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孙膑兵法》大致是在什么时候失传的? 《孙膑兵法》早已失传,是在什么时候失传的,这是值得考察的一个问题。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汾银雀山一号、二号汉墓发掘时,内中出现大批竹简,除《孙膑兵法》外,还有《孙子兵法》,现两书均由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这是我国考古工作者近年来一大贡献,也是社会科学领域内一大喜讯。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早已说明: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吴王阖庐用他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武著有兵法十三篇。孙膑是战国中年齐国人。齐威王曾向他“问兵法,遂以为师。”孙膑两次协助齐将田忌攻魏,他们采用“围魏救赵”和“减灶”等策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因此“显名天下,世传其兵法”。同时《史记》还提到:孙膑是生在孙武“后百余岁”,“膑亦孙武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精品,如今已成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优秀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司马法》,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最近,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杨善群著的《孙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阐述这三部兵法的作者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的生平业绩和军事思想,取得了可喜收获。这里谨就该书在理论分析和材料考订上的成就,作一简要的评介。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评传》论述的重点。作者把它分成“战争取胜的要素”、“军队的组织和建设”、“指导全局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特殊的战斗方法”、“军队的后勤”等六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评析,在每一项内容之下又分为若干论点。这样的剖析,充分展示了孙子军事思想博  相似文献   

3.
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鄄地人(今山东省鄄城县,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是我国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后世之孙。孙膑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主要功绩都在齐国,并且“以此明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孙膑兵法》也和春秋时期《孙武兵法》一样,受到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重视,但是这一兵书在长期流传中不幸遗失,故埋没多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孙膑的故里,现有郓城、鄄城、阳谷三说。笔者在翻检了《春秋》、《左传》、《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等文献材料后,对郓城①、鄄城、阳谷②三说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在这三说当中,以郓城说的根据最为充分,最接近历史的真实。兹予以申论。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武者,齐人也。”“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这是我们研究孙膑故里的基本文献依据和基本出发点。《史记》这段文字谈清楚了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1988年第2期《贵州文史丛刊》刊载拙文《马陵之战.并非史实》.1992年9月,海峡两岸100多名学者于山东省临沂市召开了《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会后所发的“综述”和“会讯”(见《文汇报》1992年10月21日第6版;《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2期和1993年第1期)均将“历史上究竟有无马陵之战”以黑体头条列出。与会者一致认为马陵之战是无可否认的。“综述”“会讯”已画龙点晴出“有派”要旨:《孙膑兵法》为残简;庞涓于桂陵之战后乃复出;”卻氏左戈”是“有力佐证”。鄙人颜厚,愿再次张充质的。一、究竟怎样对待汉简《孙膑兵法》“有派”说:《汉书·艺文志》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吴孙子》八十二篇。《齐孙子》就是《孙膑兵法》,而汉简《孙膑兵法》只发现三十篇,还大部分残缺不全,怎么能根本仅占全书三分之一多一点的残简没有提到马陵之  相似文献   

6.
孙膑是我国战国中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大师,他所述作的著名兵书《孙膑兵法》(即"齐孙子")自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重光于世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人们发表的有关作品中,对其书的理论价值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对孙膑本人的用兵特点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则尚不多见,本文愿对此略陈己见,敬请批评指正。一、孙膑的家世和经历孙膑是春秋末期著名"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①,出生在"阿鄄之间"。,即今山东阳谷县至鄄城县一带③。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孙膑虽然…  相似文献   

7.
孙子名武,春秋末齐国人。《史记》称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闔闾。闔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今传世的《孙子》十三篇,可能就是孙武持见吴王闔闾的《兵法》。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建立者。在孙武前虽有《司马法》,但它属政书之类,不是军事科学理论著作,《汉书·艺文志》入之礼家,是对的。至《六韬》等,则出于后人的依托,不可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马陵之战”撰写臆断樊琪有迹象表明,司马迁见过《孙膑兵法》的概率较大:“世传其兵法”(《孙子吴起列传》),意示简册多有;临沂非皇王者流尚列为陪葬物,长安皇家图书馆架藏势在。有脉络资证,司马辽对孙膑身世体察非浅:“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太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阐明周代军事编制中“卒”的规模、性质和作用,探求“卒”的起源,并澄清《史记·周本纪》中所谓“大卒”的含义。 一 在春秋以前,“兵”指武器,“卒”指战士,二者迥然有别。但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卒”不单纯是战士的泛称,而是一种军事编制。《孙子·谋攻》:“凡用兵者……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孙膑兵法·威王问》:“毁卒乱行,以顺其志。”都是在军事编制的意义上使用“卒”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汉武帝初年的墓葬里发现了散佚一千数百年的《孙膑兵法》。这部古兵书的出土,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时期军事问题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特别是《擒庞涓》篇,对于进一步探讨早期军事家的战略、战术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 《孙膑兵法》里的《擒庞涓》篇,是记述战国中期有名的“围魏救赵”的魏齐桂陵之战。孙膑在这次战役中,采取“批亢捣虚”的战法,调动魏军于运动中,乘隙发起不意的攻势,击败魏军于桂陵,擒获大将庞涓。  相似文献   

