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认为人和自然世界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通过《女勇士》和《中国佬》两部作品,探讨了汤亭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表明了作者反对父权制的思想,启示人类应从二元对立论和男性中心论中解放出来,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英译本中不乏女性主义译者。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从新视角重读他们的译作,研究译者的初衷以及译作的效果,将与翻译研究的其他视角相辅相成。通过选取两个典型的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道德经》英译本,意在探究自由派女性主义和激进派女性主义在各自译本中对原作意图阐释的差异,特别是对性别含义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3.
王杨 《理论界》2004,(3):113-114
引言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因此它赋予译者更大的自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一、译作:原作的再生本雅明为波德莱尔《巴黎雕像》译文所作的序言《译者的任务》,一向被视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经典文献。这篇文章提到了译作是原作后起的生命这一观点。译作的依据当然是原作,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文章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译作所依据的并非原作的生命,而是原作的来世。本雅明认为翻译总是晚于原作,世界文学的重要作品也从未在问世之际就有选…  相似文献   

4.
结构主义遭遇了怎样的德里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结构主义承续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形成完整系统的结构模式,成为一时的显学.但不久即在内部出现像罗兰·巴特和德里达这样的解构理论家,特别是德里达,抓住了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在以无意义的各部分重建客体并由人制造意义的破绽,以结构主义重建的客体无始源意义为突破点,展开对形而上学一切领域对立模式的颠覆活动,进而一概否定文本的固有意义,建构了以挑战传统权威、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为能事的解构主义.但德里达解构二元对立只不过是颠倒对立结构项中的主次地位,并不能真正消除矛盾关系,原本的二元关系仍然存在.所以德里达所反对的二元分立,不论在实际关系中还是在他的思维中皆仍如其旧.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是差异问题,如翻译中所反映的两性差异和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的地位差异.它首次把视角落在了二元对立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提醒人们注视文化中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角色.笔者在分析国内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对这一理论的批判与修正这三个方面论述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发展之路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翻译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意思的翻译,而不能把原作中的特殊的方面,尤其是作品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而很多翻译大师却认为文学翻译风格是可译的,原作的风格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转化而迁移到译文当中。在此通过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以及风格可译的二元观说明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对以后的风格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7.
二元对立在批评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对立原理又叫二项对立原理,它既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思想,又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中重要的具体批评手段。所谓二元对立原理,美国学者C·恩伯、M·恩伯夫妇在《文化的变异》中特地加了一个括号作了解释,说“二元对立就是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对立。”①国内有的研究者通俗地指出,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类似于我们所讲的一分为二,即把研究对象分为一些结构的成分,并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有联系的、排列的、转换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对象的结构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复合的结构。这种研究方法从索绪尔提出至今,为大多数结构主…  相似文献   

8.
刘静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35-136
符号学的翻译观为语用意义的理解和再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将解释项引入翻译过程,与其相对应的语用意义就成为翻译中意义转换的首要任务。在小说翻译中,翻译者应该分析原作语言符号,主要是句法结构所蕴含的丰富的语用意义,并在译作中忠实地再现出来,从而再现原作的社会历史现实和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9.
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是运用于文学之中的重要理论。其目的是利用文本中出现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作品,从而找到文本产生意义的途径。通过三组二元对立,即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对立,玛丽生活的喜剧和悲剧的对立以及闯入者托尼和旁观者查理形象的对立,论证《野草在歌唱》中南部非洲的白人在特殊的环境下对自身存在、自我和白人社群关系的焦虑,进而论证白人文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义者都认识到,二元对立与男性中心的文化体系是束缚女性解放的最大绊脚石。但她们从强调男女平权、反对生物性母职,到欣赏双性同体的人格建构,甚至建议以女性中心替代男性中心的女性解放设想,都陷入了二元论的泥淖,从而无法抵达女性解放的目标。当代生态女性主义者和人类学家吸收了生态学的智慧,借鉴了史前文明的绿色精神,主张遵循生态整体性和生命平等的原则,创立一种消除一切对立、歧视和压迫的新型人际伦理关系——伙伴关系,从而致力于建构和谐平等的绿色生态社会关系模式——伙伴关系模式,以谋求女性乃至整个世界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亦可称为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 lism),它是对结构主义哲学意义上和实践意义上的否定.结构主义从索绪尔的语育学那里,获得了二元对立逻辑,作为指导自己的根本方法.而解构主义,就要分解这种二元对立逻辑,它力图证明这种二元对立,潜藏在另一组二元对立之中.比如上/下这组二元对立,它可以随着所处位置的不同而转移,一座三十层高的大厦,你如果站在底层,那末所有二十九层当然都在上面,如果从飞机上鸟瞰,那末即使第三十层也在下面.如果说,结构主义主要寻找对象中二元结构的确定主义,那么,解构主义主要寻求符号结构的不确定意义,动摇以语词为中心的永恒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二元对立是文学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在结构主义批评中,二元对立不仅被视为语言符号系统的规律,而且被视为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符号系统的规律。对于霍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拉帕西尼的女儿》,评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通过对小说中4位主人公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的分析,读者可以发现小说表层结构下凸显的人性善恶的主题及霍桑对人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各派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问题的探讨都建立在对"男"、"女"概念划分的基础上,而这种二元对立范畴又延伸出男性化-女性化、男权主义或女权主义等一整套相关的二元对立关系,其性别二元对立的理论前提,使得女性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达到消除和抵抗男权制的目的,甚至还通过二元对立的方式固定了等级性的性别模式。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打破二元对立的模式,进入到真实世界的流动中去。"近女性"概念寓于"流"中,以其解辖域化的方式,彻底分解了围绕性别乃至围绕其他等级制所组建的资本主义/男权制的整体概念,将此作为理论分析的起点,以最大程度避免男权制意识形态的控制,为重新寻找主体的存在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广告中被消费的性别形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素梅 《学术论坛》2004,(3):145-148
女性主义对广告等大众媒介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媒介中女性形象被歧视、被贬抑以及角色定型等方面,由此分析性别模式中存在第一性与第二性不平等现象;但是多数论题中隐含着性别的二元对立倾向,即女性处于第二性是由男性掌控的话语权所致。就文化批评而言,这种分析是切中要害的;但就传播本质而言,广告是一种说服性和营利性的传播,它的文化意味更多地决定于其商业运行规律,在此背景下,广告中的社会性别意识,便由文化批评所应有的合目的性变成了商业运行的手段和方式。对广告的文化批评如果只是在文化的层面进行,把女性在广告中被贬抑和定型化现象归罪于男性,忽视男性在广告中同样被消费的状况,则很可能强化两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不仅对性别平等无益,而且误中了商业运行重塑现实、重塑文化的圈套。  相似文献   

