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闲适"是周作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一思想既来自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个体主义和体验主义精神,又受到中国传统庄禅精神的构型。在"闲适"思想中庄禅精神对审美现代性的体验主义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由此产生了此岸化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让·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有一种"生产主义"美学理论,与西方消费社会盛行的"审美消费主义"思潮相比,可将其称作"审美生产主义".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存在着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三种形态,在第一层面上,艺术活动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的生产;在第二层面上,同为"生产力"的生产,从时间维度来看,艺术活动又有"自由时间"生产与"必要时间"生产之分. "自由时间"生产论是马克思"审美生产主义"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此加以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中国书法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儒家的"中庸"思想,"礼"是中国书法创作和赏评的重要美学原则,书法的审美价值取向也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味"是中华传统艺术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然其并非一开始就直指人的精神审美之思,它基于"饮食之味"的感官体验以及"哲学之味"的形而上学转变,最终走向美学的"审美之味"。"味"的艺术美学内涵既体现为丰富多义、绵延不绝的诸种滋味,又体现为静心忘我的咀嚼过程,并通过余味、淡味、体味等"家族相似"之语,凸显了其通向无限、平淡的审美旨趣和静悟的审美践行,表现为以有限达无限、化浓烈为平淡、虚心以悟道等审美特征。"味"这一艺术美学范畴,对当代中国以及全球社会精神生活依然富有积极的阐释力和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学研究一直以艺术为主要对象,这是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审美要求的需要的。美学研究的对象应从研究人类精神产品扩大到人类的物质生产领域,使人类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实践中,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学可分为若干个分支,诸如哲学美学、艺术美学、生活美学、自然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教育学等,使美学研究既专一集中,又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6.
含泪的笑——论迪伦马特的戏剧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伦马特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中的许多特点,熔铸成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与戏剧美学.创作上他拒绝从现成的理论原则出发,强调"瞬间直觉";他痴迷于怪诞风格,喜欢"即兴奇想";他推崇悖谬思维,并使之成为他的艺术秘诀;他将悲情隐于笑闹之中,以其构成"含泪的笑"的、黑色幽默式的悲喜剧艺术.他的戏剧既具艺术性,又具哲理性;既具现代性,又具大众性.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向,由前期强调"工具本体",转向强调"心理本体",特别是提出建构"情本体";李泽厚美学由前期的"实践乌托邦"转向后期的"情感乌托邦".李泽厚的情本体论依然延续了实践美学的主体性路线以及意识哲学的立场,而这也是它的致命弱点.现代人类为了摆脱生存困境,确实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审美乌托邦.审美乌托邦建立在存在(生存)本体论基础上,它超越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对立,也超越了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生存体验,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终极追求.它能够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为人类建立一个精神家园.当代哲学走向审美主义,根据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论宋代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完整的主体审美意识、繁博的审美形态、独特的风韵格调,彬蔚大备,郁郁乎文哉.它既承绪于前代,又改变了前代,给后代的美学史以深刻影响.宋人富于原创精神,获得了创新性美学成就,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审美形式和美学理念.宋代社会与宋美学、宋学与宋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表征着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宋人的文化一审美心态和思维机制、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形成的审美风貌,构成了一轴灿然瑰丽的画卷,成为后人所神往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学对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诸种美学研究对象观对美学对象的确立或是过于狭窄,或是过于宽泛,都没有涵盖或逼近美学对象的实质。笔者认为:美学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审美对象就是指在人类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中,存在和表现着的审美情态和状貌。它既包括动态的人类审美活动,又包括静态的美的事物和人的审美心理观念。它是与现时代相适应的对美学对象的较为准确、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实践存在论美学于20世纪90年代从实践美学发展而来.实践美学以本体论为基础,挑战长期占正统地位的认识论美学,主张艺术审美的独特性,但却造成所谓的"本体论之误".为应对批评,实践美学借鉴和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最终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把生存意义的实践提升到本体意义的高度,又把本体扩展为"源域",但其实并未真正走出本质主义,还将属人的实践曲解为最高和最终的范畴.同时它还面临着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联结在一起的难题,它对前者的引用和理解是后现代解构式的阐释,因而无法达到借助其夯实自己基础的目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把某个特定观念当成"第一原理",再据以探讨美和艺术,而不顾及鲜活的艺术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在当下社会中引发的文化思潮使得处于国际后现代文化背景之中的当代中国电视剧呈现出了特有的艺术美学表征以及独有的审美特征.而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恰恰体现了当下的中国影视审美仍是以保护主流意识和弘扬主旋律为主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后现代所极力解构的审美诉求.这些审美特征包括题材中充分表现"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镜语表达中时刻渗透"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以及在整部作品中着重表现的民俗性审美等.