诗歌其实是一个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学史问题的大矿源,但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却又极其滞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当代诗歌的研究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平台。许多刊物,也断续发表一些新诗研究文章,但不成规模,缺少持续的关注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中国儿童诗歌呈百花齐发之势,虽是"小儿一样的文章",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文化视角下研究诗歌翻译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现当代中国儿童诗歌中存在诸多文化禁忌、文化缺失、文化移入和文化误读等现象,因此考察译者在翻译实践对"归化"或"异化"策略的抉择及对直译、意译、释译、音译等方法的选择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关于新诗和旧诗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诗歌理论。归纳这些诗论对我国现当代新诗与旧诗园地的深远影响,从中找出某些可取的经验或规律性的东西来,以利于发扬民族传统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这是毛泽东诗词研究者面临的一个有益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重庆诗歌访谈》是近年来重庆诗歌研究收获的颇具代表性的史料性著述,通过围绕诗人自身创作总结、诗歌历史与现状、诗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三大重点话题,对现当代重庆诗歌发展作全面“摸家底”和深度观照,是一项充满积极诗学意义和深刻影响的新诗活态史料发掘工作及诗歌基础研究工作,对当前及今后的重庆诗歌发展和中国新诗活态史料发掘保存工作不无裨益及启示。  相似文献   

7.
田崇雪 《南都学坛》2014,(3):F0003-F0003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语言理论引进中国后,国内学界对语言问题有了一个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对中国现当代作家语言研究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目前这项研究的不足是,很多人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张桃洲先生的《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一书为主要参照点,通过讨论该著对一些诗歌文本的解读,分析了中国现当代诗歌赏读中的三种视角或者说三个层面——韵律、形式、意境,并由此探讨了新诗在思维和构成方式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上篇:中国新诗的现状与走向刘波:罗老师,您好!很高兴能跟您交流关于诗歌创作与诗歌研究的话题。现在,有些人持有一种观点:现当代文学史上,诗歌的成就要比小说大。您对这一观点怎么看?而相对于小说家来说,诗人没有那么多世俗功利之心,他们更纯粹一些。您认为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音乐文学的角度探讨了《诗经》及其研究的“歌词学”价值,并对现当代歌词理论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诗经》其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词总集,它启示我们,中国歌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不是诗歌的附庸。本文还对中国歌词的基本特征、中国歌词的文化品格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诗歌从诞生开始到现在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九十年中正是一批又一批先锋诗人的努力,才使得中国新诗在变革中不断前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诗歌写作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变化,出现了多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歌事件。本文借助对于"先锋"的定义,从底层写作、本土化写作、口语化写作等三个诗歌写作倾向,及其包含的"底层诗歌写作"、"打工诗歌"、"草根诗歌"、"新古典主义"、"梨花体"、"下半身写作"等六次影响巨大的诗歌事件进行分析,去探索当下诗歌写作中的先锋,对他们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同时也对伪先锋现象进行分析批判。在对十年诗歌史进行总体性的发掘、批判与反思中,更加客观地看待新世纪十年中国诗歌发展的现状,总结这十年诗歌史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去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可能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新诗创作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新诗潮、后新诗潮、新诗潮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新诗潮以“今天派”为核心,其后劲为“现代史诗派”及新传统主义诗群与东海诗群;后新诗潮是新诗潮的延展与深化;新诗潮后是对新诗潮的游离,其主要队伍是“生活流派”、“他们派”与“非非派”。就广义的新诗潮看,最旺健的力量乃在后新诗潮中。  相似文献   

13.
从喜剧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西部诗人李老乡在中国新诗戏剧化中的地位和其作品的喜剧风格、表现方式、精神内涵、非常规化的语言特点及其影响,从而展现出当代西部诗歌多元性存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美国诗歌的发展史中,罗伯特.弗罗斯特占有一席之地。在由惠特曼滥觞的近代自由诗写作大潮中,弗罗斯特诗歌的形式备受争议。文本细读表明,在多元化文论趋于更理性的现当代,弗氏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后被称为“第三代”的诗人是新时期诗歌中一直未被定论的集体,他们以全面反叛中国 新诗秩序开始,却没有建立起新的诗歌秩序,他们的创作活动将中国当代诗歌划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成为 中国当代诗歌走向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是丝绸、瓷器和玉石等货物的贸易之路,也是东西方宗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枢纽。以当代英诗中的丝路形象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Nvivo11质性软件为具体工具,通过逐字逐行阅读当代涉及丝路元素的英诗文本,并对其编码赋值,结果发现:当代英诗中饱含着诸多的丝路形象,呈现出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褒贬并生的三大范式,其中乌托邦化丝路形象是当代英诗关于中国形象最为稳定的结构范式。作为英诗记忆符号的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渐与海外中国形象的提升具有镜像宝鉴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可以借由英诗客体输入的丝路形象,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路文学的景观发掘提供软实力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中,语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1949年到1978年的诗歌写作基本上处于他者化力量的规范之下,诗歌语言消解了诗性和审美性。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先后经历了两次意义重大的语言学转向,并为汉语新诗发展赋予了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 ,学术界以 2 1世纪文学史的眼光 ,要求打通中国现代当代 ,研究横跨现当代的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郭沫若是一个伟大的存在 ,也是个复杂的存在。本文通过勾勒他诗歌创作态势 ,从他文艺理论的偏颇和生存境遇的状况入手 ,对郭沫若诗歌道路进行反思。这将有助于我们解说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存境遇”及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19.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大的海外支脉。日本人将汉诗以日语语法和训读音完整地加工成为日文汉诗,辅以日式曲调吟唱,"汉诗吟咏"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当今日本的汉诗教育有国民基础教育和专业吟诗学院教学两种主要方式,汉诗吟咏流派众多,爱好者遍及全国。尽管如此,汉诗吟咏活动仍然面临着爱好者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困境。加强中日两国在汉诗吟咏方面的互动交流,建立中日吟诗交流组织,积极举办吟诗交流会和开展面向学生的以诗歌为主题的修学旅行活动,是培养日本年青一代对汉诗的兴趣、帮助日本汉诗吟咏活动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