11.
《孙子》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一部兵书。过去,对《孙子》一书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它的军事辩证法。实际上,《孙子》一书的认识论思想也很突出,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仅对《孙子》书中的认识论作初步探讨。 (一) 《孙子》认识论体现在战争问题上,即它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主张。  相似文献   

12.
孙膑是战国时代伟大的军事家。其所著《孙膑兵法》,古代文献中早有著录,惜中古以后渐不流传,前几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文物中有该书竹简,虽有残缺,但全书体制及主要内容基本保存下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如果说孙武是我国古代的武圣的话,那么孙膑可以说是武亚圣了。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故里作一考辨是有意义的。关于孙膑的故里,司马迁《史记》仅有“膑生阿、鄄之间”的简单记载。“阿”是古阿泽,在山东郓城东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和我国都很重视《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兵法)的学习和研究。《兵法》对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现仅就《兵法》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看法。《兵法》是一部宏伟的军事战略巨著,被推崇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和“兵学圣典”、作者孙武也被称颂为“东方兵学鼻祖”。该书现已译为英、法、德、俄、日等多国文  相似文献   

14.
自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竹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之后,随之掀起了全球性的研究“孙子热”。在国内,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孙子研究达到了高潮。本文拟就孙子研究中的热点,亦是难点的孙子奔吴动因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浮浅之见,以求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15.
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升起了两颗灿烂的明星:一个是儒家的“圣人”孔子,一个是兵家的“圣人”孙子。他们的思想光辉都不但照耀着中国本土,而且也照耀着世界的其他地方,尤其是东方。孙子的光辉甚至还越过阿拉伯大沙漠,照到中东,并越过大洋,照到西欧和北美。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除孔子之外,们我很难找到有第二个人能像孙子那样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我们也很难找到有哪一部古典军事著作能像《孙子》那样受到如此普遍的重视。那么,它是怎样向国外传播并发挥其影响的呢? 要谈在国外的情况,首先得说日本,因为《孙子》传入日本最早,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 《孙子》传入日本,据山中鹿之助《日本兵术史考》(《兵法月报》正兵奇兵第一  相似文献   

16.
<正> 由山东省社联、山东省史学会、临沂地区社联和郯城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19日至21日在山东临沂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169人出席了会议,提供论文33篇,对《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对马陵山古战场及出土文物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参观。会议讨论问题主要如下:一、《孙膑兵法》与马陵之战有无的讨论历史上有无齐魏孙膑擒杀庞涓的马陵之战,自汉代以后便有人怀疑。因为《孙膑兵法》失传,疑古派便  相似文献   

17.
“擒”字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残简,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整理小组的释文及注,对读者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中一篇是《禽庞涓》,禽即古擒字,整理小组在本篇说明中说:“本篇记述孙膑……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注文中也说:“简文记庞涓于桂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据报刊转载日本友人也有这样的看法,说可以纠正《史记》的错误。但以上的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孙膑洞     
<正> 我国战国中期著名军事家孙膑,生于阿、鄄(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之间,曾与庞涓师事鬼谷子学军事。庞涓仕魏后,嫉妒孙膑才能,把他骗去加害膑足(剐掉膝盖骨)。孙膑脱难后,离魏至齐,为齐威王军师,协助齐将田忌指挥了桂陵和马陵两次战役,大败魏军,生擒庞涓,从而“名显天下”,并著有《孙膑兵法》。(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颇有盛名。但后遭齐相邹忌嫉妒,不得入齐(见《战国策·齐策》)。其晚年不见记载,很有可能是从此隐居不仕。据《莒州志·古迹》载,莒县东南百里甲子山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曹操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至死于斯。社会环境造就了曹操。他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少即习武,“博览群书,特好兵法”。长而为尉,即亲武事。既迁典军校尉,适董卓乱起。自此,鞍马劳顿,倥偬一生。战争的实践,加深了他对历代兵家、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从而发展了兵法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最终他成了一代军事大家。曹操的军事思想,是祖国军事思想宝库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三国志》注引晋人孙盛《异同杂语》说,曹操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记载,曹操作《〈孙子兵法〉注》二卷、《〈孙子兵法〉集解》一卷;《〈太公阴谋〉解》三卷;自撰兵书有《续孙子兵法》二卷,《兵书接要》十卷(另有三卷本),《兵书略要》九卷,《魏武帝兵法》一卷。还有的记载说,曹操曾撰有《司马法注》。上述著作,有的可能是同书异名。但整体可见曹操确曾有过不少兵法著作。这些著作在唐代以后大都失传了,仅有个别著作留下残文。我们现时所见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及他本曹操文集中相当部分是军事性的,这些军事教令,极大可能是魏晋时人所辑曹操兵书中的内容。 曹操作有《孙子序》。历代学者据此认为,现存《孙子》十三篇,就是曹操整理删  相似文献   

20.
《孙膑兵法》作为一部有关先秦战略战术的重要典籍,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点是"人",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是以"义"为战的策略;二是"存亡国而继绝世"的政治主张;三是"休民、为民赇"的富国之道;四是"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的人道精神。其民本思想不仅昭示着战国后期社会价值观的进步,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先秦兵家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