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检察机关对侦查权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其内容含有控制之义,但控制权限不够,监督的方式具有片面性。考察国外检警关系模式,分析我国检警关系的现状和不足,针对我国检察机关对立案监督消极被动、监督缺乏强制力、提前介入缺乏规范性、强制监督不力等问题,提出以"检察控制侦查"的监督模式来重新建构我国的检警关系。  相似文献   

2.
检警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地位出发,比较研究我国检警关系之特点与不足,指出侦查监督不力不利于公正,以及检警配合不力影响效率等我国检警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完善立法、充实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权的具体内容以及建立制度、积极开展引导侦察、取证等途径构建新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检警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引导侦查取证与引导矛盾化解的提出 从世界主要法治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看,在刑事侦查活动中,检察机关对警察的侦查都有一定的影响.依据这种影响的程度,刑事诉讼中的检警关系大体有两种类型,即所谓的大陆法系"检警一体"的紧密型以及英美法系"检警分离"的松散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检警关系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建立侦诉协作模式,"检警一体化"、"侦诉一体化"、"检察引导侦查"均非适当的选择。建立侦诉协作的检警关系模式,增强侦诉合力,形成"大控方"的追诉格局,对于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当对侦诉协作的检警关系模式作出具体的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推动其在司法实践中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诉法把警检关系规定为"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的关系符合诉讼规律,然法律对警检配合未作具体规定,导致实践中警检配合难以落到实处。刑诉法把检法关系规定为"分工负责"和"互相制约"的关系也是符合诉讼规律的,但检法"互相配合"违反了诉讼原理。刑诉法应当加强警检配合关系和检法制约关系,废除检法"互相配合"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侦查理念法治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建涛 《学术界》2008,(2):201-205
侦查理念是一个国家侦查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侦查行为的灵魂,它引导、支配和决定着侦查活动,决定着侦查行为及侦查效果,是侦查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侦查理念存在一系列问题,它缺乏程序理念和非法证据排除理念,缺乏法律之上理念、人权保障理念和法律监督理念,因此,加强这一问题的研究,构建法治化的侦查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秘密侦查在打击和惩治犯罪活动中有公开侦查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威力,但也有易侵权的特点.我们不可能舍弃秘密侦查,在某些情况下还应该高度重视和加强秘密侦查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秘密侦查的运用中加强适用原则的研究,坚持保障人权、相关性、权力制约、比例必要和价值权衡等适用原则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终实现秘密侦查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石玲 《南方论刊》2013,(2):47-49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增的"技术侦查"这一届改变了过去特殊侦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在侦查法治化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此节的条文过于原则化,对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可操作性,表现出我国法律惯有的"宜粗不宜细"的原则,而且对于一些概念有待进一步划清。故本文试图从新刑诉的条文出发,结合国外有关立法,提出完善特殊侦查法律规制的建议,通过相关制度设计以期达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项司法伦理,侦查活动的内容和程序原则上不应公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在适当范围内向社会公开。侦查不公开的规范对象是侦查机关以及负责监督侦查活动的检察机关,其实现端赖于伦理内容的明晰化、伦理管理机制的建立、伦理精神的培育以及警检机关对侦查程序中与媒体交往边界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诱惑侦查是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普遍认可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虽然我国并未真正建立有关诱惑侦查的法律制度,但诱惑侦查在侦查实践中却被广泛地运用于侦破传统侦查手段难以侦破的案件,如走私、贩毒、贩卖假币等。立法的缺失必然导致实践问题,因此,我国亟需建立对诱惑侦查进行规制的法律制度,充分将诱惑侦查这种危险性较大的特殊侦查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警检关系模式是诉讼法理论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99年11月上旬在上海召开,就我国的警检关系提出了种种设想,如双重领导体制或者一重领导一重监督体制。本文在考察国外警检构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警检关系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完善观点———即同步指导权、同步监督权。  相似文献   

12.
如何规范与控制侦查权 ,从而建立更合理、科学的侦查程序 ,是当前法学界广泛探讨的热点。根据西方各国侦查程序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反思我国侦查程序存在的制度缺陷 ,建议重构我国的侦查程序 ,即 :改革现行刑事司法体制 ,确立司法权的权威地位与中立形象 ,加强司法对侦查的审查与控制 ,改变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者”地位 ,实行检、警一体化格局 ;确立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赋予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更多的诉讼权利 ;在刑事诉讼立法中 ,确立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实行拘留、逮捕与羁押分离制度 ,并使羁押的场所脱离侦控机构的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13.
西方各国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相互配合与协作的关系,以控制犯罪为直接目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既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又是一种监督关系,以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然而,从警检关系的实际运作来看,无论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互相配合,还是检察监督均未能达到理想效果,由此导致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的均未能充分实现。在笔者看来,警检关系难以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我国应以提高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为目标重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警检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8,(4):29-36
"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成了有效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不二选择,近年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法治化不断推进,但由于法律的一般性、滞后性,导致实践上的标准不一,很多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法律主体问题的厘清对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法治化意义重大。应根据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法律主体制度的变迁特点及动因,从设立原则、立法供给、谦抑性回归等方面对法律主体制度进行建构,从而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胡曙东 《兰州学刊》2013,(6):208-210
警察权的性质应当从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分工进行重新剖析和分解,而不应当治安管理权和刑事侦查权综合叠加来进行界定。探析警察权内涵,重构警检关系,将刑事侦查行为纳入法律调控范围,可建立有关警察权的法律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侦查对传统侦查模式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大数据侦查对司法活动中数据的发现、提取、追踪、储存、研判和应用,开辟了侦查模式的新纪元.文章从多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大数据侦查在司法活动中的应用问题,即全面研究了大数据侦查在司法活动中的特征与价值,大数据侦查在司法活动中存在的困境,包括公权力与个人信息权的博弈在法律上很难认定、大数据预测在因果推理中带来的困惑、大数据分析结论在证据形式中的法律地位问题、大数据侦查的预测性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会违背无罪推定原则、传统侦查思维模式的阻挠和缺乏复合型司法侦查人才等问题.同时,对大数据侦查在司法活动中的制度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大数据侦查在司法活动中的制度构建原则问题以及完善大数据侦查在司法活动中的制度构建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不规范侦查讯问行为是当前侦查法治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应运用质性观察的实证研究方法,应从法律框架体系和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评体系两个方面,了解并确定不规范侦查讯问行为样态及其发生率。规范侦查讯问行为应从处置方式着手,力行追究实体性违法的侦查讯问行为实施者的刑事责任,完善对程序性违法讯问行为进行制裁的实施规则。  相似文献   

18.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构,其所享有的法律监督权是我国权力分配的结果.但是,对人民检察院进行法律监督存在缺失,尤其是检察院直接侦查起诉的案件,偏离了法律监督的位置,缺少被监督的法律环节,不符合分权与制衡原则.检察机关要享有对案件直接侦查的法律权力,就必须解决如何进行法律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公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公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推进高校依法治校,促进高校和谐管理正日益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管理应当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正确认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把握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原则,探究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单民  董坤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2):24-27
新《刑事诉讼法》增加的技术侦查章节,丰富和提高了侦查机关惩治犯罪的手段和能力。然而由于技术侦查本身的秘密性、技术性,其被滥用的危险时刻存在。唯有从侦查机关内部设立严密的技术侦查启动条件、适用原则以及严格的技侦对象、期间和具体种类,同时从外部落实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权能,强化对技侦取证的调查核实权、意见建议权,合理利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才能对技术侦查内外兼修,实现技术侦查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