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鹏绪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第一部以"文献学"名称出版的厚重的学术专著.它的出版,不仅可以为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青年学者指明治学门径,而且对于正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仁,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本学科的文献学建设方面,这部著作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应该给与高度的重视和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袁枚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其著作整理之大成者为199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之《袁枚全集》。但有失收之诗文。笔者从《四库未收书辑刊》中得其佚文3篇,为《〈积翠轩诗集〉序》、《〈奈何词〉序》、《〈松花庵诗草〉序》,题诗1首,为《〈培远堂诗集〉题词》。现为移录,并撰为此文。  相似文献   

3.
蒙文版成吉思汗八白室系列丛书包括:新校勘《成吉思汗〈金书〉》(Altanbicˇig)、《成吉思汗八白室》(Neyiman cˇaγan ger)、《成吉思汗八白室与鄂尔多斯人》(orduscˇ)uud)三部著作,共计230万字,由内蒙古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宝音先生整理编纂而成,并经奇忠义先生审定。2001年2月,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的出版为抢救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成吉思汗八白室》一书的出版,填补了目前国内外尚无有关系统史料著作的空白。据考古学家盖山林先生说,该丛书文化内涵丰厚,史料珍贵翔实,…  相似文献   

4.
作为郭沫若最早的论文集,《文艺论集》一直都是研究郭沫若的重要参考资料.1984年黄淳浩先生出版了《〈文艺论集〉汇校本》,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但由于《〈文艺论集〉汇校本》的遗漏很多,并且有一些错误之处,不利于还原历史原貌,本文在重新校对了不同时期的《文艺论集》后,对其遗漏和错误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5.
但凡一个成熟的学科,都应当具备相对稳定的文献学基础。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日益深入,数字资源日益普及,国内外现代文学界在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方面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文献或史料之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现代文学文献学概念体系,文献整理规范、文献深度发掘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内在关联等方面的重要议题,也还有深入商讨的价值。基于此,2016年4月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中国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共同召开“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就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诸多议题进行深入商讨。来自国内外四十余个学校、科研院所和学术期刊的六十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日前,不少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已经见诸多种重要的学术期刊,我们也特意组织了这次“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笔谈专栏,作者共六位,从“30后”到“80后”,依序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商金林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刘福春研究员、清华大学中文系解志熙教授、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易彬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王贺博士(未参加此次会议)。其中,洪子诚、刘福春两位学者的论文是以会议发言为基础、补充修订而成的,其他四位则都是专门另写的。相信随着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以及相关论文的发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全集》一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四川大学古籍所刘琳教授、李勇先、王蓉贵副研究员整理校点。黄庭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在宋代就与苏轼并驾齐驱,号称“苏黄”,同时又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一生著述丰富。整理本《黄庭坚全集》集合黄庭坚现存的全部著作,精加整理。《黄庭坚全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填补空白:黄庭坚在中国文学和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黄庭坚的著作迄今未进行系统的整理,学术界引以为憾。《黄庭坚全集》第一次对黄庭坚著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研究,似可分为常规性的文献整理和基于文献的校读批评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当然是相关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文献基础,后者则是对前者的批评性推进。第一个层面乃是古典文献学的常规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文献学作为中外学术传统中的常规治学方法,包括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训诂、辨伪、考证诸方法,它们当然都可以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发挥作用。比如搜集整理现代文学佚文和遗文,就是特别重要、急需开展的工作。大体说来,经过历代学者千百年辛勤的反复的工作,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现在已接近饱和的极限程度,很难再有重要的佚文和遗文被发现了。但现代文学佚文和遗文的搜集整理才刚刚开始,还大有文章可作。这是因为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大都是在报刊上先行发表、然后才结集出版的,其中也有不少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之后,却未能及时收集出版,以致长期散佚在外,有些散佚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些现代作家身后留有未曾刊布的遗文,也相当重要。过去的现代文学界对作家佚文和遗文的搜集整理是比较忽视的,直到近年这方面的工作才逐渐开展起来,所以可开掘的空间、可补充的余地还很大。不言而喻,发掘出一些现代作家的重要佚文、整理出一些现代作家的重要遗文,既会使有关作家的创作成果更为完整,也是对整个现代文学宝库的添加和丰富。近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重要成果,如孙玉石和方锡德两位先生发掘出鲁迅的佚文《自言自语》,方锡德先生独立发掘出冰心的中篇小说《惆怅》,陈子善先生对张爱玲、梁实秋等作家佚文的持续发掘,还有宋以郎先生等整理出版的张爱玲遗作,旷新年、张勇、杨新宇等学者对穆时英长篇小说《中国行进》的接力性追踪,以及裴春芳对沈从文中篇系列小说《看虹摘星录》原本的发掘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献整理成果。同样的,对现代文学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考证学的研究也渐次展开。这些常规性的现代文学文献整理工作,早就该做了而长期未做,今天开展此类研究,是按照文献研究的常规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做补课工作。开展得晚,正所谓“后发优势”,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也是功德无量的--比如编纂出比较完备的现代文学出版书目、文学期刊目录、报纸文学副刊目录及其他专题性的文学书目,比勘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而校理出比较完备
  的汇校本,以至对一些事关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行为的疑难问题做出得当的考辨--这些常规性的文献整理工作自具价值,它为读者提供了可靠可读的文本,也为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阐释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文献,其意义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文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和现代文学的先声,而且它本身也有很多文学现象和理论问题需进行探索。为此,漓江出版社于1991年5月出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丛书》第1辑,其中有七部著作《近代文学观念流变》(章亚昕著)、《近代文学与鲁迅》(牛仰山著),《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连燕堂著)、《龚自珍综论》(陈铭著)、《晚清诗界革命论》(张永芳著)、《王鹏运及其词》(谭志峰著)、《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康保成著)。另有三部著作尚待出版。此套丛书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正吾、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铭、光明日报社副社长邓小飞主编。  相似文献   

