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的色彩语言独特,强调主客观的统一;西方宗教绘画语言简单且象征,疏离现实生活;油画的出现加强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古典主义绘画是严谨的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绘画科学性语言的典范,但有“重形轻色”倾向;印象派绘画完成了色彩变革,创立了现代写生色彩学;近代画家们都把色彩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岩彩画是20世纪在综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日本画和西方绘画部分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画种。它以矿物颜料为主要绘画材料,继承传统工笔重彩的绘画思想,吸收西方绘画色彩的科学原理,利用岩彩材质表现特长,借鉴西方绘画包括日本画在抽象、构成与装饰等方面的绘画技巧,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展现视觉美感,极人的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中,色彩原本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使用矿物颜料进行绘画,在历史上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无论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舞蹈彩陶纹盆…  相似文献   

3.
作者长年从事中国画创作 ,在近三年学习油画艺术的过程中 ,对中西绘画的色彩观念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 ,认为作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艺术样式 ,中国画与油画在绘画色彩观念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尝试从中西方的艺术史、色彩理论、艺术手段、用色原则等角度来论述中西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岩彩艺术(或称现代重彩艺术,它在台湾被称为胶彩画,在日本被冠以日本画,在朝鲜则被称为朝鲜画),主要指使用东方传统壁画(丝绸之路佛教洞窟的岩彩壁画)的技法和岩彩材料,来制作包括架上绘画、壁画和装置等视觉艺术形态,并使用审美和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其古典表现的魅力,开拓其适应当代审美领域仍具有活力的部分,同时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绘画中可以融入的精华部分而发展形成的当代东方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探求如何借鉴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以达到现代时装绘画的笔墨“审美趣味”,并将中国画的哲学精神、文化内质、笔墨神韵融入现代时装绘画中,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画界有一种不成文的理解:水墨画就是中国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早期的中国画是重色重彩的,唐宋以降,中国主流绘画逐渐偏重于水墨形式,而现代中国画则是以丹青、水墨及其它各种材料形式多元并存,因此,分析水墨画的流变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和变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水墨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线条,的确是而且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重要的表现语言。但是,如果认为线条仅仅是中国画的专利,油画原本与线无缘,那就未免失之偏颇。诚然,以意象造型为其特征,有着浓郁东方情趣和文人意识的中国画,其主要造型手段是线,锥形毛笔的长期运用又强化了中国绘画线条的形式美感,即使脱离特定的具体内容,中国绘画以及中国书法的线条的形式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中国画用线讲究勾勒,注重节奏,强调自然。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所谓“如屋漏痕,似折钗股”,中国艺术家在中国绘画长期演化过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线绘画语言和技巧,甚至达到了炉火纯育的程度。可以说,没有线,也就没有中国绘画艺术。然而,应该看到西方绘画亦始于线条,而且直到今天,线仍然是油画表现语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的现代形式,如画面、构图、物象、墨色等,发展到今天已相当完备。追本溯源,林风眠应是现代中国画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创作立足于传统中国画,吸收民间和西方绘画,体现出装饰性这一现代中国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随类赋彩"是中国绘画色彩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类,是绘画主体认识客体色彩的行为;赋彩,是绘画主体用色彩创造本体的行为,两者完整地构成了绘画主体行为,从认识色彩到表现色彩的全过程.随、类、赋、彩四字各有其义,对其整体意义的理解,从行为方式上?关键在于随、赋二字的解读;从行为目的上看,关键在于类、彩二字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追求的是一种象征性、人格化的色彩,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艺术精神和审美观念是分不开的。中国画用色受道教、儒教及魏晋玄学的影响,绘画的色彩观念很早就从再现客观中解脱出来,开辟了一种主观需要的“随心所欲”,色彩自由地表达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写意油画是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融合的产物,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是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写意油画注重“写”与“意”的表达,其绘画语言区别于传统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中国画线条、色彩等形式,以意造型,实现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西方水彩画的写意性具有水彩画“本体语言”上的民族精神与艺术形式,审美观念体现出浪漫主义情调及倾泻写意的艺术形式,区别于西方诸多画种的另一个美学体系。中国画的写意性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得以体现,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与西方古典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中国画本身在用笔上则倾向于写意性与表现性。比较研究水彩画与中国画写意...  相似文献   

14.
谈中国画写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高度凝聚与体现。它的发展历史较之西方绘画具有十分明显的继承性 ,这是由于在古老封闭的中国 ,历代画家总是在他的内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以求突破。中国画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 ,有历史形成的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文化传统 ,而中国画中的写意 ,则是传统中国画中的精华所在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中国画中的写与意的论述 ,强调写意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 ,它对现代中国画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虽然东西方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本质和面貌,但在20世纪初,现代西方绘画却自然而然地接近中国画的特征和结构,尤其在西方现代绘画更深层的思维结构中,某些精神的特质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一些要义竟有着惊人的本质同一性。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中关键性的提示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历来注重抒情和形象思维,因此发展了"言志说"和艺术意境理论;西方画较早的发展了"模仿说"和典型性格理论,因此叙事文学和造型艺术发达.这种差别保持到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来到东方,发现了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审美形态,西方绘画艺术开始注重东方艺术的抒情性、精神性.例如,中国的大写意水墨和中国书法线条的形式感、抽象性等都是他们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诗发展的道路的讨论由来已久了,但绝大多数的论争观点都是建筑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基点之上。这是一种有益的探讨,符合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需要。现在又有人提出了新诗的“崛起”论,其中《崛起的诗群》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声称:“具有现代倾向的新诗潮,与同时在中国兴起的其它艺术门类中的现代萌芽一起,归入了东方和世界现代艺术潮流”,“而且有一部分作品已经达到了足以登上当代国际诗坛的水准”。于是作者认为:“现代倾向总要出现,不在今天,便在明天,不由这一代青年开始。也要由下一代青年人开始。”这是明明白白地把现代倾向(即西方现代  相似文献   

18.
楚绘画是中国上古时期水平最高和最有时代特色的绘画之一.它涵盖了后世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分科的基本题材,基本上确立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造型语言,并能以概括性较强的的形色语言表现对象的神韵;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对汉代绘画及后世中国绘画格局的形成意义至关重大.其造型、图式和色彩不仅具有形态学意义而被后世直接继承,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艺术要素和艺术精神影响了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潘天寿早年提出,东西方绘画属不同体系,在当时西学东渐的情境下,主张中国画保持独立。以此为出发点,对中西传统绘画各自的代表,宋画和文艺复兴绘画进行比较,侧重从空间处理方面展开讨论,探索二者的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而探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概念的讨论,涉及到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转化。潘天寿提及劳伦斯?秉雍的观点:"如无科学的引进,西方前文艺复兴阶段的绘画与东方绘画将同其致。"此说或有进步论、进化思想的基础,但这种类比是缺乏依据的。即使没有科学介入,因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东西方绘画也不可能走相同的道路,这点显而易见。中国画自有独立体系,有其东方哲学的宽容、沉稳和博大,正是东方艺术被当今世界看重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