这些审美特征使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日益娱乐化、平面化、大众化的影视观赏语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美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盛唐、“盛唐气象”与盛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从审美活动的整体构成着眼,盛唐时期就并非如有些论者所认为的,是隋唐美学或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低潮或沉寂阶段。相反,它是隋唐前期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空前兴盛与繁荣的阶段,在艺术审美的许多领域里,盛唐都具有它的创见性,既实现了对其时代艺术审美的理论自觉,又产生出对其以后美学思想的开启作用。而“盛唐气象”更将中国古典审美文化推向了雄浑与秀丽统一、“风骨”与“兴象”并重的丰厚境界和最高巅峰,并以其充盈圆熟、高苍浑朴的博大精神及多维指向,开启着中唐时期、甚至整个隋唐后期艺术审美的历史转换和更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发展到明代中期,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既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母体之内,又是与它的母体相对立的新的社会因素。封建社会出现这种新因素,在审美思想上则标志着我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过渡的时期已经到来。如果这个时期划定在明代万历年间为开端的话,那么处在该时期前夜的“吴门四家’’的艺术及其审美思思中的积极因素,则是形成近代美学思潮的前奏。苏州是我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的城市,而生活在该时期、该城市的“吴门四家”沈石田(1427——1509年)、文征明(1470——1559年)、唐伯虎(1470——15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隋唐历史步入了它的中后期。在现实社会发生转折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下 ,唐代中期的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也相应呈现出与前期极为不同的发展态势 ;而这一切无不浸染着士人们的审美意识 ,并渗透于作为时代审美精神集中体现的美学思想之中。尤其是在复兴儒学、儒佛相融等哲学、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下 ,唐代中期美学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裂变和转化 :一方面 ,隋唐前期美学中所包含的以儒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观念、艺术理论 ,以新的历史形式再度兴起 ,产生了广泛深入的现实影响 ;另一方面 ,受佛学、道家思想 ,特别是盛、中唐之后趋向高潮并在士人中炽热流宕的禅宗思想的浸润 ,沉潜艺术审美独特意蕴、注重艺术自身审美特性以及阐扬艺术本体自性规律的美学思想也逐步趋于深化。这些方面 ,一并使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想以其多维的内蕴和张力 ,直接影响到宋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形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 ,唐代中后期的美学思潮及其理论既是隋唐美学思想发展的转折与新变 ,又是宋代美学思想发展的滥觞和先声。  相似文献   

15.
视觉文化表征下,"媚俗"成为必然的审美选择,人们自觉地与图像及图像制造的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生存的关系,作为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艺术形态之一,电视剧遭遇着文化批判和审美实现的悖论。"视觉优先"趋势,一方面拓展和提升了电视剧艺术的叙述能力和美学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制造着一场场"泡沫式"的文化胜景。如何实现感性叙事形式和深层审美价值的契合,已成为电视视像艺术一个突出的文化与美学问题,不仅关系到其叙事话语所承载的价值意义所在,也关系着整个电视剧文化产业的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五代导演”由于没有传统和历史两大包袱的重负,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空间。张艺谋在从影的艺术实践中,既体现了第五代导演全新的电影意识和鲜明的主体意识,又能求新求变。表现手法的极致化,题材、类型、美学风格的变化,无不渗透着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因素,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1927年至1949年)的民主化运动是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三种社会思潮主导下的三种势力相博弈的民主化运动.保守主义思潮为国民党南京政府权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使另两种社会思潮影响下的民主内容和民主形式艰难地调整着,发展着;自由主义思潮是民国时期一种主要社会思潮,它在与中国社会运动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着民主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并逐渐成为民国时期一种社会思潮,它与中国工农运动相结合,扩大了民主的社会基础.整体来说,在这三种社会思潮主导下,民国时期民主化运动呈现出民主与权威的对立统一,民主既削弱又加强了权威,权威既限制又推动了民主.  相似文献   

18.
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美学嬗变过程中存在着一股尚力美学思潮,即崇尚审美艺术对人生与现实的提升、扩张与鼓动力量。尚力思潮承受社会历史的潜在规范和实践导向,接受了西方浪漫诗学、非理性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它以悲剧意识和崇高意识为主要内涵,表现出从审美意志到审美情感再发展为情感与意志的统一的演变轨迹;并且,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生成的历史和美学意义,具有“准现代”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不仅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众多复杂文化现象.其中,大上海京剧作为最成功的文化娱乐产业成为艺海弄潮儿的同时却又与时代思潮若即若离,成了革命旁观者,是众多复杂文化现象中突出的一个.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有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它既与上海的城市开放、经济发展有极大关系,也与京剧艺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构成了一个审美壁垒有关,时代思潮、消费市场、艺术形式既使它走上繁荣,也有效地阻止了它被革命风潮所改造,正是在这种文化生态下,这一艺术国粹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20.
从“气韵”看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气韵"范畴是中国美学中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上本体的呈现和传达,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达到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又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