9.
江苏山明水秀,风物清嘉,经济富庶,人才辈出,既具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有灿烂的现代文明。扎根于这一丰沃土壤之中的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据有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颇具特色的文化宝藏。科学而系统地发掘整理这一历史文化宝藏,意义重大,任务也很艰巨。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凤凰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冯梦龙全集》、《金圣叹全集》、《嘉定钱大昕全集》、《袁枚全集》、《李审言文集》、《李伯元全集》、《张謇全集》、《刘申叔遗书》、《高邮王氏四种》、《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第一辑20种)等一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不仅指原创性基本文献,而且还应包括对原创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以及“研究之研究”中产生的次级文献。现代作家的生平资料与新文学作品密切相关,因而也应被纳入研究视野。这一认识,决定了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框架,建构出了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三个板块共同构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不仅指原创性基本文献,而且还应包括对原创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以及“研究之研究”中产生的次级文献。现代作家的生平资料与新文学作品密切相关,因而也应被纳入研究视野。这一认识,决定了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框架,建构出了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三个板块共同构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徐鹏绪  逄锦波 《东方论坛》2009,(3):32-39,61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不仅指原创性基本文献,而且还应包括对原创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以及“研究之研究”中产生的次级文献。现代作家的生平资料与新文学作品密切相关,因而也应被纳入研究视野。这一认识,决定了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框架,建构出了由“总论”、“本体论”、“功能论”三个板块共同构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陈芬尧,浙江嵊州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06年7月与2011年4月,他两度出席全国茅盾学术研讨会,加入了学会,并被选为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陈芬尧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前身)中文系学习,师从吴国群教授等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由于受其师及高校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与熏陶,他喜爱上中国现代文学,酷爱鲁迅、茅盾研究,于后者尤为用力.他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仅茅盾研究的笔记就达100余万言,另有数十万字的鲁迅、毛泽东的笔记.大学毕业后,陈芬尧仍孜孜于茅盾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十数年如一日,搜集齐了全套43卷精装本《茅盾全集》,以及自茅盾研究始至当下学者的100多部茅盾研究专著、论文集,令专门从事茅盾研究的专家学者感到惊叹.他还与诸如孙中田、朱德发、袁良骏、万树玉、庄钟庆、李岫、王嘉良、万平近、唐金海、丁帆、钟桂松、钱振纲等二十多位著名评论家、文学史家建立广泛而持久的联系,虚心求教.陈芬尧在攻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文艺理论与文学史著之同时,厚积薄发,在《茅盾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粤海风》《文教资料》等刊物上发表了《茅盾与马寅初》《本世纪以来茅盾研究综述》《茅盾曾和鲁迅有过论战?——质疑鲁迅和茅盾关系的几种"新论"》《一个时间问题献疑——从"茅盾学"大视野试谈我对茅盾研究起点的一点浅见》等茅盾研究及其他学术、教学论文多篇,其中《关于茅盾的几次论争述评》《评复旦本对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隐匿》等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文摘卡》转载收录.  相似文献   

