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深受中国小说影响。赛珍珠在《中国早期小说源流》、《东方、西方及其小说》和诺贝尔领奖词《中国小说》中对中国小说进行了详细分析,她创作的小说《大地》一书具体体现了作家对中国小说的诠释和理解。《大地》具有很多中国小说的特点:对中国农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情节众多而无高潮、兼具浪漫与现实主义,无单一视角,通过行动和语言塑造生动人物形象,写作既娱乐大众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温和的批判等。这些特征正显示了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的小说具有不同于中国作家的价值。她笔下的农民 ,不是被启蒙、被解放、被幻想的对象 ,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他们的生活本来如此 ,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享受。赛珍珠笔下的乡土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原生态的实录。《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上乡土中国的艺术画廊 ,“属于对当代世界文学做出永久贡献的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3.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的真伪已经不再是关注的重点,而应转移到异国形象创作诸问题上。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家的角度对《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的生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独特的生活经历让赛珍珠在文化和身份认同时产生矛盾和焦虑,宗教的宽容使她希望人们在信仰上抛却狭隘和偏见,最终形成了她混杂的双重文化身份并由此思考它的文化意义。于是在提笔写作时,她开辟了一个阈限性写作空间,以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人和人是有同一性的,完全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差异达到沟通和理解。《大地》三部曲中中国形象正是这三者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是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大地》中,她没有附和西方对东方的两极分化认识,而是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大地》中的女主人公阿兰形象进行分析,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赛珍珠的这种写作态度摆脱了东方主义的束缚,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公认的声誉,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与中国,尤其是与宿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她在宿州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等,为日后创作《大地》提供了大量素材。赛珍珠对她魂牵梦绕的中国充满了敬仰与热爱。她以支持、帮助中国作家、艺术家在美发展;运用自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声望,在国际上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等行动,诠释着对中国的大爱。  相似文献   

7.
《大地》三部曲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诸多中国题材小说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也是她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在《大地》中,赛珍珠讴歌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生死不渝的热爱,流露出渴望人与土地和谐相处的的良好愿望以及对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深深忧虑,体现了她的生态伦理观及生态理想。自作品问世以来,学界对其进  相似文献   

8.
赵东  姚慧卿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41-44,74
赛珍珠小说《大地》写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作品反映的是旧中国动荡不安、瞬息万变的社会画卷。《大地》在问世之时遭到中外文坛的普遍非议,这部作品超越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显示出跨时代的特征。《大地》无论从写作视角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都明显带有超越作者所处时代特征的跨时代性,《大地》的跨时代性表现在作者用艺术和哲学的眼光和东西文化比较的方法来审视当时中国社会特征和精神图景。作者赛珍珠独特的文化身份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主要原因,她对中美两种文化充分了解,中美文化的互补性使这部小说天然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品。《大地》在文学艺术理念上采用的中外艺术兼容并包的手法也是造成小说跨时代性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大地》的跨时代性对于今天考察当下社会现实以及开拓文学创作的国际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龙 《今日南国》2010,(1):49-49
1982年,改革开放潮涌渝州,作为女设计师的她毅然从国企“六一鞋厂”离开,用自己积蓄的几百元钱率先当上了“个体户”。上世纪80年代初期,她以勤劳实干的创业精神,被媒体称为励志版的“中国阿信”。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前半期中国朝鲜族小说的审美特征及其影响玄东彦著德铭译一50年代前半期,是中国朝鲜族小说文学的鼎盛时期。当然,中国朝鲜族小说创作,并非始自解放后。解放前,由朝鲜入境的许多朝鲜人小说家也曾从事过小说创作。他们曾创作出了诸如《绿满大地》(小说集)等...  相似文献   

