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国以来的政治乱象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颓败景象,使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先进知识分子,决心通过抨击传统伦理思想体系、批判资本主义道德文明的方式,达到革新伦理、改造旧邦的目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为五四先进知识分子探寻中国的新伦理思想体系提供了理论来源,他们开始尝试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无产阶级伦理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五四先进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伦理思想的转型。考察五四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伦理思想转型所作的尝试与努力,既可以回顾他们探索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心路历程,探寻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体系建构的早期路径,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政治的、经济的合理性出现了危机,五四知识分子反思这一历史过程,最后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失败归罪于儒家文化。笔者认为: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攻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而这种情绪化反应是累计合法性危机的必然后果:中国经济体系、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及其合理性的危机引起其同构的传统文化的正当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舒芜的"回归五四"之路既是独特的个案,也是一部分知识分子道路的缩影.新时期以来,舒芜通过鲁迅研究,重提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个性解放的特殊价值;通过周作人研究,强调知识分子的自主精神;通过反思文革,掂出知识分子的奴性与异化问题等等,每一波反思都紧扣五四所未完成的启蒙主题."舒芜的觉醒"不仅是他个人的觉醒,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群体觉醒;舒芜的曲折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涅槃之路,它充分昭示了:五四所开辟的以自由、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启蒙传统的巨大感召力.  相似文献   

4.
五四启蒙对自反性精神的抛弃以及启蒙的"他者"特性反映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便创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神话。我们应当对启蒙话语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影响展开反思,如果简单套用西方的模式,很容易对五四启蒙话语产生误读。  相似文献   

5.
散文作为一种老年人的文体,一直受到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喜爱。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部分有良知、有担当的老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痛定思痛,写作了大量优秀的回忆性、反思性散文、随笔作品。这些作品,精神上上承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的启蒙传统,下启新时期的启蒙进程,突出体现了作为民族的"脊梁"的知识分子的尊严与良知。韦君宜及其《思痛录》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部讲"自己事"的书中,作者对自己及自己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思想历程进行了痛彻的忏悔、反思。这是一部真正的讲真话的大书,一部"一二·九"人的心灵痛史,一部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反思实录。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知识分子富于敏感性,常常以时代前驱的姿态出现。如在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五四动运,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当时的历史人物就大多是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间,茅盾亲身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的维新知识分子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而创办的近代白话报刊不仅传播了近代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而且为促进白话文的传播、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现代国语运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平和冲淡"不是直接出于周作人在美学上的自觉追求,而是出于作家对"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高谈阔论"的话语姿态及其影响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五四时期,五四人物基于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深沉反思,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向了最高峰。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并没有取得最后成功。中国近代化的出路在哪里?五四人物把这一巨大历史课题留给了后人。  相似文献   

11.
进化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前后三个时期。戊戌维新时期进化思潮成为变法的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进化思潮成为民主革命的理论根据;“五四”前后进化思潮异彩纷呈,一些先进人士由进化论转变为历史唯物论,并使历史唯物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既是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也是救亡爱国运动。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反省传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旁听巴黎和会,维护中国权益,及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虽然梁启超晚年思想渐趋保守,但他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欧游归国后,梁启超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希望五四运动变外交的国民运动为内政的国民运动,建议青年致力于文化运动以光大五四运动的价值。同时对五四运动中科学万能论、科学口号化等缺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时期的思想家群体中,张竞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人。他留学法国8年,广泛研究多种学科的理论,形成比较系统的关于社会改良的思想,其中主要包括妇女解放、节制生育、优生优育、性教育、婚姻家庭改革、妇女平等经济权等方面。这些思想是五四时期激进知识分子探索中国社会进步途径的努力的一个方面,对于推进妇女解放、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进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政治传播的主体。这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政治传播作为自己的自觉使命,是政治思想推介、启蒙者,政治思潮的引领者和政治理想的实践者。“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政治传播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政治思想引进与选择的结合;政治传播与政治实践的结合;社会道义担当与政治价值选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受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妇女经济独立问题成为五四时期思想界热门话题之一。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妇女经济独立的内涵、意义及其途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有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在近代中国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从“东亚“的视角 ,比较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和韩国“三一”运动性质、特点和历史任务的异同 ,对出现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的现代转换 ,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中可以看到这种转换对两国历史面貌的重新构造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开放的时代氛围,使上层知识分子开始摒弃自戊戌和辛亥以来形成的歧见,在引入西学、营造新文化事业诸领域合作共事,原本属于不同政党系统的人士也加入其中,甚而一度谋划新的政派组合,寻求另类政治格局.蔡元培、梁启超二人关系的发展,突出显现此一时期超党派合作之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18.
近代演说体白话文是在晚清白话文运动中出现的一种独特文体。它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持点,反映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理矛盾。其兴起与整个近代中国的变革有着密切关系,对当时的议论文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