14.
学术研究必须以资料工作为基础,因为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依赖“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恩格斯语)。就这个意义来说,一门学科的资料建设状况及其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该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高兴地看到,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资料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尤其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的陆续出版,更为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翔实而系统的资料,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在这套丛书中,李存光同志编的《巴金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尤具特色。它以态度认真,用力扎实,规模宏大,质量精湛,赢得了文学界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5.
(四)鲁迅研究的丰收时期 (1949—19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反动统治被推翻,鲁迅研究的政治障碍被排除了;毛泽东同志关于鲁迅的光辉论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鲁迅研究工作极为重视:于是鲁迅研究进入了全面丰收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鲁迅研究列入了国家建设日程。国家出版机构有计划地搜集、整理、出版鲁迅著作,如10卷本《鲁迅全集》(组织鲁迅研究专家作了详细注释)、《鲁迅译文集》、《鲁迅手稿选》等等。国家拨款在北京、  相似文献   

16.
碑刻作为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我国碑刻文献异常丰富,记录内容十分广泛,文献真实可靠,产生时间、地点可考,能为多学科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国碑刻文献整理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材料散碎、原始,全面搜集、整理不够;研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碑刻文献学理论和碑刻文献学史的研究欠缺等问题。因此,应该在碑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碑刻文献学学科建设、碑刻文献专项、专题研究等方面不断着力,以将碑刻文献整理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李调元的古籍编刻活动贯穿于他的一生,包括访求珍本、编订成书、编撰大型丛书及后续的修订增补,为保存巴蜀文化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调元编刻古籍从内容上来说经史子集四部齐备,还刊刻了几部大型丛书如《函海》《续函海》,编纂了《蜀雅》《全五代诗》等大型总集。他广泛收集有关历代巴蜀文献的资料,尤其是明人杨慎的著述,汇刻到《函海》中,才使得这些著作因《函海》而保存下来。他在文献的甑订与辨别上,非常注意可靠性与完整性,因而所编刻的古籍质量很高,是清代中期蜀中刻书的代表。所撰写的几十篇《函海》序跋,或考订作者,辨析版本,或纠正前人误说,补充内容,皆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反映了李调元的文献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出版的《蒙文文献丛书》已出版了诸如《土默特阿拉坦汗传》、《元史》等一些极有价值的、过去研究者们都很难得到的历史文献。本文所评的《蒙古源流》就是这一套丛书中的一种,它是根据许多中世纪蒙古历史编纂学著作中的一个手抄本出版的。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导论;正文,即文献全文;正文注释;附录一,选自文献  相似文献   

19.
《〈儒藏〉编纂与研究》项目自2004年全面启动以来,今年9月已出版了《论语集解》等五种,应该说进展还是很顺利的。关于这一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在编委会下发的《儒藏工程工作手册》中已经论证得很充分了。据我的理解,此项目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儒藏》的编纂,一是《儒藏》与儒学的研究。就前一部分来说,这个项目实质上是一个大型的古籍整理工程。有人喜欢把编纂《儒藏》与古代纂修大型丛书或类书等相提并论。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整理、汇编文献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辞海》“丛书”词条的解释,与史实有不符之处。兹光引原文于下: 丛书①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即编印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其形式早期多为综合性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专门性丛书相继出现。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一部丛书。②近代把性质相近的文章汇辑成书,不定期,也不标明巷、期而编号出版的也称为“丛书”,或“丛刊”。(《辞海》三卷本第91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