15.
在本文中,作者以关于文学翻译的“兼顾”原则为切入点。一是回顾了该原则在内涵上的变迁过程,着重对比和探讨了从过去的鲁迅到林语堂,又从林语堂再到今天的许源冲乃至黄杲圻等翻译名家对于“兼顾”原则在认识和运用上的不断变化。二是作者指出,在鲁迅时代,文学翻译以原作为依归,以再现原作的结构美(风格)为“圭臬”;到了后来,则以再创造出可以和原作相媲美的译作为“最高境界”。三是作者还借以回顾了我国的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指出文学翻译的实质是“意译”。  相似文献   

16.
评价是语篇意义的核心,因此评价意义的翻译至关重要.级差是评价意义的核心子系统,对于态度和情感表达的精确性起着关键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翻译实践的成败.事实上,由于文化差异、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和译者的个人主观因素,原作和译作中级差意义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普遍,传统的翻译理论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当前的翻译教学也忽视了这一方面.运用马丁的评价理论,对权威教材中英汉/汉英译例进行分析,将原作和译作中级差意义不一致的情况进行系统对比和分类,发现不一致主要体现在译者改变级差意义、译者删减级差意义和译者添加级差意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双性同体”观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通过对历史与文学史、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的思考,大胆解构传统男权社会与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超越性别对立与限制,重构女性价值观,并提出了理想的创作心态与人格:“双性同体”。本文试图揭示并评价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在女性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后结构主义的差异、欲望和主体理论中存在着两条不可通约的核心线索:内在性与超越性传统。德勒兹通过"直接的二元性",创建了关于纯粹差异的绝对内在性分析,德里达则根据"中介的统一",在差异游戏中设置了一个超越性机制。德勒兹基于本体论的充足,构想了一个积极主动的欲望主体模式,拉康则立足创构性的缺失,揭示主体欲望通向不可能性限度的绝望命运。福柯以认同的僭越为中心,将主体归结为主体化过程,拉康则以僭越的认同为目的,把主体与主体化过程严格对立开来。以二者为关键资源,当代后结构主义的政治理论同样分化出两大敌对的本体论阵营。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之间争论的实质是两种科学观的较量,而科学家至今无法对二者进行盖棺论定则源于人们对科学本质属性的困惑。科学是西方主客二元对立思想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对立。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很难对两种不同的科学观念进行公平审判。现代科学观遭遇的困境表明,未来的科学观必须超越传统主客对立的僵化思想。只有如此,科学理论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可以为今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冯立新 《社会科学家》2012,(4):130-132,140
1963年钱钟书发表《林纾的翻译》,首提"化境"一说,学界称其为翻译最高境界。在化境说中他提出"诱"、"讹"和"化",分析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文本与意义、翻译确切等问题,与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翻译有时是一个不可译的事件,翻译不是复制原作,原作需要打开封闭性,为开放性阐释提供思想张力,由此,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真正确切的、好的翻译文本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