11.
丁玲复出后,是新时间文学萌发之时,《杜晚香》是她。亮相”的作品,《“牛棚”小品》是她获奖的作品,它们诞生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毁誉褒贬,众说纷纭.从丁玲的创作心态去回答这个问题。《”牛棚”小品》应视为新时期文学中的艺术精品;而《杜晚香》却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特征,当时丁玲的创作心态尚未恢复正常,我们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通过对王龙、王虎、王源为主的一家三代人在长达近一个世纪中的命运浮沉和思想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她对中国社会、中国农民及其未来的思索和看法,不过这些都打上了西方人的烙印,另外她写作的传统也主要来自于西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评论界对赛珍珠及其作品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传教士的女儿,又在教会办的学校里教过书,充当了文化上的侵略者;有人批评她把苦力和保姆当做中国人的代表,把中国人写成半边黑半边白的形象,丑化了中国人;熊玉鹏在题为《赛珍珠与中国小说:读〈大地〉》一文中认为,她的《大地》三部曲谈不上是史诗,因为它偏离了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达罗威夫人》的写作之后,伍尔夫随后又创作了一组她所有著作中最成功、最令人振奋的作品,即小说《到灯塔去》、《奥兰多》和她最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毋庸置疑,这一时期也是伍尔夫积极投身于她认为合适的女权主义的活动之中的时期。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直觉、细腻和机敏,她对妇女命运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以一名女作家的独特眼光,不停地在文本中阅读妇女,书写妇女,呼唤妇女,曾经聚焦妇女,写了大量评论女作家、女诗人、女才子的散文。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探讨性别角色,又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两性融合的理想,即双性同体。大多数批评者把《奥兰多》看成是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体现的思想正好互相呼应。其实伍尔夫的这种思想与奥兰多的原型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不无关系。两人在这一时期交往甚密,堕入情网。对于伍尔夫来说,这是一段令其愉悦和充满活力的经历,她经历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激情。维塔的出现给当时已四十多岁的伍尔夫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维塔本人的浪漫经历及其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给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她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刘光华 《可乐》2011,(3):14-15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我国流行歌曲创作演唱流行的第一个鼎盛时期。那时的流行歌曲是名副其实的,不少优秀歌曲久唱不衰。直到今天,田汉作词、贺绿汀编曲、周璇演唱的影片《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等,仍广为传唱。不仅如此,当时有些歌曲还流行海外,如吴村作词、陈歌辛作曲、姚莉演唱的影片《天涯歌女》插曲《玫瑰玫瑰我爱你》,黎锦光作词作曲、李香兰演唱的《夜来香》等。  相似文献   

16.
译者按1931年赛珍珠出版了她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大地》,立刻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次年即获普利策奖。然而,《大地》毕竟是描写中国以及中国农民的生活的作品,因此,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似乎更有发言权。事实上,《大地》在出版以后,在中国文学界同样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三十年代就翻译出版了8个中文译本,对其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这里译介的是最早发表的、由东方人用英文撰写的书评。这三篇书评在我国的赛珍珠研究界不大为人所知,所以不常被人提及,个别文章在提到时也语焉不详。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译出的第三篇文章的作…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的名字是与《大地》三部曲密切相连的 ,但她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多彩和史诗般的描述 ,以及在传记方面的杰作”。本文拟结合传记理论 ,对《异邦客》和《战斗的天使》这两部作品作一分析 ,以期更为全面地评价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8.
夏成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63-66,71
《大地》通过对中国农民与土地水乳交融关系的描写,热情赞美了农民与土地及种植相联系的美德。赛珍珠看到了传统生产方式中农民的局限,但她并不认为这些局限是中国农民的特性。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产生的动力是对农民进行文化启蒙或阶级启蒙,其目的是推进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小说中农民形象显得愚昧落后,其愿望不被尊重。赛珍珠的异族身份使得其跳出文化启蒙和阶级启蒙的视野,反而更能理解并肯定中国农民内心的愿望,从而成就了《大地》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降,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运渐恶化。然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形象”却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作品《大地》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分析电影《大地》中所体现的正面为主的“中国形象”,以及这一积极形象背后的历史、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20.
陈若曦《耿尔在北京》、《值夜》等小说中塑造的文革时期归国知识分子形象,是其自身的投射,也代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加入政治朝圣的台湾留美左派知识分子在目睹现实后的理想失落。因为种种不适,使她的主动参与变成积极回避,她虽身历文革,却始终是一个没有卷入漩涡中央的旁观者,而她对文革的了解不可避免地更流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世纪60年代留美的台湾知识分子,大多卷入了当时正如火如荼的左倾潮流中,像陈若曦这样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投以炽热的目光,毅然放弃原来的一切投身祖国的人不在少数。然而由于对现实缺乏正确了解,这些知识分子对这场运动的工具性及其它黑暗面一无所知,错误期待和误读使他们的政治朝圣产生了巨大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