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东盟一体化发展与中国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从东盟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证了后冷战时期中国东盟关系的走向。文章首先探讨了后冷战时期东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因素,最后深入地剖析了东盟一体化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因政治因素而受到严重制约的印度与东盟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由于全球区域主义的兴起、东盟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印度的主动出击而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进入新世纪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印度与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对外发展战略、东盟与大国的互动关系带来了变化,还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东盟为了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接纳了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建成了具有十个成员国的"大东盟".随着"大东盟"的形成,东盟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继美、日、俄、中之后的重要一极,这必将促进亚太地区多极化的形成.东盟在冷战后积极推行大国平衡外交,搞"大国平衡战略",提高了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对维护亚太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东盟在发展亚太经济合作和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盟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最成功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之一。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基于东南亚地区政治、宗教、文化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彰显了东南亚国家谋求地区一体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东盟作为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谋求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球一体化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冷战是全球一体化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但与此同时,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冷战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略论当前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今天 ,中国和东盟逐渐从冷战中走出来 ,日益重视地缘关系和双边贸易。历史上的亲善、经济上的互补、冷战格局终结及东亚经济腾飞等因素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最佳机遇 ,同时在双边合作道路上又存有种种障碍和阻力。本文较为客观地分析了影响双边经贸合作的正面和负面因素 ,将有助于双边经贸关系沿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盟涵盖了东亚相当部分的地理区域和国家、人口,因此任何东亚一体化的进程和规划蓝图都不能将东盟排除在外,其地位不容忽视。冷战结束后,东盟对世界进行了新的认知,提出了大国平衡战略以维护东盟国家的利益,笔者从多边外交视角看到了东盟的全方位积极外交,对其定义为全球战略,并探讨其在东亚乃至实施全球战略时的桎梏,以期对中国对东盟的战略选择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8.
全球一体化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冷战是全球一体化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但与此同时,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冷战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启动了亚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已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促进东盟区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推动了区域新的产业分工的发展与深化,使成员国的市场规模扩大,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专业化生产扩大,进而促进了区内投资的增长。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对区域内其他的一体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东盟对中国的基本战略判断的基础上 ,探讨了冷战后东盟对华的主要战略。作者认为 ,由于东盟认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所以它对华奉行的是一套以“接触”为主 ,辅之以“大国平衡”的战略。东盟希望借此战略将中国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为防止中亚①地区再次沦为周边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新的策源地,美国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四种战略手段在中亚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作为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权宜之计,"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将来可能主导中亚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新民粹主义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思潮,它与20世纪90年代欧洲极右翼思潮的泛滥和激烈的政党政治紧密相连,散发着极右气息,反映了后冷战时期的欧洲在政治、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变迁,是所谓“欧洲右倾”的标志之一。它的出现与“中左”派政府的无能、战后共识的崩溃,移民大量涌入的压力以及欧洲一体化的深入直接相关;它与其它极右翼思潮如新纳粹主义有着既联系又区别的复杂关系。虽然极右势力在欧洲的确呈上升之势,但新民粹主义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仍难以帮助极右政党占据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和中国外交的审视不能离开全球化的总背景。由近代开始的全球化进程,由于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问题而在冷战后加速发展。全球化使国际安全的内容和表现、国际冲突的起因和解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角色的地位和作用等发生显著的变化,国际安全的重心由东西关系向南北关系转移。作为谋求实现现代化并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面临全球化、现代化和民主化等多重挑战,“全面外交”是我们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14.
进入 90年代 ,中国与东盟国家和东盟组织间已分别建立了外交当局双边定期磋商制度和高级官员磋商制度。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全面友好合作的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 6 0年代到 70年代前半期 ,中国与东盟组织没有建立直接联系 ,与东盟国家基本处于冷战状态。 (2 )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有较大发展。 (3) 90年代 ,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全面友好合作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15.
西欧社会党社会治理理论和政策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代,西欧社会党针对新出现的社会特点,提出了一些理论设想,并相应调整了政策措施,强调应对多元社会的包容性,应对风险社会的积极性,应对市民社会的参与性,试图在国家(政府)与市民社会互动合作的治理模式改革上有所作为。考察并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对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作为世界上对非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相应地对其非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经贸方面,除了推行多党民主与经济挂钩外,更多的是加紧抢占非洲的市场和资源.这一调整必对我国与非洲的关系产生新的影响.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对非经济政策,以期进一步认识芙国在非洲的政策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应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广泛参与国际机制,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多边外交。这一政策的发展,在过程上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也是观念更新的过程;在规模和程度上具有全面但明显的不平衡性;在原则上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特点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和身份。  相似文献   

18.
对二战前后的日澳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回顾,论述了两国地区合作的前奏、经济利益和政治认同的互动,分析了冷战后两国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形成,指出在亚太地区这一空间背景下来考察日澳关系的变迁,不但对于这一双边关系本身,而且对于整个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走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